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鄒魯文化 | 略談鄒魯一帶的祭祀禮俗
  • 來源:
  • 作者:
  • 2022年10月24日
  • 審核:
  • 瀏覽(1650)
  • 收藏
瀏覽字號:

640.jpg

 

一、何謂鄒魯

鄒魯之稱,源于我國歷史上的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個侯國——邾國(亦稱鄒)與魯國。“鄒魯”作為一個固定的地理范疇,則最早散見于《莊子》、《史記》、 《漢書》等文獻中。《莊子·天下篇》中說:“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史記·田齊世家》中有“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 的記載;《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于禮”的記載;《漢書·韋賢傳》中載有“濟濟鄒魯,禮義唯恭”,韋賢號稱“鄒魯大儒”,“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等語。近人梁啟超《論孟子遺稿》中亦說:“鄒魯學者多斷斷于禮容之末節而不見其大,惟子思述家學以作《中庸》。”可見,“鄒魯”一詞自古有之,概可以與傳統提法中的巴蜀、吳越、荊楚、燕趙一類地理概念相提并論。那么,鄒魯的地望在哪里呢? 

邾魯古國,疆土毗連,地域遼闊,位于今山東省的南部偏西地區。以鄒城、曲阜為中心,略包泰山以南,薛滕以北,西起巨野澤,東到費嶧一線的廣大地區[1]。這片古老文明的沃土上,不僅有眾多的中華民族的史前文明遺跡, 而且孕育出兩位文化巨人、中國古代兩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的創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與孟子,他們的思想學說,對中國的歷史,對中華民族的心理、對當代國際文化的交流與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而使鄒魯大地被后世譽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千百年來, 勤勞智慧的鄒魯人民在這里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創造了具有自身獨特風貌的鄒魯文化[2];祭祀禮俗當屬這一豐厚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鄒魯祭祀禮俗成因略考

自古以來,祭祀就是鄒魯居民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無論是君王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把祭祀看成決定社稷安危和個人福禍命運的大事。建造房屋、打仗、結婚、死人、生育、傷病等都要祭祀[3]。正如《禮記·祭統》中所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時至今日,祭祀活動仍是鄒魯居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那么,鄒魯一帶如此濃厚的祭祀禮俗是怎樣形成的呢?從鄒魯文化的發展史來看,其淵源有三: 

其一,尊崇孔孟儒學是鄒魯祭祀禮俗形成的首要原因。這是史學界和當今鄒魯居民樂于接受的一個淵源。魯都曲阜為孔子的故鄉,鄒城市為孟子的故鄉??鬃邮侨鍖W的創始人,孟子忠實地繼承了孔子的思想??酌系乃枷雽W說,被后人稱為“孔孟之道”或“孔孟儒學”。“孔孟儒學代表‘魯學’, 因為孔孟儒學產生于魯文化的土壤上”[4]。并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干, 成為歷代封建王朝和中國百姓的“國學”,從而對它的滋生地——鄒魯大地, 以至對國內、國外的思想和文化都產生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和深刻地影響。生活于“圣人”之地的鄒魯居民更是以居于孔孟之鄉而自豪,在禮儀風俗上, 大都以孔孟的言行為準則,蔑視“圣人未到過的地方” (民間對不重禮儀之地的蔑稱)??酌铣蔀楣沤癜傩盏目?,孔孟關于祭祀禮俗的思想,也隨之為人們所效仿和尊從。

孔子對祭祀禮俗的態度,多見于《論語》和《禮記》中?!抖Y記·檀弓上》載:“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識也。于是封之,崇四尺。’”以便后日祭墓。為祭祀亡父故母,孔子竟打破古代“墓而不墳” (不堆土堆)的習俗,可見他對祭祀之禮是十分看重的?!墩撜Z》中更是多處記有孔子對祭祀的言行。

“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齊如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表現了孔子對祭祀的嚴肅認真和參加祭祀的誠意。再如“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表現了孔子對鄉鄰祭祀鬼神的風俗表示尊重。當魯國祭神儀式違背周禮時,孔子表示強烈不滿:“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孟子對祭祀禮俗的態度,也是十分虔誠的,如《孟子·滕文公上》中所載, 滕定公派然支到鄒國向孟子請教喪禮,孟子說:辦父母的喪事,本是應該盡自己的能力的。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自天子達于庶人,三代共之。” 尊崇孔孟之道,鄒魯之域當然就會形成較為濃厚的祭祀禮俗。

