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 喻立平:儒家仁愛觀及其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其中仁愛觀作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內核,不只是一個道德層面的概念,而是一個兼具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的核心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

  • 梁濤:孟子“井地”非三代井田,而是為滕國設計的土地制度——一個誤讀的仁政理想

    摘要:《孟子》一書所言“井地”并非如趙岐、朱熹以來所理解的“古井田之法”,而是為滕國設計的土地制度。“井地”為動賓詞組,井是動詞,指劃分田界,形成方形或長方形的面積,地指土地。“井地”意同于“井衍沃”...

  • 王中江:中國古典學的語境和特性

    一個文明只要有人文經典,就有古典學。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古典學是研究自古以來流傳的人文經典的學問,是語文學、文獻學、歷史學和哲學等彼此關聯的一門交叉性學術。這算得上是東西方古典學的最大可通約性,這一可通約性也不排斥其他的可通約性。由于這種可通約性,古...

  • 梁濤 韓述:《論語》臧武仲“要君”辨疑

    摘要:《論語·憲問》“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一章,歷來注家多將“要君”解釋為要挾君主。但是這種解釋存在明顯的問題,一是與孔子以及后世對于臧武仲的評價不符合;二是魯君當時被架空,無力掌控國內局勢,臧武仲&l...

  • 張恒:君子人格的永恒尺度

    先民對君子人格的鍛造,從起初就極為重視“誠”這一尺度,宋儒更是將其提升至“本體”高度,重構“誠禮兼修”的君子修養。傳統“誠”論所蘊含的求真務實、警醒慎動等修養要求,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等修養方法,對于塑造有所為有...

  • 孟子“性善論”的發生與形成

      孟子提出“性善”說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這意味著一種全新人性論的出現。因此,孟子的人性論始終是學界關注的熱點。以郭店簡為代表的地下文獻出土后,學人結合新文獻對其展開研究,更是產生了一批新成果。不過,綜觀這些成果后會發現,因為對新...

  • 古典學與文明傳統的價值傳承

    公元前5世紀,在中國、希臘以及其他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人類實現了一次精神上的巨大飛躍??鬃?、蘇格拉底等圣賢先哲開始有意識地思考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他們留下了奠定文明基礎的思想和經典作品,影響著人類精神的發展歷程。直到今天,人類文明的創新和進步始終受惠于...

  • “君子不器”的價值意蘊

      “君子不器”是孔子的名言,也是孔子關于君子人格最概括的表述。在歷代學者的《論語》注釋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南宋朱熹的解釋:“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边@種解釋并非朱熹獨創,而是對...

  • 劉永春:孔孟思想中的“美好生活”

    什么構成了“美好生活”?通常人們認為,像財富、地位、名譽、健康之類的事物對于美好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孔子和孟子挑戰了這一傳統信念,他們堅定地認為,即使我們擁有了這些事物,但如果缺乏道德,我們的生活依然不會美好,道德才是構成美好生活的前提基...

  • 張立文:理想論

    摘要:何謂理想?理想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度越現實的、在場的東西的有限,而對合理的、滿足的、和諧的、幸福的、美好的、有現實意義的和平、發展、合作、正義、民主、自由之和合可能世界的想望。理想構成的形式包括:朦朧理想、懷疑理想、批判理想、反思理想、追...

  • 余進江:矛盾、妥協與進取 ——孔子尊圣與孟子的道統建構

    摘要:德、位乖離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理解孟子道統論的切入點。面對德與位的現實矛盾,孟子相較于孔子表現出更多的妥協,其表現就是以“仁政”代替孔子的“德治”主張,在承認道統與政統背離的現實無法改變的狀況下,希望政統接...

  • 梁濤 韓述:《論語》臧武仲“要君”辨疑

    摘要:《論語·憲問》“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一章,歷來注家多將“要君”解釋為要挾君主。但是這種解釋存在明顯的問題,一是與孔子以及后世對于臧武仲的評價不符合;二是魯君當時被架空,無力掌控國內局勢,臧武仲&ld...

