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張立文:中國哲學的創新論
  • 來源:
  • 作者:
  • 2022年10月10日
  • 審核:
  • 瀏覽(379)
  • 收藏
瀏覽字號: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越是偉大的事業,越充滿艱難險阻,越需要艱苦奮斗,越需要開拓創新。黨領導人民披荊斬棘、上下求索、奮力開拓、銳意進取,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中國哲學伴隨中華文明史一路走來,雖為道屢遷,變動不居,剛柔相易,但由于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而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后學不斷繼承和發展先哲們的哲學智慧,在智能創新中進一步展現中國性質、風格、氣魄和神韻。中國哲學必將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1 中國哲學的創新

  愛智求是,天高地迥。海色澄清,靜慮憂思。中國哲學智能創新是哲學的生命線,是哲學發展的動力源,是哲學繁榮的必由之徑。中國哲學創新必須破除二蔽:

  一是哲學在中國抑或中國的哲學。有一種說法宣稱:中國原來沒有哲學,哲學是西方輸入的,故有說哲學在中國,不是原創的。這一說法顯然有失偏頗。若哲學為愛智慧,是對智慧的追求,那在雅斯貝爾斯看來,公元前800—200年的軸心時代,中國哲學、希臘哲學、印度哲學、希伯來哲學是各自發展進步的。中國先秦的儒、道、墨、兵、名各家,足堪與古希臘哲學媲美。陳黻宸率先在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哲學史》,他認為若哲學是為愛智求真理,那么“贏海中通,歐學東漸,物質文明,讓彼先覺,形而上學,寧惟我后……謂愛謂智。按《爾雅》云:‘哲,智也。’楊子(雄)云:《方言》亦曰:‘哲’智也”?!吨芤?middot;系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雖物質文明西方先覺,然形而上學,卻在中華之后。自柏拉圖以來,西方形而上學就逐漸開始了“愛”與“智”的二元分裂運動,亦出現這樣一種現象,神學有“愛”而無“智”,虔誠信仰上帝,以至達到癡迷的狀態;哲學有“智”而無愛,抽象推演“邏輯”,幾乎接近冷酷無情的程度??档略趯嵺`領域,仍然推崇概念思維,輕視情感想象??档卤救诉^著像機械鐘表一樣刻板的世俗生活,以道德力量約束激情,以理性概念融解想象,其異化式的人格,正是無詩情畫意的古典形而上學的真實寫照。

  二是從黑格爾到德里達,不少西方的哲學家認為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黑格爾認為“東方的思想必須排除在哲學史之外”“這里找不到哲學知識”,因為這里沒有意志的自由;而哲學是“理智的形而上學”,它與自由同在。中國的哲學思想的主流是開放的、包容的、自由的。春秋戰國時期,哲學思想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自由論辯,相互切磋。漢唐時,儒、道、玄、佛相互論爭,既有道教與佛教互辯互學,又有玄佛的互鑒互用,無論是“六家七宗”,抑或是佛教各宗派之間自由辯論,都相繼不斷。宋元明清時,哲學家出入佛道,融突和合儒釋道三教,既不離不雜,又互批互滲,出現五彩繽紛、百家齊鳴的自由思想井噴景象。既有規模達千人的各種講論,亦有小規模學術討論會(如鵝湖之會),各種哲學觀點溝通、交流頻繁,主體意志并沒有受到限制,反而得到自由發揮和智能創新。中華民族的愛智的和合生生道體與自由同在。因此,“這里沒有意志的自由”只是西方哲學家的偏見、誤解。

  唯有解除此兩種論調,以中國文化的自信、哲學的自信,清除中國哲學創新道路上的遮蔽,才能出新知,立新意,創新學。

  2 中國哲學如何創新

  哲學理論體系的創新,是哲學理論思維本身開放性、反思性、批判性的變革和創新,以形成新的概念體系,為人類展現新的世界、新的理想。中國哲學的創新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其一,志存高遠,學問思辨。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自覺,要有高尚的情懷、高遠的志向,體認時代精神,以民族的形式、中國的風格、人民的話語,去求索人類性的話題,追究“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根據中國哲學發展實際,講中國自己的哲學,而不是照著講、對著講或接著別人講。如此必須做到:一是博學,以求廣大知識,圓通古今中西哲學理論思維;二是審問,凡問題都問一個為什么,這就是一種批判的精神,以哲學追根究底的態度,對每一個理論前提以批判性的方式審察其時代性、根據性、合理性;三是慎思,就是一種反思精神,以中國哲學的自覺,從反思的維度去思考人類全部(古今中外)哲學問題,如反思中西哲學對象、溯源、異同、思維方式、理論內容、話語形式以及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四是明辨,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人們提供安身立命之本?;诖?,就是在明辨的思維中歷史地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從而歷史地轉換理論思維范式,篤行推進哲學向更高境界發展。

