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察《左傳》,韓宣子說“周禮盡在魯矣”是在“觀書于太史氏”之后,有感于魯國較好地保存了記載周禮的前朝典籍,而并非看到了魯國守禮的事實。事實上,春秋時期魯國周禮的崩壞情況比大多數國家都嚴重,周禮亦不在魯。是以“周禮在魯”之論成立的條件應予以二元界定:一指春秋之時魯國對記載周禮的前朝典籍的妥善保存情況,其實質是“禮書在魯”;或指春秋之后禮學在魯國的興起情況,其實質是“禮學在魯”。
關鍵詞:《左傳》;魯國;違禮;禮書在魯;禮學在魯
一、研究緣起
“周禮在魯”之命題,自形成以來就甚少質疑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左傳》記有“周禮盡在魯矣”、“諸侯宋、魯,于是觀禮”之語;二是禮學首先在魯地興起,并由此發揚;三是周禮相傳為周公所制,魯國又是周公長子伯禽代封之地,魯國秉承周禮似乎是理所當然之事。兩千余載以來對于魯國周禮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周禮的保存上,而極少涉及其崩壞情況,致使長期以來對魯國周禮的崩壞情況缺少客觀的認識。
考察《左傳》,我們發現,韓宣子說“周禮盡在魯矣”有其特定的語言背景?!蹲髠?bull;昭公二年》載:“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所以王也。’”顯然,宣子是在“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之后而有此語的,是感于在“禮樂廢《詩》、《書》缺”(《史記•孔子世家》)的非常時期,魯國史官較好地保存了記載周禮的前朝典籍而發出的贊嘆。宣子語“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所以王也”,正是其看到西周早期典籍的明證。而且,在此之前左氏未有一字提及宣子看到魯國上下守禮之事,“周禮盡在魯矣”當指魯國保存了他國所沒有的、記載周禮的前朝典籍無疑,其實質是“禮書在魯”,而并非指看到魯國上下守禮的事實。此外,宣子聘魯之時正值周禮普遍崩壞之秋,“周禮盡在魯矣”無疑是最受魯人歡迎的外交辭令,此語也有取悅魯人之意。以宣子之語作為春秋時期“周禮在魯”的事實依據,有斷章取義之嫌。是以,對于春秋時期魯國周禮的崩壞情況及“周禮在魯”之命題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二、魯國違禮管窺
《禮記•樂記》載:“禮義立則貴賤等”,《荀子•富國》曰:“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顯然,周禮的作用是“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周禮•司士》),其目的在于維護“君君、臣臣……貴貴、尊尊”(《論語•顏淵》)的宗法等級秩序。“尊尊”思想滲透于周禮的方方面面。王國維認為“殷禮質而親親,周禮文而尊尊”,實為卓識。“尊尊”無疑是周禮的核心思想,也是衡量周禮崩壞的最重要標尺?!蹲髠鳌匪d魯國君臣違悖“尊尊”之義的行為擇其要者如下。
(一)國君
1.祭禮的僭越。“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禮記•王制》)但魯國自僖公始曾多次舉行郊祭。如《左傳•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乃免牲,非禮也……不郊亦不望可也。”孔子于是嘆曰:“魯之郊褅非禮也,周公其衰矣。(《禮記•禮運》)
2.喪禮的違悖?!蹲髠?bull;隱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軌(諸侯)畢至”。然據《左傳》記載,終春秋之世魯公無一次送葬周王,但卻多次如大國送葬:《左傳•宣公十年》載“公如齊奔喪”,《左傳•成公十年》載“景公死,成公送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陳侯、鄭伯、許男送葬”。更甚者“晉少姜卒。公如晉(送葬)”(《左傳•昭公二年》)。
3.朝聘禮的廢棄與違逆。一是使小國來朝。鄭玄《禮記•目錄》云:“覲,見也,諸侯秋見天子之禮,春見曰朝”,但在周室東遷不久,隱公就開始接受小國的朝覲,甚至對周邊不朝覲的小國進行征伐?!蹲髠鳌分恤攪步邮苄P31次,視周天子如無物。高士奇遂有責魯國“奄然坐大”而“莫知有字小之義”之語。二是對大國行朝覲天子之禮?!蹲髠?bull;襄公三年》載襄公朝晉:“公稽首,知武子曰:‘天子在,而君辱稽首,寡君懼矣。’”三是廢棄對周王室的朝聘禮?!抖Y記•王制》:“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然終春秋之世,魯國僅派大夫聘周八次,而魯公無一次朝王。但魯公十一次赴齊,二十次如晉,二次遠道赴楚,派大夫十六次聘齊,二十四次聘晉。高士奇因之嘆曰:“其(魯)執禮殷勤曾不及事齊、晉之萬,何其慢也!”
