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殷延祿:禮門義路
  • 來源:
  • 作者:
  • 2022年10月28日
  • 審核:
  • 瀏覽(1300)
  • 收藏
瀏覽字號:

“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 

山東鄒城孟子故里的孟府有塊門匾,叫“禮門義路”,語出《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孟子說,義好比是大路,禮好比是大門。君子要走禮之門,行義之路。 

  作家夏衍先生生病住院,病情發作,十分難受。秘書說:“我去叫大夫。”秘書正要出門,夏衍突然睜開眼睛,十分艱難地說:“不是叫,是請。”一個“請”字,道盡了文質彬彬的君子之禮。 

  《說文解字》:禮(禮),履也。履,就是一個人必須遵守規范、履行責任,包括敬獻祭品,以此來侍奉天地、侍奉祖先,從而獲得天地、祖先的保佑。祭祀時要進退有序,分清尊卑位次,獻什么祭品,演什么舞樂等都有一套嚴格的規矩,這個規矩就是“禮”。 

  西周開國之初,周公將“禮”的理念運用到國家治理上,并擴大禮的內涵,使之包含人生、信仰、制度、器物等豐富內容,提出以宗法為核心的禮樂制度。禮樂制度用以規范人們的行為準則,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做到“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這就是孟子提出的五倫。 

  父子有親。親,從辛從木從見。辛是刻刀,用刻刀刻制先人的神位,人看到了神位,就想起了親情。父子有親包含母子有親,父母與孩子之間要相互親愛,而不是單方面的服從。這一倫要求我們重視親情培養,沒有了親情,父母再好的教導也無法在孩子身上產生作用。 

  君臣有義。義者宜也,宜,字形描繪是神龕里供奉的動物的肉。在祭祀后,肉是要嚴格按照參加祭祀人的身份分給每一個人的。宜,就有了適宜的意思。君臣之間要維持一個恰當的關系。魯定公問孔子:“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侍奉君主,各自該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君主應按禮的要求來使用臣子,臣子應以忠誠的態度和行為來侍奉君主。”這一倫體現了一種職業的精神。 

  夫婦有別。《說文解字》:別,分解也。表示用刀剔剝,讓骨肉分離。所以它的本義是分解,引申為分離、分別等。夫妻之間要夫妻恩愛,同時還要有分工,共同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夫妻一倫緣于婚姻,早期的婚姻更多的強調人類的繁衍、家庭的責任:媳婦的角色先于妻子的角色;母親的角色先于妻子的角色。 

  長幼有序。序,本義堂屋的東西墻,引申指正屋的東西廂房。家庭成員居住在房子的什么位置,在古代關乎禮儀。一般的講,東為上,西為下,長輩要住在正屋東邊的房間,晚輩要住在正屋西邊的房間。長幼有序,包含了年齡和道德兩個方面,即敬長與尊賢,尊賢是長幼有序的核心要求。 

  朋友有信。信,《說文解字》:誠也。從人從言。言字上從辛,下面的口是祭器。辛是刻刀,用它來刻寫禱告的話,然后放到下面的祭器內燒掉。禱告的話是人向神靈立下誓言,因此信就有了誠的意思。良好的朋友關系表現出兩個境界:一是利之和;二是樂之同。在利益上要維持平衡;在善性和道義上要有共同的認可和堅守。 

  孟子的五倫,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應該保持和如何保持“禮”,這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極高的借鑒價值。禮的作用不僅是區分你我他的不同,更重要的作用是促進你我他的和合。在和合的過程中,自我得到升華,從而超越利己主義、裙帶關系、地方主義、種族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與萬物一體,實現天人合一。禮是我們的必經之門。 

 

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4.18

作者簡介:殷延祿,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孟子書院執行院長。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