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學術研究
  • 梁濤:《論語》“克己復禮為仁”章新詮——一種荀學的進路

    摘要:孔子論仁,存在以成己安人為仁、以忠恕釋仁以及克己復禮為仁三個不同維度,孔子的禮則包含等級名分、倫理規范、禮儀禮節等不同含義。在仁、禮關系上,孔子既“以仁釋禮”,也“以禮成仁”,呈現復雜的面相。目前,學術界用“以仁釋禮...

  • 君子的為政之道

      何為政?  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君子為政之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自小刻苦學習,在行事上打磨修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久久為功。...

  • 李振綱:比較視域中的孟莊心學

    摘要:孟、莊心學都關注心體與工夫的開掘。孟子說性善,以性善推論王道正義;莊子主性真,以性真推演生命自由。孟子“集義”“養氣”“踐形”“舍我其誰”的倫理心境,意在凸顯道德主體性的誠明及道德實踐的莊嚴崇高,覺解倫理...

  • 落實全球文明倡議 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新時代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闡明對全球文化、文明發展和交流互鑒的一系列中國立場、中國方案。5年前,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了加強交流互鑒的4點主張。去年3月,習近...

  • 張培高:論儒家哲學的生命信仰——以孔顏之樂為中心

    摘要:隨著閱歷的增加及修養的進一步提升,晚年的孔子有“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之論。這里的“樂”當然是因“學道”“誨人”帶來的。這其實就是孔顏之樂的內涵,即把對“道&...

  • 彭成廣:孔子“游于藝”的意蘊新釋

      《論語·述而》篇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其中,學界對“游于藝”的解讀歷來爭論最多,但整體而言均不離對“藝”之對象或具體內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藝”之“禮、樂、射、馭(御)、書、數&rd...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實踐路徑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重要論斷以堅定的文化立場、科學的思維方式、深遠的戰略考量,展現出鮮明的理論品格和實踐精神,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

  • 吳小鋒:《論語》中的“隱者”及其局限

      隱者,居于山野,不問世事,飄逸瀟灑,引人向往??鬃訉﹄[者的姿態,既有理解,也有批評,最具代表性的看法,保存在《論語·微子》中的“隱者三章”。從《論語》的整個謀篇布局中,可以更清晰明白,在孔門眼中,為什么會出現“隱者&rd...

  • 伏俊璉:戰國楚竹書《子羔》為孔子學說之嫡傳

    孔子弟子傳其師說者至今只存《曾子》一家??孔子(前551—前479)是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收徒講學,整理五經,是孔子所做最重要的事業。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不及弱冠就在魯國收徒學禮。但較大規模的聚徒講學,是在“陽虎之亂&r...

  • 賈海生:荀子撰作《仲尼篇》時所據孔門語錄及其與安大簡《仲尼曰》的關系

    ??將安徽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仲尼曰》與《荀子》聯系起來,尤其與《荀子》中的《仲尼篇》合觀對讀,相互參證,不難體悟到《仲尼篇》當是荀子從其研習的一種孔門語錄輯本中引出中心議題并展開論述的名文,而其所習所據的孔門語錄輯本與《仲尼曰》在內容、形態等...

  • 唐明燕:儒家思想中的修身之道

    山東鄒城亞圣廟。光明圖片/視覺中國荀子像郵票。資料圖片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荀子》。資料圖片游客在山東曲阜“尼山圣境”參觀七十二賢廊里的雕塑。新華社發山東曲阜“尼山圣境”。新華社發  孔子既是儒學創始人,也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

  • 朱漢民:中華文化的基因譜系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生生不息,是因為中華文化中藏著一系列獨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碼。這里從中華文化的經典體系中,找到一些足以代表中華文化基因的核心思想。其一,生生中華經典沒有關于上帝創世、上帝造人的信仰,中國思想家從大自然的化生過程中領悟到萬物、人...

  • 王海濱: “第二個結合”視域中的“精神”研究

    摘 要:面對現代性的精神困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對方的思想空間和話語體系中彼此激活與啟發,催生出中國理論在精神文化領域的主張和優勢。在精神本質問題上,把“主宰”與“受動”有機統一起來,既肯定具體過程中精神文化的&...