(二)大夫及其家臣
表1 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弒君(含太子)情況表
|
魚 |
齊 |
晉 |
燕 |
楚 |
秦 |
宋 |
衛 |
鄭 |
吳 |
陳 |
春秋 |
2 |
5 |
4 |
0 |
2 |
0 |
2 |
2 |
3 |
2 |
1 |
左傳 |
4 |
6 |
5 |
0 |
3 |
0 |
2 |
2 |
4 |
2 |
1 |
公羊傳 |
5 |
2 |
2 |
0 |
0 |
0 |
2 |
2 |
1 |
1 |
1 |
谷梁傳 |
5 |
4 |
3 |
0 |
1 |
0 |
1 |
1 |
1 |
1 |
1 |
通合數 |
5 |
6 |
5 |
0 |
3 |
0 |
2 |
2 |
4 |
2 |
1 |
1.弒君、出君。萬般違禮莫過于弒君,弒君事件是最為惡劣的違禮行為。通合春秋經傳,魯國弒君之數與晉國相同,僅次于齊國,而多于大多數國家,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魯國違禮現象比大多數國家都嚴重,詳見表1?!吨芤?bull;坤•文言》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朝夕之故,其所由來漸也。”魯國出現較多的弒君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周禮崩壞情況不斷惡化的結果。此外,昭公、哀公都曾受三桓攻擊,被迫出奔,而客死異鄉。
2.祭禮的僭越與違逆。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魯發生日食,意味著君主將有大難,應該祭日祈禱,但季平子卻阻止祝史舉行任何儀式,于是“昭子退曰:‘夫子(季平子)將有異志,不君君矣’”(《左傳•昭公十七年》)《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將褅于襄公,萬者二,其眾萬于季氏”,孔子于是怒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蹲髠?bull;定公八年》:“冬十月,(陽虎)順祀先公而祈焉。”陽虎以季氏家臣身份僭越祀褅魯先公。
3.喪禮的違悖?!蹲髠?bull;襄公四年》:“秋,定姒薨。不殯于廟,無櫬,不虞。匠慶謂季文子曰:“子為正卿,而小君之喪不成,不終君也”《左傳•昭公十一年》:“齊歸薨大蒐于比蒲,非禮也。”
春秋時期,特別是中期以后,魯國對周王室基本不再履行尊王朝聘之責。魯大夫在弒君、出君、僭越等方面違悖“尊尊”之義的行為不勝枚舉。正如太史公所言:“季氏、孟氏,亦僭離于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大夫以下皆僭離于道。”(《史記•孔子世家》)魯國違禮的嚴重程度與大多數諸侯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魯國違禮分析
由于春秋經傳的傳世,使得魯國的歷史在列國中保存的最為詳備,對魯國周禮崩壞情況的考察,是探討春秋時期周禮崩壞情況的一把鑰匙?!蹲髠鳌匪d的魯國君臣的活動為我們探討魯國的違禮情況提供了很好的線索。由于周禮涉及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違禮的情形也因之復雜多樣,總的來講,其判斷標準大抵可以概括為:凡違悖周禮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政治準則的行為,不論經傳有否按語,都可視作違禮,如魯公如齊觀社、宣伯私通穆姜、陽虎祀褅魯先公等?!蹲髠鳌匪d魯國君臣的違禮情況見表2。
諸公 |
隱公 |
桓公 |
莊公 |
閔公 |
僖公 |
文公 |
宣公 |
成公 |
襄公 |
昭公 |
定公 |
哀公 |
|
諸公在位年數 |
11 |
18 |
32 |
2 |
33 |
18 |
18 |
18 |
31 |
32 |
15 |
27 |
|
魚 公 |
活動次數 |
25 |
31 |
25 |
2 |
25 |
18 |
11 |
14 |
18 |
27 |
9 |
12 |
活動頻率 |
2.27 |
1.72 |
0.78 |
1.00 |
0.76 |
1.00 |
