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楊海文:水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生生之道
摘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探究水的生生之道,特別值得關注四個方面:第一,水的物理屬性由“水曰潤下”奠基;第二,水的歷史分量由“大禹治水”衡定;第三,水的儒者情懷由“智者樂水”敞開;第四,水的哲學之思由道家與華嚴宗呈現。...
-
辛智慧:何謂經學?經學何為?——以清儒對漢、宋、今、古范式的討論為中心
摘 要:清代以來,學者論經,多以西漢微言大義之學、東漢訓詁考據之學及宋代性理之學三足鼎立為言。在清儒看來,宋學長于成己,而拙于成物,東漢學志在求實,而病在散漫無用,惟有西漢學追求與作經之圣人視域融合、心靈相通,而以現實世界的王道禮秩為尚,但也有虛誣之...
-
楊慶中:儒學的變與不變
我今天跟大家匯報的題目是《儒學的變與不變》,試圖探討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中,儒學何以能夠成為一個經久不衰且對中華文明發展產生了至關重要影響的學術流派。 首先對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做一個基本的界定。已故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說...
-
向世陵:“仁”與“四德”“五行”之間
摘要:“仁”以“愛”為標識,但“愛”又非仁的全部。仁為四德之長,兼備情感和德性,與義、禮、智、信諸德既一體流行又相互并立。“義”是仁的適宜,仁又需要通過“禮”來表現,并離不開“智&r...
-
王碩:陽明學者眼中的孔子
作為儒家的開宗及代表,孔子的形象不僅受到廣泛稱述,而且歷經了多番更動。先師、圣人、素王、教主……種種形象塑造,實構成一幅觀念圖景,生動反映著思想的流變與歷史的轉進。活躍于中晚明時期的陽明學者,對舊有的孔子形象作了新的調整。這些描摹雖不...
-
王誠:《說文解字》與中國文脈賡續
《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傳統語言文字學的要籍,是中國學術史上的不朽名著。著者是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他撰寫《說文》的初衷是為了解釋古代的思想文化經典,后來《說文》本身具有了與經典同樣重要的地位,并從中衍生出一門學問,即...
-
茍東鋒:贏得生前身后名——儒家名聲觀念辨正
內容提要:儒家中人常常給人“汲汲求名”的印象,儒家因此又有“名教”的別稱。在儒家影響下,中國文化表現出“重名主義”的傾向。然而,深入考察儒家的名聲觀念就會發現此中款曲值得辨正與澄清。首先,儒家看待名聲的基本立場處于有名與...
-
尚文華:自由與天命——兼論“自由儒學”命題
無論思考古與今,還是思考中與外(西),自由話題總是橫亙在那里。無疑,對發跡于西方思想的自由問題,漢語學界已經進行了相對充分的思考;而對中國人而言,如何將西語世界中的自由言說,與中國人作為中國人而存在的生存和思想意義相貫通,就成為橫亙在思想者面前的...
-
楊朝明:成為君子,讓生命扎根
“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在華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所倡導的君子人格,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畢生的追求。而在塑造君子人格的漫漫長路中,讓生命深深扎根是關鍵所在?!墩撜Z》是生命面向生活的學問,作為儒家經典,其中蘊含無盡的智慧,為我們指明了人...
-
楊超:泰州學派激活傳統儒學生命力的實踐價值
賦予傳統文化以時代生命力,是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中國古代學者對此議題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并留下了眾多成功的實踐案例,其中泰州學派尤為值得關注。泰州學派借助其創新性的哲學批判與經學轉化,成功激活了傳統儒學的生命力,使得這一新形態的儒...
-
郭矩銘:《四書章句集注》的“○”標識問題
摘要:“○”是《四書章句集注》的體例之一。四書學解釋史上,學者常以○為標識,從圈內、圈外之別解讀文本的思想差異。在不同版本中,中華書局點校本的標識更為合理,而當涂郡齋本至少有六處誤標。《論語集注·顏淵篇》手稿間接證明朱熹有意在文本上區...