  • 舒大剛:儒家經典與“第二個結合”

    摘要:儒家經典是中國最古老、影響最深遠的文獻,是中華文化的根、魂、源。儒家經典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精粹的內容,成為中華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是我們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依據。在長期的教育和教化活動中,經典涵養了中華民族的&l...

  • 楊海文:職業選擇與重建道德社會——《孟子·公孫丑上·術不可不慎章》辨析

    摘要:《孟子·公孫丑上·術不可不慎章》設定“天之尊爵,人之安宅”的道德形上學、“莫如為仁”的實踐倫理學、“人役而恥為役”的王道政治學,旨在論述職業選擇與重建道德社會的重大議題。唯有經由道德形上學達成實踐倫理學...

  • 李宗桂:把“兩創”轉化為新時代文化哲學研究范式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高度統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洞察力和強大的理論引領力。深化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闡釋,以其中的原理性理論成果為基點構建新時代文化哲學研究范式,對于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意義。所謂研究范式,可...

  • 景海峰:論儒家經義訓解的基本方式

    摘要:儒家思想系統根源于六經,從六經生成之始,即伴隨著文獻整理與文本解釋的活動;而這些典籍的經典化過程及其意義的不斷拓展,特別是經過長久的連續性詮釋之后,才形成了綿延兩千余年的經學主流。圍繞著這些解經活動,儒家經典注疏的開展,呈現出風格迥異、體式多樣...

  • 張耀:包容與正直的中國智慧

    先秦諸子百家“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皆“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開啟了諸子學序幕的老子與孔子也都以天下安治為理想。而天下安治并非一蹴而就,人們為之要處理各種微觀、具體的問題,“報怨”的問題便是其中...

  • 楊杰:郭店簡《老子》所示早期儒道關系

    儒道關系是中國古典思想世界演繹的一條基本線索,學界有“儒道對立”“儒道互補”“儒道會通”“儒道相通”“儒道和合”等不同說法。這些觀點往往以秦漢及其后的文獻為分析對象,把儒家、道家當作兩個獨立的學派進行...

  • 王中江:權力的正當性基礎:早期儒家“民意論”的形態和構成

    摘要:政治領域的權力是工具和手段,對它的運用只有合乎和服務于公眾的利益和意愿才是正當的。人們習以為常的儒家的“民本論”,主要是指在政治工具中何者重要的問題,而不是指政治和權力的目的為何的問題。政治和權力的目的在儒家那里是用合乎“民意&rd...

  • 楊海文:儒家生活中的小事大孝——以《孟子·盡心下·曾皙嗜羊棗章》為中心

    摘要:從《孟子》單章解釋史看,《盡心下·曾皙嗜羊棗章》有三個方面值得深究:一是名物考證,在“羊棗”的兩種解釋中,“牛奶柿”義勝“羊矢棗”;二是義理解釋,“不忍”二字不是無關緊要而是至關重要,“同獨&rd...

  • 王志民:“孟母教子”故事與當代家風建設

    數千年來,孟母教子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對于當代的家風建設,特別是廉潔道德家風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孟母教子”的豐富內涵 歷史文獻記載,孟母教子的故事大約在孟子去世不久就已經產生。荀子文章中有“孟子惡敗而出妻”(...

  • 楊國榮:禮樂文明中的樂——《荀子·樂論》解讀

    摘要:禮樂并提,構成了儒學的重要特點。與禮相關的樂首先以情感層面的快樂為內在旨趣,所謂“樂者,樂也”,便表明了這一點。對荀子而言,樂同時呈現價值內涵,并對人的社會生活具有規范意義。樂的社會功能,具體表現在為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提供前提。樂言和,...

  • 方達:釋“道”“德”

    “道”“德”無論是合在一起作為“morality”的漢譯,還是中國自古有之的重要觀念,都承擔著維護社會倫理秩序的重要作用。然而,“道”“德”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如何規范眾人行為?不同地域之間是否有區別?這些...