0.61 |
0.78 |
0.58 |
0.84 |
0.62 |
0.44 |
|
違禮次數 |
2 |
5 |
4 |
1 |
3 |
8 |
5 |
2 |
3 |
3 |
1 |
1 |
|
違禮率 |
0.08 |
0.16 |
0.16 |
0.50 |
0.12 |
0.44 |
0.45 |
0.14 |
0.17 |
0.11 |
0.11 |
0.08 |
|
大 夫 |
活動次數 |
7 |
5 |
13 |
2 |
11 |
29 |
13 |
28 |
52 |
70 |
40 |
27 |
活動頻率 |
0.64 |
0.16 |
0.40 |
1.00 |
0.44 |
1.61 |
0.72 |
1.56 |
1.73 |
2.19 |
2.67 |
1.00 |
|
違禮次數 |
1 |
1 |
2 |
1 |
1 |
4 |
1 |
3 |
7 |
18 |
21 |
6 |
|
違禮率 |
0.14 |
0.20 |
0.15 |
0.50 |
0.09 |
0.14 |
0.07 |
0.11 |
0.13 |
0.26 |
0.53 |
0.22 |
|
合計 |
活動次數 |
32 |
36 |
38 |
4 |
36 |
47 |
24 |
42 |
70 |
97 |
49 |
39 |
違禮次數 |
3 |
6 |
6 |
2 |
4 |
12 |
6 |
5 |
10 |
21 |
22 |
7 |
|
違禮率 |
0.09 |
0.17 |
0.16 |
0.50 |
0.11 |
0.26 |
0.25 |
0.12 |
0.14 |
0.22 |
0.45 |
0.18 |
表2 《左傳》所載魯國君臣活動及違禮情況統計表
注:表中“活動”指《左傳》所記魯公(大夫)之事跡;“活動頻率”指《左傳》每年所載魯公(大夫)之事跡的次數;“違禮率”指魯公(大夫)違禮次數與活動次數之比。
《左傳》共記魯公活動約217次,其中有38次違禮。魯公違禮率自隱公始就呈上升趨勢,在文公、宣公時期上升迅速,違禮行為接近半數,形成魯公的違禮高峰;宣公之后又急劇下降。原因分析:宣公之前,三桓尚未完全掌握軍政大權,魯公的地位還較為尊崇,隨著周禮崩壞的加劇,魯公自律性逐漸降低,違禮行為日益增多,并在文公、宣公時期達到違禮的頂峰;之后,三桓專權局面漸成,魯公處處受其摯肘,行事不敢逾禮,違禮行為隨之減少。這一點文獻有征:《左傳•宣公十八年》:“(季文子)逐東門氏”,基本掌握了軍政大權;《左傳•襄公十一年》:“(季武子)三分公室”,形成三桓專權局面,公室日卑。此外,因與三桓奪權的需要,自律性的提高也是魯公違禮行為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偟倪`禮趨勢下小的波動則源于魯公的個人品質,譬如僖公在位期間較為賢明,違禮率相對較低。
《左傳》共記魯國大夫(含家臣)活動約297次,其中有66次違禮。大夫違禮率在昭公之前相對較低,在昭公時期急劇上升,至定公時已超過半數,形成大夫的違禮高峰。原因分析:宣公以前,三桓受制于魯公,行事不敢逾禮;成公、襄公時期,三桓雖然逐漸掌握大權,但為博取聲名、鞏固地位,較為自律,違禮行為相對較少;昭公時期,三桓已掌控大權,隨著地位的逐漸穩固,自律性日益降低,在周禮日益崩壞的大趨勢下,違禮行為急劇增多;至定公時期,大夫及其家臣已有過半活動違禮,達到大夫違禮的頂峰。
魯國君臣的違禮情況與其權力、地位的相應變化密切相關。隱公時期魯公的活動頻率最高,之后大致呈下降趨勢;而大夫則基本相反,在文公之前其活動頻率遠遠低于魯公,文公時期開始超過魯公,在成公之后已占據絕對優勢。這一現象說明,春秋時期,魯公的地位基本呈下降趨勢,而大夫的地位則逐漸提高,特別是在文公時期提高迅速,并于定公時期達到頂峰。但從宣公、成公時期君臣的違禮情況來看,在成公之前,魯公的地位還是高于三桓的;成公時期是魯公與三桓的相互制衡時期;之后,三桓勢力大增,魯公的地位已卑于三桓。
總的來看,魯國春秋時期的違禮情況可以兩個高峰、三個階段來概括。成公之前,魯公違禮行為遠多于大夫,魯公是此期違禮的主體,并在文公、宣公時期形成魯國第一個違禮高峰;成公至昭公時期,大夫的違禮行為超過魯公,且增長迅速,成為違禮的主體;定公時期,三桓家臣違禮行為又急劇增加,迅速超過了大夫,成為違禮的主體,并促成魯國違禮的第二個高峰,也是魯國春秋時期違禮的總高峰。由此可見,魯國違禮的主體由國君至大夫再到家臣,呈降階式次序更替,家臣是違禮主體次序的最后一環。季氏家臣陽虎由專季氏進而持國命,形成終極僭越現象,標志著魯國周禮崩壞的基本完成。
