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非遺賦彩新時代畫卷
  • 來源:央視網
  • 作者:
  • 2022年08月15日
  • 審核:
  • 瀏覽(457)
  • 收藏
瀏覽字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從堅定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出發,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鋪展開新時代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

在貴州省畢節黔西市化屋村,苗繡產業帶頭人楊文麗正帶領著繡娘們精心制作著苗繡長卷。這幅長卷完成后,長度達到九米,上面描繪的是化屋村人十年來翻天覆地的生活變化。讓楊文麗至今難忘的是,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考察調研時,專程來到化屋村,走進苗繡工坊,鼓勵她和大家把特色苗繡傳承好、發展好。

化屋村地處烏江峽谷的深處,曾經由于交通閉塞、產業缺乏,成為深度貧困村,如今在苗繡產業的帶動下,化屋村的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04元,村寨面貌越變越美,發展的道路也越來越寬。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論述、作出重要指示。從江蘇徐州香包到四川唐昌布鞋,從廣東潮繡到青海藏毯再到陜西綏德石雕,在調研中,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非遺項目,他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總書記的關心和部署下,我國已建立起社會力量參與、多層次多渠道傳播的非遺工作新格局。截至2021年12月,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共認定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通過國家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的大力支持,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順利推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名冊)中,我國已有42個項目入列,位居世界第一。

讓古老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文化和旅游等部門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和促進非遺項目產業化并走向市場,滿足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讓更多人了解非遺項目,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各地還充分發揮以非遺項目在帶動城鄉就業、促進增收方面的獨特優勢,設立覆蓋398個原國家級貧困縣的非遺工坊1100多家,實現生產性保護、活態化傳承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時代風采。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面向未來,非遺傳承發展的社會基礎雄厚、后勁十足。目前,非遺普及教育正在廣泛開展,非遺進課本、進課堂、進校園不斷推進,《“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指出,到2025年,非遺代表性項目得到有效保護,工作制度科學規范、運行有效,工作體系更加完善,保護傳承體系更加健全,創造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對非遺的認同感、參與感、獲得感明顯提高。展現傳統文化之美,共享保護發展成果,多彩非遺在新時代生機勃勃,為文化強國注入堅實底氣和強大動力。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