其二,邾魯古國秉承了周禮的緣故。西周初年,為鞏固新興的周王朝, 實行“封邦建國”,先后設置七十一國,魯和邾是其中之二。魯是周公的封國,因周公為朝中重臣,“不就封,留佐武王。”[5] 使其子伯禽代封于魯。自伯禽封魯,周武王、周公、周成王都曾賜予典籍儀禮,即所謂“周禮”。伯禽離京就封時,武王賜伯禽殷民六族,配有寶器典籍;周公攝政時,制禮作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十分繁雜。魯是周公之后,所以周公所制禮儀完全為魯國所采納?!妒范Y·魯周公世家》載,伯禽按照周公的訓戒,認真推行周禮,實行了“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的大規模改革,使魯國逐漸成為“禮義之邦”。成王對魯國的封賜是在周公死后?!抖Y記》中說:“昔周公旦有勛勞于天下,成王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祭則大嘗禘是也。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又說:“魯君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 《史記》中也有記載:“成王乃命魯得郊,祭之王。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魯國享此殊榮,對魯國后來的歷史,產生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從而使魯國成為“禮義之邦”。春秋末年的晉國大夫韓宣子到魯國時,就曾感嘆地說:“周禮盡在魯也。”另一方面,由于魯秉周禮,造成了魯國的保守和漸衰。

邾國在魯國的南部,東、北、西三面與魯交界,屬于土著居民即東夷部落中的一個方國,周公東征時,為周威服,受周王朝所封,初為魯的附庸,實際上只是得到了周的認可。邾國在受封前的文化已達到同時期先進水平,如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所論:“三邾(即原來的邾國,后分為三國)土著人民,乃炎帝神農之后,當時所謂東夷者也。”其部族“秉性仁愛”,“彬彬有禮,文質相宜,”不能不曰:‘有君子國’。但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的西周,邾文化不得不逐漸為周文化所融化。同時,邾國在地域上三面界魯,起初又是魯的附庸,魯國必然要對邾國進行文化滲透,用“周禮”去制約邾人。因此,邾國在其發展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也接受了周禮。

祭祀行為,在西周之前,早已有之,到了周代,已形成一種禮俗。翻開古文獻,可以發現,祭祀禮是周禮中的一項較為重要的禮儀,周王室的祭祀活動,不絕于書??梢韵胍?,鄉村百姓的祭祀活動又是如何的繁雜。

秉承周禮,是鄒魯禮俗形成的淵源之一。魯國祭神祀祖享有天子之禮, 使祭祀禮在魯國篤守的諸禮中尤為顯耀和莊重,從而使祭祀活動在鄒魯一帶演化為一種十分肅穆的禮儀和濃重的社會風俗。

其三,東夷文化在鄒魯文化中的保存和衍續的緣故。鄒魯一帶古屬夷地,“邾族是炎族后裔被黃族征服后流徙東方的一支,即所謂東夷”[6]。魯為商奄舊地, “奄為夷”,魯國土著居民亦為夷。山東境內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都是東夷人創造的。在夏、商兩代和西周之初,東夷的勢力尚相當強大,傳統文化禮俗所受沖擊甚輕。商仲丁時, 征蘭夷,此后“或服或叛,三百余年”[7]。商帝辛時, “為黎之蒐,東夷叛之,”[8] 以至“克東夷而殞其身”,[9] 導致商亡。西周初年,夷人抗周,周公東征,魯公伯禽率師至費,鎮壓淮夷、徐戎,終因夷人勢力強大,魯國到第三代國君魯煬公時方“筑茅闕門”。[10] 定都曲阜。齊太公姜尚初封營丘便和附近的萊夷打了一仗,后幾經遷都,經七世周折,才在臨朐安定下來。[11] 