四、魯國周禮的崩壞與“禮學在魯”的興起
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老子•三十八章》),當社會失去道德仁義時,禮就被提到一定的高度以規范人的行為。春秋時期,文獻中關于守禮、違禮的記載很多,如,《左傳》中“禮”字出現多達數百次。正是生活在魯國的左氏,目睹當時禮制崩壞,而試圖挽救的反拔??鬃右簧铝τ?ldquo;克己復禮”(《論語•顏淵》),也反映了當時的周禮已經崩壞而試圖恢復,但卻不容于魯國當權者,至晚年嘆曰:“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宣告了“復禮”的最終失敗。至此,魯國的周禮已無可挽救。更甚者,魯國的違禮現象在定公時期比其他國家更進一步,突破了“政在大夫”這一春秋時期心照不宣的周禮底線,出現了“家臣持國命”的終極僭越現象。春秋時期,特別是中后期,魯國周禮的崩壞情況比大多數國家都嚴重,周禮亦不在魯。
既然周禮亦不在魯,禮學又為何首先在魯國興起呢?我們認為,禮學之所以在魯國興起,且涌現出孔子、左氏等禮學大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魯國史官較好地保存了記載周禮的前朝典籍,而現實中的周禮卻已崩壞不堪。郭克煜等先生認為:“由于魯國史官們恪守史職,就使得魯國歷史有較其他國家更為詳備的紀錄下來,……這是與魯國初建時就有了史官是分不開的。”《左傳•定公四年》記載了子魚論及周初的分封情況:“分魯公以大路,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鼻器。”魯國所獲封賜最為豐厚,其中“典策”和“史”是其他諸侯國所沒有的,再加上魯國史官恪守史職,就使得魯國歷史和前朝典籍較好地保存下來,遂形成“禮書在魯”的局面。為當時目睹周禮崩壞、天下無道的魯國思想家,提供了從前朝典籍中尋找出路的客觀可能性。“諸侯宋、魯,于是觀禮”(《左傳•襄公十年》)也當為此故,所觀之禮實為禮儀,或依古籍編排而成,或故老相傳而來,與現實之禮制無涉。
追憶昔日諸侯望國的尊崇地位,對比目下的卑微處境,春秋中后期的魯國思想家對周禮崩壞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有更為深刻的體會,從而試圖恢復周禮,規范紊亂的社會秩序,以恢復魯國昔日望國的榮耀。這也賦予魯國思想家從前朝典籍中重新闡發周禮的歷史使命感?!洞呵铩贰ⅰ蹲髠鳌返冉詾檫@一背景下的產物。值得注意的是二書皆因史而成,孔子據《魯春秋》修《春秋》,而左丘明更是魯國的史官,正說明了魯國史官所保存的前朝典籍對禮學在魯國興起的直接作用??鬃?、左氏等魯國思想家在春秋晚期掀起的挽救周禮的行動,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其禮學思想卻為禮學在魯國以及古代中國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魯地和中國在后世被譽為“禮儀之邦”的關鍵所在,也是后人對“周禮盡在魯矣”信而不疑的重要原因。
五、“周禮在魯”的二元界定
周禮崩壞是春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魯國也未能幸免。宣子說“周禮盡在魯矣”,是在“觀書于太史氏”之后,有感于魯國較好地保存了記載周禮的前朝典籍,并非看到了魯國守禮的事實。事實上《左傳》所載的魯國君臣的514次活動中,就有104次違禮。春秋時期,特別是中后期,魯國周禮的崩壞情況比大多數國家都嚴重,周禮亦不在魯。“諸侯宋、魯,于是觀禮”,所觀之禮實為禮儀,與現實之禮無涉。后人所秉持的“周禮在魯”的實質是“禮學在魯”,是春秋后期孔子、左氏等魯國思想家試圖挽救周禮的客觀成果。
綜合所論,后人篤信“周禮在魯”的三個主要依據,皆與春秋時期魯國的現實之禮無涉。故而,“周禮在魯”之論成立的條件需要作以下二元界定:一是指春秋之時魯國對記載周禮的前朝典籍的妥善保存情況,其實質是“禮書在魯”;二是指春秋之后禮學在魯國的興起情況,其實質是“禮學在魯”。若此,“周禮在魯”之論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