  • 黃開國:儒學人性論三種基本形態與孟子的性善說

    人性論是最能全面說明儒學本質特征的核心理論,儒學的人生觀、價值觀、人格觀、修養觀、政治觀、法律觀等皆以人性論為理論依憑,其中孟子的性善說是儒學人性論中最受推崇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學說。從胡適、馮友蘭、張岱年等開創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到侯外廬等開創的中...

  • 程志敏:孔顏所樂何事

    ??中唐以前本無“孔孟”之說,更無“孔顏”之論,惟有“周孔”之稱。唐宋以降,儒家內部的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四書”橫空出世,即便不能說侵越“五經”,至少與之相提并論矣,中國思...

  • 馬兆仁:嚴復《天演論》對孟、荀人性論的調和及其理論得失

    摘要:嚴復于其原創成分較多的《天演論》一書之中,不止排斥社會達爾文主義、否定“天行”的“叢林法則”邏輯在“人治”層面上的運用,而更是倡導一種荀式“制天用天”精神。但與其荀式主旋律貌似相沖突的是,《天演論》通篇使...

  • 李博:自然與人為——道家與儒家的思想原點

    摘 要:自然與人為是古希臘哲學中的一對重要概念,對后世西方哲學有著深遠影響,尤其在近代西方政治哲學領域形成了自然法與習慣法、自然狀態與文明狀態、自然權利與人為權利的對峙。西方哲學中的這一對基礎概念,其實也是東方道家與儒家各自的原點。道家的“自然&r...

  • 楊國榮:文明互鑒及其意義

    摘要:文明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兩重規定。人類文明首先包含普遍性之維,這一意義上的文明可以寬泛地理解為人類存在的基本方式。文明的普遍性之維涉及中國文化所論的“文野之別”與“人禽之辨”。除了普遍性規定之外,文明還具有特殊性。文明所具有的...

  • 君子: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

      對于理想人格,若把它置放到倫理學的場域中來考量,其指的是一定的道德理想,也指某種最高的道德范例或典型,它以一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作基礎,是這種原則和規范的集中體現。如果用通俗的語言來表達,那么理想人格就是要做一個什么樣人的問題。“君子&rdqu...

  • 連凡:宋明儒學諸概念的意義演變及其關系——以“宋學”“道學”“理學”為中心的考察

    摘要:宋明儒學的名稱概念可分為一般總稱概念和特殊學派概念兩類。一般總稱概念中,宋學概念大體上經歷了從中義(宋代義理之學)到狹義(與陽明學相對的朱子學)再到廣義(與漢學相對的宋學、宋元明清義理之學)的意義演變;道學概念大體上經歷了從廣義(道統之學)到狹...

  • 楊澤波:性善論的兩個缺陷與彌補之道——儒家生生倫理學對孟子性善論的再思考

    摘要:性善論對中國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隱含著兩個缺陷。一是只以“才”論性善,不了解性善的主干部分是倫理心境。二是只以仁性作為道德根據,不重視智性的作用。這兩個缺陷對儒學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前者致使其對道德本體的認識不夠全面,不了解在特殊...

  • 陳來:說說儒——古今原儒說及其研究反省

      推原儒家的歷史起源,古人稱為"原儒",近人稱為"說儒",其義則一。本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古今各種有關"儒"及儒之起源的說法,反省其立論的方法;第二部分選取周代的教化傳統與儒之起源的關系這一側面,以進一步了解本世紀學者原儒說的得失。  從漢儒到近代...

  • 朱璐:先秦儒家的惠民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被菝袼枷胧窍惹卣軐W的思想瑰寶之一?!盎荨痹凇墩f文解字》中的解釋為:“仁也,從心從叀&rd...

  • 阮航:孟子“仁”與“義”美德倫理學的 理路及其問題

    摘要:孟子的“仁”“義”觀念分別指示出美德的根源以及美德行為的呈現,以此為核心的孟子式美德倫理學的基本理路有三:一是美德是人類特有且應有的生活方式;二是諸美德各有其特定的道德含義,并構成具有層次和結構的美德體系;三是美德應該依次呈...

653條 8/19頁 首頁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末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