政治和軍事勢力的強弱,決定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在東夷文化中,祭祀禮俗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中說:“神農、炎帝之后,即所謂東夷。” “炎族本在中國為土著,以祝禱之事知其崇信神道,以信神而有祠祭,更有鬼神迷信,發生覡巫卜筮之事。”“起大事,動大眾, 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謂之宜。是軍旅之事,先祭于社。”“凡后代祀神祭鬼之典及一切神道異俗,大抵皆炎族之遺也。”“歲時野祭,乃炎俗。”因此,在周初,雖然周文化步步進逼東夷,使夷文化被同化或僻處一隅,但由于東夷勢力的存在和文化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因而在鄒魯土著居民即東夷人居住的地區,包括祭祀文化禮俗在內的夷文化仍能頑強地流傳下來,成為鄒魯文化的淵源之一。

在秦代以后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鄒魯祭祀禮俗的傳播和演變,文獻中多有記載,民間也多有此俗。那么,兩千多年來,祭祀禮俗是如何在鄒魯一帶流傳下來的呢?其中的原因和背景是十分復雜的,這里不便一一備述。此處值得一提的是祭祀舞蹈《陰陽板》的復出,也許會給人們一些啟發。1991 年春節期間,山東省濟寧市舉辦首屆農民文化藝術節,鄒縣的民間藝術工作者挖掘整理的舞蹈《陰陽板》,在藝術節上大放異彩,受到各級新聞部門的“青睞”和行家們的好評。據整理《陰陽板》的同志介紹, 《陰陽板》流傳在鄒縣東部地區,是一種祭祀祈雨的儀典。當地人俗稱“打陰陽”。其起始時間,已無法確考。有的說始于北宋初年,有的說始于明萬歷年間。一直流傳到新中國成立前后,隨后失傳至今。其特點是隊伍龐大,格式嚴謹,動作粗獷奔放而又熱情細膩,場面多轉變又各具典故。

諸如《陰陽板》一類的民間祭祀藝術形式,鄒魯一帶還可列舉許多,有的祭神,有的祀祖,不一而論。直到今天,除舞臺藝術反映的祭祀風俗外,在鄒魯之域,城鎮鄉村,尚遺存眾多的祭祀風俗。這種現象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歷史背景是十分復雜的,不可以一言以蔽之曰:迷信,愚昧。

三、鄒魯祭祀禮俗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鄒魯祭祀禮俗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其形式也是復雜多樣的。這里著重介紹一下其中較為常見,普遍性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先看一看清康熙年間朱承命所修《鄒縣志》(以下簡稱《朱志》)和清光緒年間吳若灝所修《鄒縣續志》(以下簡稱《吳志》)中風俗篇里的祭祀內容。

《朱志》說,鄒近魯,風俗略同。時醵金錢結神社以祀諸望。正月元日, 設香燭祭天地,拜祠堂;三日祭墓。二月三日,祀文昌。三月清明節前一日為寒食,士女登墓,標楮錢,焚化,增新土于冢上;三日祀元帝;二十八日祀東岳。四月十八日祀天仙。五月初十日,祀城隍;十三日祀關王。七月七日, 女子設瓜果,祀織女、乞巧;望日登墓祭冢。十月一日,登墓,送寒衣;下元日, 祀先。十二月二十三日,祀灶。除夕,祭真宰、袒禰。

《吳志》載:正月元日,祭先;七日祀祝融。四月八日,士女祀娘娘廟。五月十三日,祀關廟。六月朔日,蒸饅頭祭神于中雷,曰祭雹冰。七月十五日祭墳墓。十月朔日祭墓、送寒衣。鳧山有伏羲廟,居民以是日往祀之。十一月冬至,蒸餑饦祭先。十二月二十三日,以糖餅祀灶。除夕,祭先。

上述所記,充分展示了鄒魯祭祀禮俗的顯著特點,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由此,我們概可以將鄒魯祭祀禮俗分為兩大類:家祭與公祭。所謂家祭,是指人們對親族祖宗故人的祭祀,其范圍限于同姓本族和親戚;所謂公祭,是指人們對思維中幻化的天地神靈以及一些被人們神秘化了的先賢和自然現象的祭祀,其特點一般是以鄉、村、社區等區域性、行政區劃為單位的集體祭祀。公祭還包括對行業祖師爺的祭祀。