-
儒家“成仁”視域中的《人譜》
仁是儒學的核心概念。孔子言仁,根據不同的弟子、不同的境域而有變化,如較為后進的弟子樊遲問仁,孔子曰:“愛人。”這樣的回答簡單通俗,“仁者愛人”的類似說法廣為流傳,如“泛愛眾而親仁”。朱子集宋代理學之大成,他認為:&ldq...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荀子禮法思想管窺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后期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政局動蕩、文化領域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同思想相互碰撞、交融,為荀子禮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素材。他將“仁”“義”等理念視為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石,并深入思考社會秩...
-
“誠”:從道德哲學到行為準則
“誠”,是中國傳統道德哲學思想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墩f文解字》解釋說:“誠,信也。從言,成聲。”乃誠信、誠實、守信之意。其起源于甲骨文的“成”,形如同斧鉞斬物,意為“完成”“成就”,本義與戰爭征...
-
由分途至統攝:早期經史關系演變
漢武帝“罷黜百家,推明孔氏”,儒家思想成為帝制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五經躍居古典文獻主導地位。目前,學界多把漢代作為經學開端,考察重點集中在兩漢至明清,而對漢武帝之前的經史關系關注較少。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郭店簡、清華簡等出土文獻面世,為追溯...
-
作為“儒學代數學”的《大學》
在儒家經典系統中,《大學》稱得上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儒學傳統上發揮著結構性奠基的重要影響,歷久而彌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提綱挈領地回答了作為儒家核心義理的兩個切要問題——人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人如何成為這種人?簡單地說,前一個問題,《大學》...
-
唐宋之際的儒學轉型
儒學在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幾次重大變革,其中唐宋之際的變革尤為明顯。唐宋之際的儒學變革指漢唐儒學轉型為宋明理學,這種轉型可以通過儒學涉及的相關內容體現出來,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唐代的韓愈和李翱、宋代的程顥和程頤得以體現?! ∈紫龋扑沃H的儒學轉型體現...
-
漫談君子文化
中華文明以獨特的倫理智慧構建了綿延五千多年的文化傳統,其中“君子文化”作為核心精神標識,既是中華文明的價值密碼,也是當代文明對話中的重要思想資源,君子文化始終在與時俱進中煥發著生機?! 饑鴷r期,諸子百家對君子文化進行重構,形成了多元闡...
-
西方古典學的古代西亞文明淵源
西方古典學是一門以希臘語和拉丁語文獻為基礎,研究西方古典文明傳統及其歷史文化的學科。近年來,古典研究概念被更加普遍化地使用,既包含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古典學,也包括對其他古代文明的研究。本文以古代西亞文明為例,探討其與西方古典學的內在關聯性。...
-
訓詁起源與傳播形態
儒家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閱讀、理解經典需要訓詁,訓詁起源的時間節點,關系到我國傳統語言學的進程和經典注釋學的源頭。就現今六七十種訓詁學專論和概論性著作考察,大多籠統地將其落實在先秦、春秋、春秋戰國,甚至兩漢時段。劉師培《周代訓詁學釋例》舉《...
-
陳來:把禮的精神、結構、氣質等提煉出來,診治當今世界的病癥
“禮”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因素,體現在重視人際往來的禮節,重視上下關系的區別,講求約束和規范。這些因素不僅含有有利于現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種使中國人民自覺妥適的文化氛圍,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氣質。我們今天當然不可能也不應當企圖全部恢復儒...
-
陳霞:繼承前輩傳統 建構中國哲學自主知識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作出了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在2016年5月17日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系統論述和全面指導。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
-
楊朝明:以“第二個結合”推動中國歷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為中國各學科領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中國歷史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作為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關鍵一環,承載著重大使命。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恰似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以儒家文化為主干,多...