  • 楊華:經世與啟蒙——梁啟超的孟子學

    摘要:“經世”是梁啟超思想中一以貫之的核心關懷。梁氏孟子學前期以宣傳康有為大同思想為主旨,介紹和吸納西方思想,以西方知識性內容取代傳統道德評價標準;后期側重國民教育,以西方教育主義重新審視傳統思想中的知識與道德關系,在科學知識的時代大潮中凸...

  • 黃俊杰:孟子政治論的關鍵詞及其理論問題

    摘要:孟子的政治論,可通過民本、仁政、王道和推恩四個關鍵詞加以提煉。“民本”是統治者權力合法化之基礎;“仁政”是政治活動的本質;“王道”是權力運作之目標;“推恩”是權力運作的方法。這四個關鍵詞環環相扣,使孟子的...

  • 肖偉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

    摘 要:“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習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新時代文化建設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概括起來就是明定位、明立場、明領導權、明使命、明方向、明規律,六者有機統一。明定位、明立場,解決的是“為何要做”...

  • 劉奎:早期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內涵

    “廉政”一詞最早見于《晏子春秋》:“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對曰:‘其行石...

  • 陳來:中國近代思想的回顧與前瞻

      一、沖擊與回應  近代史學者曾習慣應用“西方挑戰—中國回應”的模式描述鴉片戰爭以后的近代中國發展。近幾十年,一些學者對此提出異議。這不僅因為湯因比(Toynbee)的挑戰回應理論不斷受到批判審查,而且因為近百年來中國歷史的課題并不能歸結為對...

  • 馮晨:論孔子仁的實現方式

    摘要:孔子的仁沒有先天的善性作為生成與實現的基礎,只有“性相近”之“性”所提供的“性靈”以為發生前提和發展基礎。就個體生命而言,仁發端于道德情感,完成于禮的規范。但在社會現實中,個體的情感和禮之間還需要義的介入。義是道德...

  • 2023年儒學研究綜述

      劉笑敢先生認為,在經典詮釋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定向(orientation):文本的、歷史的、解釋的定向和當下的、應用的、創新的定向,每一部詮釋作品都是兩種定向之不同比例交互作用的產物。從這個角度而言,2023年的儒學研究基本上是按照這兩種定向展開:原典新詮與...

  • 齊魯文化的文明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諸子百家半齊魯,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在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里,齊魯文化始終占據特殊...

  • 劉洋洋:好惡、情性與人格養成——論早期儒家好惡觀念演變的三條路徑

    摘要:“好惡”也作欲惡、愛惡。早期儒家在關于情性、心靈和人格養成等的討論中對于好惡有極豐富的論說。從個體修養與成德處著眼,孔子與楚簡《性自命出》將好惡看作人的天賦稟性,認為其中蘊含著仁義之資,經由禮樂教化的引導、熏陶足以造就“心有定志&...

  • 楊國榮:古典學與經學——內涵和意義

      經學與古典學(classical studies)相關聯,兩者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西方古典學還是傳統經學,今天都面臨如何走向現代的問題。西方所謂的后古典學,便已折射了這一點:它不滿足于僅僅關注文獻考證,而是要求從思想層面去理解古代的經典。...

  • 管窺諸子百家時代

      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人類社會思想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段?! √峒跋惹刂T子百家,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九流十家”之首的儒家,以孔子為代表的學者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一個囊括了哲學、倫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人文學說體系,后世多以...

  • 梁濤:“德命”與“運命”之間——孔孟天命觀新論

    摘 要:儒學是天人之學,從天人關系的角度探討德命與運命的關系,是孔子、孟子關注的核心問題。中國早期宗教經歷了從顓頊“絕地天通”到周人“以德配天”的發展,完成了從自然宗教到倫理宗教的轉變,但天命是少數統治者的特權??鬃犹岢?ldquo;天生...