(一)家祭的內容及形式

從宋代以后編纂的鄒魯一帶地方史志中,可以大致將具有傳統性、普及性質的家祭形式作如下描述: 

其一,春節期間“請老的”。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指農歷正月初一,有時也將舊年的最后一天即“大年三十”(小月十二月二十九)新年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幾天均稱為春節。“過節不能忘祖”。[12] 這是鄒魯的傳統美德,于是就有了祭祖祀先的各類活動。這種活動的地點一般有兩處:墳墓地(或稱“林”)和嫡長子正堂。舊時的一些活動常在家廟舉行,解放后家廟破除,故祭祀活動只在墳地和家中舉行,其過程是,舊年的最后一天,大月是十二月三十,小月是十二月二十九,各家男主人帶著子、侄輩人,于午時前來到祖墳地焚紙燒香,灑酒叩頭,俗稱“請老的”。(鄒魯稱“死了”為“老了”)意思是請死去的祖宗、親人回家過年?;丶液螅銓⒆孀谏耢`牌位供奉于正堂,牌上書有“三代宗親之神位”一語,講究正統的還要將祖宗名號及后世子孫一一備述。除夕夜子時一過,便是大年初一。男主人凈手焚香,將五碟葷菜供于牌位前,合家叩頭三拜。外人來拜年,先要拜叩牌位。早、中吃飯, 還要將素餡水餃一碗供于牌位前。正月初五后,供牌撤除,春節之祭結束。

其二,寒食、清明節上墳。寒食節、清明節是民間最注重的祭祀節日。清明原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其時,太陽黃經為 15°,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民間有掃墓栽柳、踏青的習俗。寒食節源于“晉文公與介子推”之說,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三日,民間俗稱“去冬至一百零五日”為寒食節。據史載,寒食本意,并非墓祭,漢代以后,民間方有寒食掃墓之俗,晚唐時盛行。唐玄宗曾敕令:“寒食上墳,已成習俗,”并“永為定式。”[13] 由于寒食和清明日子接近,長此以往,兩節合為一體,鄒魯傳稱“清明上墳。”其儀式一般為燒紙上香,灑酒號器,敬獻花籃、花圈之類。

其三,十月一,送寒衣。農歷十月一,天氣轉冷,人們都要加披衣服。想到陰間的祖宗、親人,便以紙作衣,為故人也穿上厚衣,防其受寒冷之苦。鄒魯一帶,一般為出嫁的女兒剪扎紙衣,回娘家后上墳焚化。家人在這天,則執锨上墳添土。經過夏秋雨淋,墳墓往往有些塌陷,添上新土,一為使墳墓完整,二為保護故人免遭風沙侵襲,不受冬寒之災。

其四,喜慶之日的祭祀。所謂喜慶之日,是指婚嫁娶配,添丁加口,建房壘院、做官發財等等。喜事來臨,人們往往歸功于祖宗的陰德,或說是祖墳的風水好。于是在慶祝之際,首先要祭拜祖先。其儀式大同小異,無非是上墳燒紙焚香,在家中正堂設牌位,灑酒叩拜,儀式隆重的還要鳴炮奏樂,以示儀威。

其五,喪葬期間的祭祀。由于在古代人們有靈魂不死的信仰,因而流傳下來的喪葬禮俗是格外看重的,其儀式也是極為繁瑣的。所謂“挺喪”、 “人殮”、 “吊孝”、“出殯”、“下葬”等等,都是其中的重要儀式,作為祭祀活動,在整個喪葬期間并延續到以后,基本上是每日必祭,逢時辰必祭,貫穿始終。

鄒魯一帶忌說“死”字, “人死”通常稱“老了”, “倒頭了”、 “過世了”,人一死,設靈堂,擺牌位,家人近門焚紙痛哭,早、晚各定祭一次。外人來吊,便添紙焚燒,主客相嚎。出殯這天,祭祀活動更是頻復,這里不再細述。死者下葬后,剩下的便是定期祭奠。主要有燒七、燒百日,燒周年(忌日)。百日內家人要素服重孝,不茍歡笑,臉帶哀凄,正堂設死者牌位,焚香化紙,以表哀喪。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要到死者墳前舉行一次焚香燒紙的祭祀活動,一直燒到七七(四十九天內)。燒百日,即在死者死去百日這天舉行祭祀活動,此后,哀喪已過,可以正常生產生活了。但還不能完全脫掉孝服,婚姻喜事須在三年之后舉辦方為守孝。燒周年,就是在死者死后的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忌日,舉行祭典活動,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之情。三周年后,就可以完全脫孝,恢復正常的生活習慣。