  其二,入經典意蘊,構哲學新說。要有“為往圣繼絕學”的精神志向。任何哲學創造,都不是在虛無縹緲的地基上構建哲學大廈,而必須在前人創造的哲學理論思維上起步,因此必須入古今中外經典著作,探賾索隱,窮究其說,體認其意蘊。宋代理學家張載、程顥、程頤曾入釋、老幾十年,而“盡究其說”,出而融突儒釋道三教,和合地構建理學理論思維體系。古今中外任何理論思維體系,都是通過哲學概念、范疇而構建的。中華民族是善于追求智慧的民族,是善于以哲學概念、范疇來構建哲學理論思維體系的民族,因此必須通過概念、范疇的分析領會經典著作的哲學意蘊。這需對哲學概念、范疇進行分析:

  一是具體分析—表層結構(句法層面分析、語言層面分析);

  二是義理分析—深層結構(網狀層面分析、時代層面分析);

  三是真實分析—整體結構(歷史層面分析、統一層面分析)。

  經對此三結構、六層面分析地揚棄、和合創造分析,而能盡究古今中外經典著作的哲學意蘊。在體認時代精神、化解時代所普遍存在的沖突危機中,把握時代精神的精華,唯變所適地構建新的哲學理論思維體系,智能創新地構建具有中國氣魄、風格、神韻、話語的中國哲學理論思維新體系。

  其三,創新在于妙悟,造辭在于妙語。中國哲學的智能創新是中國哲學的自覺,亦是中國哲學的自信。中國哲學的創新是通過創新理論體系、學術觀點、研究方法、話語方式,以展示人類的新世界、新理想。因而其創新的內涵是以批判性的思維去對待人類生活,揭示生活中所蘊含的多種可能性;以懷疑性的思維去檢討古今中外各種理論前提,揭示理論前提的多種可能性,揭示為萬世開太平的新意義、新理想。這種揭示便是一種妙悟,妙悟來自批判性、懷疑性的思維。劉向說:“知莫大于闕疑。”張載說:“學則須疑。”朱熹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為什么學習、知識來自疑?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進步,才能體認經典文本的真精神。方以智說:“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有疑才能反省自問、獨立思考,不照著講、接著講、對著講,進而提出疑問。而疑問的化解,便是一種體悟、覺悟。所以李贄說:“學人不疑,是謂大病。唯其疑而屢破,故破疑即是悟。”破疑即是覺解,即是創新,即是對中國哲學自信的覺悟。

  中國哲學創新在妙悟中化生,其生意通過修辭表達,而為大眾所易于接受。劉勰說:“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言辭、修辭是中國哲學創新的表達,講究表達的言辭通達、通暢,深入淺出,簡明易懂。戴震說:“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詞,由詞以通其道。”明白哲學元理是道,所以明道是言詞,成詞是文字、文本,以文字文本聯通詞、辭,由詞而通道。若理、道定而后辭通暢,便不能是教條式的言辭。由妙語,而使中國哲學通達簡明,能為大眾所接受、把握。

  其四,標新理于前人之表,領風騷于世人之先。要敢于為世人先,敢于勇立潮頭。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國哲學自先秦以至近現代,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日新之謂盛德”的所然。中國哲學之所以在每個時期有新的思想智慧誕生,是其新理每于人前便表示出來,也映射著哲學思潮核心話題的轉變。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凝聚,哲學思想總是以核心話題的方式體現特定時代的意義追尋和價值創造,并通過核心話題反復論辯、對話、切磋,梳理盤根錯節的生命情結、建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所以核心話題的轉變,是哲學創新的話語標志。先秦所思議的核心話題是“道德之意”,其標的是追求一個不殺人、無戰爭、和平、安全、統一的生存世界;兩漢思議“天人相應”話題,是追究人之生命所以存在的根源、根據,及“究天人之際”;魏晉思議“有無之辯”話題,其要旨是回應人為什么活著,能否實現人生價值問題;隋唐思議“性情之原”話題,其目的是追究人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的靈魂安頓問題;宋元明清思議“理氣心性”話題,其宗旨是構建理想人格的超凡入圣,聚焦社會價值理想為萬世開太平。與其相應的是詮釋文本的轉換。文字是言語的體貌,文本的宅宇,是說話書寫文本的依托,是思想言說的符號蹤跡,是智慧覺解的文字報告,是主體精神度越自我的信息橋梁。核心話題、詮釋文本的轉變,都與“人文語境”的變化相關聯。