  • 楊澤波:“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輔線中的位置——儒家生生倫理學對陽明“心外無物”學說的解讀

    摘要:“心外無物”的“物”除指“行為物”之外,還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創生的道德踐行,意義明確;后者指良知創生的道德存有,爭議較多。良知之所以能夠創生“存在物”,是因為良知總是以自己的“眼光&...

  • 陳路:神孫亦習孟子言——《孟子》對日本中世政道論的影響

    編者按:第四屆青年儒學論壇于 8月13日至14日在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成功舉辦。來自國內高校、科研單位的近50位著名儒學專家、論文獲獎青年學者、儒學愛好者齊聚孟子故里,共話孟子思想當代價值與中國式現代化,為推動當代儒學研究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

  • 李春穎:在中國哲學史書寫中探尋中國哲學

    哲學、中國哲學史與中國哲學,三者關系可以描摹出一幅百年來中國哲學發展的圖景。以“哲學”“中國哲學”這樣的現代學科劃分來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僅有100來年,始自1898年京師大學堂設立,1906年王國維倡導開設哲學學科并設定以“哲學...

  • 張晚林:論孟子言性之理路與性善論之證成及其內涵——“天下之言性也”章的兩種立場及其對“自由”的歸趨

    摘要: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論,必須先明了孟子言性之理路。孟子言性之理路與康德很相近??档卵匀诵?,其要點有三:一、人性不是經驗物;二、欲望不是人性。在此兩點的基礎上,康德言人性的關鍵點在于:人性必須切就自由而言??档卵孕灾c在孟子那里都有所體現,且...

  • 方勇:七論“新子學”

      自2012年以來,筆者就“新子學”理念已有六次專文論述,涉及到諸多方面的內容。子學與經學、儒學、哲學的關系是討論子學時繞不開的話題,它關系到子學自身的定位與核心特質,也關系到子學研究應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應對中外文明交流的新局面。...

  • 楊國榮:何為儒學?——儒學的內核及其多重向度

    摘要:儒學以“仁”和“禮”為內在核心。作為儒學的思想內核,“仁”和“禮”構成了儒學之為儒學的根本,并使儒學區別于歷史上的其他學派。在儒學之中,“仁”和“禮”的統一既體現于儒家...

  • 黃玉順:論“新禮教”及其“情理儒學”哲學基礎

      禮教無疑是儒學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然而在新文化運動中遭到了嚴厲批判。那么,對于儒學的復興來說,禮教應當如何處置?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禮教由于是一種前現代的東西而受到批判,那么,對于現代化的追求來說,禮教還是“可欲”的嗎?然而,如果...

  • 韓濤:孔子德政觀的當代啟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德治文化資源,對于我們今天正確處理德治和法治的關系、塑造治國理政的東方治理模式意義重大。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秉承以德為本的治國理念,主張為政以德,正己正人,德主刑輔,不僅注重提高為政者的道德修養,而且強調要把德政思想貫...

  • 楊逢彬:匏瓜這個瓜能吃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鹈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湼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論語&middo...

  • 劉光勝:“民本”概念的內涵及民本思想的恒久價值

      “以民為本”是中國政治哲學的主流和底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突出標識。但“民本”概念的內涵是什么?其價值何在?這一直是學界尚未講清楚、弄明白的問題?! ∫?、何為“民本”?  何為“民本”?李存山先生認為,儒...

  • 黃玉順 | 仁愛正義論:情感正義論的儒家版本 ——儒家情感倫理學再討論

      儒家的社會正義論,作為“制度倫理學”(ethics of institution),乃是一種“基礎倫理學”(foundational ethics);就其根本的理論特征來看,它是一種作為情感倫理學(emotional ethics)的情感正義論(emotional justice theory)。西方也有...

653條 4/19頁 首頁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末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