(二)公祭的內容和形式

公祭的神祗,是指鄒魯人民都要畢恭畢敬、尊崇以祀的自然之神與“人神”。

其一,自然之神。凌駕于人間之上的自然之神是難以數清的,與人們常通的主要是天、地二神,鄒魯一帶稱之為“老天爺”、“地老爺”。自然之神還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神祗。

對天、地二神的祭祀一般在春節和夏秋之后,見諸今之鄒魯居戶的“天地牌”木刻年畫,貼于正堂門左,是春節之際鄒魯居民祭祀的傳統方式。大年初一,家人首先叩拜天地牌,然后才能祭祖。舊社會還設有天帝廟、土地廟,專供祭祀天、地二神。在鄒魯人的信念中,祭拜天、地,可以感動上蒼地靈,使之體恤民人,降福免災,風調雨順,預兆豐年。夏秋兩季收后,人們往往要以村社集體的形式,設祭壇,獻上精美的細糧、上好的美酒、豬雞魚鴨之類祭品,以感謝天、地的恩賜。因為“老天爺”、 “地老爺”給了人們住的、吃的,使人類生息繁衍。祭拜的同時,參祭的人們還要舉行歌舞大賽,其形式也多是祭神之類。延續下來,就產生了農村傳統文化中的“社戲”。若在平日, 遇到旱澇冰雹之類災害,人們也要舉辦類似的祭祀活動,如前面說的《陰陽板》,就是遇旱災祈雨的祭天儀式。至于對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祭祀,則往往由于某一災難或不幸事件的發生。如洪水滔滔,危及生靈,人們就要對河叩拜、焚香祈禱。在愚昧的年代,如遇日食、月食,人們往往恐慌不迭,不知所措,于是對天祭拜,乞求日月復出。

其二,人神。這里說的人神,不是指祖宗故人,而是指人們幻化中的被人們神化了的先賢和存在于人間的冥冥之物。行業神是人神中的主要內容。民間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祀奉的祖師爺。如魯班是木匠業的祖師爺, 呂洞賓是理發業的祖師爺,華佗是中醫業的祖師爺,鬼谷子是占卜業的祖師爺,劉伯溫是風水業的祖師爺,軒轅氏是裁縫業的祖師爺,等等。對行業神的祭祀多在兩個時間,一是春節之際,擺牌位,上供焚香;二是在農歷9 月9 日重陽節,其緣由眾說紛紜,各行有各行的講究。

除行業神外,還有許多“享用”人間煙火的人神。他們有的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有的是傳說中的神靈。

關公,亦稱關王爺,關帝。是鄒魯民間婦幼皆知的人神,源于三國時代的關羽。他在三國爭戰中的英威好象并不為人們所傳頌,人們只道他忠孝正直,英威無比,不但能除妖祛邪,還能上應天神,呼風喚雨。解放前后尚存的關帝廟早已銷跡,但今天的鄒魯居民仍常常在農歷5 月13 日(關公單刀赴會的日子)這天作祭,乞求“關老爺”磨刀霍霍,鏟除邪惡,喚來神雨。

織女,是鄒魯民間婦女們崇祀的人神。她在那遙遠而不可及的月亮里, 只有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她與牛郎相會時方能與人間相通。婦女們于是在七月七的夜晚,設糖果、針線,祭之以“乞巧”。