  當代中國應以更博大的視野、面向全人類的關懷,立足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人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之間沖突和帶來的生態、社會、道德、精神、價值方面的挑戰,思議如何化解這些沖突與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其五,關注世界前沿信息,行融突包容之方。哲學作為尋根究底、追根潮源的學問,是一種永無止境的求索,而必具有永無止境的開放性、包容性、借鑒性、吸納性,融突和合各國、各民族和人類優秀的、前沿的成果,以創新中國哲學,這是中國哲學理論思維的憂患的反思性使然。中國哲學是人類憂思之思,是把古今中外的認識成果作為再認識、再反思的對象,作為前提的批判性的反思,這種對思想批判性的憂思是無盡無休的。哲學理論思維是人類實踐、再實踐的本質,在最深刻、最徹底意義上把握世界。哲學思想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合性,決定于哲學高遠的理想性,而中國哲學就表達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極高明的理想追求。因此必須開放、包容人類的一切優秀理論思想,關注世界哲學前沿發展的信息。

  3 哲學創新的品格

  上述實現中國哲學創新的五大話題,在哲學走向現實、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自我中,有助于激發人的主體意識、憂思思維、理性維度、創新精神。如此,必須培育中國哲學的創新素質和品格,必須具有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哲時、哲識、哲才和極高明而道中和的哲德、哲通。

  哲時。時代是發展的,社會是變化的。所謂時代,是人類創造的并活動于其中的生活世界,以及相對差分的社會生活發展階段。就和合學而言,就是該時代的人文語境。是體識和捕捉該時代人類對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意識,貫穿著哲學家用以說明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獨特解釋的概念、范疇的創新的邏輯結構,和用以觀照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世界觀、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終極關切。任何哲學創新的理論,都是對時代精神的體貼和把握,偏離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和體認,就不可能有哲學的創新。

  哲識。時代是哲學創新之源。人是天地萬物的精英,是有氣、有生、有知、有義的最珍貴者。人的認知來自篤行,知行合一,即認知和實踐合一。“尊知而踐行”,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哲學創新的哲識,來自人類全部的實踐活動,以及所獲得的全部知識成果。中國哲學創新的哲識,必須對古今中外哲學理論思維有極高造詣,精通古今中外哲學的歷史,索隱其間的優缺,明辨創新的關鍵,探賾高遠的未知領域,揭示其本質、特色,把哲學智慧的光投射到古今中外哲學史上,再現哲學理論思維創新之光。

  哲德。是指哲學創新所具備的道德、人品、境界??鬃诱f:“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王充說:“德不優者,不能懷遠。”劉義慶說:“百行以德為首。”這是因為“德者業之本,業者德之著。德益進而業益修,業益修則德益進”。若使中國哲學理論思維創新的大事業得以彰著,必須以修德為根本。修德與創新事業相互促進,哲德與哲學創新事業雙修,則中國哲學將更加輝煌璀璨,并為世界哲學增光添彩。

  哲才。是指捕捉、把握哲學創新時代精神精華的才能,與能否探賾索隱體認古今中外哲學、哲學家哲學理論思維的性質、內涵、特點,從而將其哲學概念、范疇構成系統的邏輯結構體系的能力,以及梳理哲學史的才能,從而能否在古今中外哲學家的肩上起步,提出哲學新理論、新思維、新方法、新范式的才能。因為哲學創新不是度越世界之外的玄想,只有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或曰理論中的現實,才能充分顯現哲才。

  哲通。哲學理論思維凝聚著人類智慧的成果和人類認識史的精粹。對這些成果和精粹的精通,能為哲學創新、再創新奠基?!吨芤?middot;泰卦·彖傳》說:“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陰陽相互交接、交感,萬物聯通,上下相交接、交感人們的志向、志趣而共同、相同。相反,《周易·否卦·彖傳》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天地陰陽不交接、交感,萬物不通而閉塞,上下不交接、交感天下就會動亂,以致危亡。哲學創新,不僅要把古今中外哲學家的諸多哲學概念、范疇邏輯地聯通起來,而且要把貫通人類智能創造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聯通起來。在萬象聯通中登上中國哲學創新的殿堂。

  哲時、哲識、哲德、哲才、哲通,是哲學創新應具備的素質和品格,它激發人的想象力、批判力、反思力和創造力,而沖破人類思想觀念中的怠惰力、世俗力、守舊力、凝固力,使其闊步走在新理論、新思維、新范式、新體系的大道上。

  (作者:張立文,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榮譽一級教授)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