-
孔子“能近取譬”的修德方法
“德之不修”是孔子所憂的四事之首,可見修德是孔子思想和生命的根本問題。如何修德?孔子曾揭示許多為仁之方、修德之法,“能近取譬”便是其中一種。它教人慧悟譬喻,發現、推舉德行高于自己的人,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先儒在注解《論語》時...
-
朱熹《家禮》的理學內核與平民精神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的這句名言指出了純粹哲學思考的局限性。然而,在強調“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學傳統中,對宇宙根源、本體及其生成過程的理解,與對良好社會秩序、終極人生價值的追尋卻是緊密結合...
-
韓星:儒家平等觀的現代闡釋
摘要:對儒家平等觀的認識不能簡單化、極端化,矯枉過正。儒家主流認為善性是人共同的本質,提出圣凡同類、異業同道;財富方面藏富于民、均無貧、官不與民爭利;教育方面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倫理方面倫理本位、互相尊重、等差互補;禮制方面禮尚往來、自卑尊...
-
“仁”字的起源
弄明白“仁”的古義才能進一步認識“仁”的思想內涵及其演變。據清代學者阮元考證,在先秦古籍中沒有出現“仁”的本字,周初雖然有類似“仁”的說法,但并沒有“仁”這個字,到西周禮樂文明興盛之后才創造出了&l...
-
梁濤:孟子的“理想時代”——《孟子》新讀之十
《孟子》一書中,孟子與齊宣王的對話共有十四章。其中,七章是孟子勸說宣王行仁政,雙方的態度和緩,氣氛融洽,對話的時間應該是在伐燕之前;還有七章記載了孟子對伐燕的態度,以及對宣王的批評,往往言辭激烈,致使“王顧左右而言他”,時間應該是在伐燕...
-
張宏鋒 劉瑾輝:薛瑄的孟學思想與明初孟學轉向
摘要薛瑄在孟學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按照“復性”的思想,薛瑄將孟學改造為“悅心”之學,孟學也由此分為“知”與“悅”兩個層面。在“知”的層面,薛瑄修正了宋儒的“性二元論”,主...
-
把握歷史思維的精髓
【讀經典學理論】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我們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在新時代的偉大進程中,歷史思維為我們提供了強大智慧力量,是黨的重要思...
-
景海峰:儒家孝觀念的超越性意義——以《孟子》所述為中心
摘要:何為孝?孝的意義與價值何在?這離不開對哲學本體的探討和對思想義理的闡述,因為儒家的孝道除了是一套實踐哲學和經驗哲學之外,本身也包含了形而上的層面和深刻的超越性意義。在《孟子·萬章》中,通過詮釋舜“號泣于旻天”的事件,孟子力圖給&l...
-
賈椏釗:張岱年對“矛盾”相關概念的邏輯解析
【傳統話語與自主知識體系構建】 方克立曾將張岱年的“兼和論”與毛澤東的“矛盾法則”并稱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雙璧”,張岱年在辯證法問題上可謂用功深厚,在形式和實質上對中國辯證法進行梳理,以“對理”界...
-
楊朝明:泰山氣象·天下觀念·人類情懷 ——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詮說
摘要:古老的泰山承載著極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早在上古時期,諸多帝王便曾舉行泰山封禪,以象征天命王權。由泰山及其周圍地區所發展出來的東夷文化得到充分發展,并成為中國上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因而泰山的文化地位尤為重要。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重要代表人物...
-
王學典:文明再造與“文藝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全局性變革。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了“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的恢宏目標。這一目...
-
孔德立:思想史視閾中的孔子仁學
摘要:仁是儒學的核心概念??鬃踊趯Υ呵飼r期禮的思考而創立仁學。春秋霸政時期的貴族之禮,已經在西周時期的禮之中有所體現。孔子評價管仲“如其仁”,是對霸政時期貴族君子捍衛諸夏共同體的肯定。霸政之后,大夫專權,禮從形式到內涵均遭遇困境??鬃咏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