伏羲,上古時代的人神。史家論之,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網捕魚、馴養牲畜和嫁娶。”鄒魯一帶則把它尊為人的始祖。在今鄒城市郭里鎮南 6 華里的鳧山腳下,有一片規模宏大的廟宇殘跡,當地人稱為伏羲廟,或稱“人祖廟”, 也稱“爺娘廟”。建于何時不可考,1929 年,駐山東濟寧的軍閥梁冠英派部到伏羲廟一帶捕殺“無極道”徒未遂,便縱火焚燒了伏羲廟。[14] 伏羲廟只剩下斷碑殘桓,后又逐漸損壞,今日殘跡更是了了。國家文物總局及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目前正查考史源,計劃作為文物保護點加以修復和管理。據當地 70 歲以上的老人回憶和史料表明,伏羲廟歷史久遠,氣勢雄偉,構造精巧,碑石碑文殊異于四邊諸縣的人祖廟。毀前與被焚后一直香火不斷,求子盼孫, 善男信女情愛還愿,乞得福祿,去災除難者絡繹不絕。祭祀活動沒有固定的日期,以農歷十月十日和年節時為盛。

灶王爺,亦稱“灶君”,“灶神”。它存在于各家各戶,是天神派往人間的“東廚司命”官,鄒魯傳言,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晚上天庭匯報,除夕時再降歸人間。于是,各家各戶便在臘月二十三日晚祭灶。其形式很簡單,扎一紙馬,放在廚灶上,供奉糖果,糕點等物,祭拜后燃燒紙馬,讓它馱著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大年三十(小月二十九日)午時前,要迎接灶神降歸人間, 即謂“回宮降吉祥”。傳統的迎祭方式是在廚房內壁中央貼一張木刻灶神畫像,大年初一供三樣酥菜(油炸過的食品),初一一早,人們拜過天、地牌、要跪拜灶神。

張天師,也稱“玉皇大帝”,傳說是專門震服邪魔鬼怪的神,有時與“天神”混為一神,其“張”姓來歷,不考而得,民間沿襲。在社會和科學不發展的迷信時代,人們對不治之癥,不育等災禍難題束手無策,便認為是“邪氣”、“鬼怪”在作崇、只有張天師才能降服住它們。人們便建了“玉皇廟”、 “玉皇閣”,祀奉張天師,進香祈福去災,長日不斷。

無論是家祭還公祭的神祗,這里都不可能盡其所有的介紹,只選其民間盛傳至今仍有較大影響的神祗,略作釋義,其它諸神及祭拜形式,可見于鄒魯一帶地方史志和民間野史。

四、對鄒魯祭祀禮俗的評價

鄒魯祭祀禮俗由來以久,至今盛傳。對這一禮俗的評價,我們仍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辯證法。既要看到事物的這一方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作為傳統禮俗中的祭祀禮俗,其愚昧性、迷信色彩、落后的與社會存在相背離的意識心態是應該摒棄的。因為這種心態是一種對社會、自然的歪曲的反映,它追求的是一種虛無飄渺的幻覺。它建立在落后的物質技術基礎上,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發達的必然產物。但是作為民俗文化的一種形式,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內容,鄒魯祭祀禮俗帶著時代的烙印, 有它存在的必然條件,也有它主觀存在的因素,那就是人類情感的宣泄和表達。茫茫天涯,蕓蕓人生,福禍降臨,無以解脫,只好寄于冥冥之神;祭祖祀先, 哀念死者,是人之常情。我們反對的是其中迷信的東西、舊的觀念。這里就有一個移風易俗的問題。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移風易俗不能一而概之,要具體分析某一風俗的成因、特點,對癥下藥。正如聶風峻先生在《對移風易俗破舊立新的哲學思考》(《民俗研究》90 年第四期)中所說:好的社會風俗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壞的社會風俗對社會發展起到阻礙作用、社會風俗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要注意鏟除舊風俗的經濟條件。如果一味地從主觀愿望出發去決定風俗的破和立,就會干出違背客觀規律和群眾意愿的蠢事。

對鄒魯祭祀禮俗的態度也應該是這樣。前面講了鄒魯祭祀禮俗的成因及主要內容形式,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鄒魯祭祀禮俗是幾千年來鄒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內容,是鄒魯人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因勢利導,將古老的祭祀禮俗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加以繼承;同時要用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用健康有益的新風尚、新道德、新觀念不斷更替舊習俗、舊觀念,以促進社會風俗的良好改善,使廣大人民群眾有一個健康、文明的生活環境和勞動環境。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