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2年11月,值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曲阜并在孔子研究院召開座談會9周年之際,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中國網)聯合主流媒體發起“山東省優秀傳統文化‘兩創’主題報道”活動走進濟寧,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重溫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曲阜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報道山東貫徹“兩個結合”、深入推動文化“兩創”的探索實踐。
道闡尼山,鄒魯興邦。
2300年前,亞圣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千百年來,“孔孟之道”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仍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一定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方針。
濟寧市委市政府和鄒城市委市政府站在服務國家文化戰略發展的高度謀篇布局,于2013年在鄒城市成立孟子研究院辦公室,2016年正式設立孟子研究院,2019年劃轉到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成立六年來,孟子研究院聚力打造“兩創”新高地,針對當前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問題,做出了諸多開創性的探索。
鉅學鴻生 共鑄“孟學”扛鼎之作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孟子研究院坐落于“鄒魯新地標”——孟苑,毗鄰孟廟孟府。學者云集,弦歌不輟,匯聚儒學大氣象,助力孟苑建設成為世界級孟子思想研究傳播中心。
2019年12月,孟子研究院重點項目《孟子文獻集成》200卷首發,作為一項大型儒家文獻搜集、整理、出版學術工程,是對孟子傳世文獻的首次集中匯編和整理,成為了儒學研究領域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孟子就是以其思想、形象,對社會和人的精神塑造產生的深刻而巨大影響,從而達到了所謂‘升格’的高峰。使孟子成為千余年來對傳統社會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這也就是今天我們編纂《孟子文獻集成》重大意義之所在。”孟子研究院原特聘院長王志民說。
自2013年項目啟動以來,《孟子文獻集成》以“版本最早”“版本最善”“版本珍稀”為原則,搜集、整理了從漢代至晚清、民國時期的1200種注解《孟子》的書籍,是迄今為止《孟子》選本最為權威、最為全面的集成類叢書。現已出版的240冊文獻中,除自清代以來被收入《四庫》系列的77種及近年北京大學《儒藏》“精華編”20余種校點整理本外,其余傳世文獻或塵封館閣,或孤懸海外,或隱于民間,絕大多數都未曾面世和公開出版,90%以上未經整理。宋、元時代瀕危絕版的珍藏秘本,經本次影印出版后,實為搶救性保護。明代刊刻的158個底本中,有92個來自日本、美國,皆為國內所未見。其中日本龍谷大學的16種明代文獻,有15種是孤本,為龍谷大學所僅存。而且卷帙豐厚,保存完整,朱墨套印,刊刻精良,為國內未見,彌足珍貴。
“《孟子文獻集成》為儒學史、孟學史等研究提供了文獻依據,符合發掘整理齊魯文化資源的時代要求和發展趨勢,具有填補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空白的重大意義和學術價值。”山東人民出版社社長胡長青說。
完成《孟子文獻集成》階段性成果,孟子研究院即將啟動《二十世紀孟子全書》編纂項目。計劃匯集涉及孟子的著作、論文、札記、楹聯、詩詞、題詞等資料,按照歷史發展脈絡,編纂一套涉及二十世紀孟子相關資料范圍最廣、內容最全的集成叢書,為打造孟子文獻資料收藏中心奠定基礎。
采擷經典 豐富百姓精神“糧倉”
“搞研究應該以應用為目的,學術研究的成果也應該讓老百姓聽得懂、用得上。”孟子研究院副院長趙龍說。圍繞“學術研究、普及應用”兩大核心任務,孟子研究院將研究成果成功轉化,竭心盡力服務社會生活,為儒家文化的傳承與應用提供了有益借鑒。
“《四書》解讀在2000多年文化史上尚屬首次。”陳來先生評。
《四書》解讀系列活動,是孟子研究院走出大學課堂、走到百姓身邊,面對面宣講儒家經典的有益實踐,通過深入挖掘《四書》及儒家思想內涵和當代價值,用儒家的智慧引導人們修身處事,不斷提升人類文明的高度。
《四書》解讀系列活動邀請陳來、王志民、李存山、王中江等當代著名儒學專家,歷時5年先后完成《孟子》七篇解讀、《中庸》解讀、《大學》解讀、《論語》解讀,并已由山東教育電視臺、鄒城電視臺錄制播出。解讀完成后,儒學專家又對講稿進行精心整理出版發行。其中《〈孟子〉七篇解讀》還與韓國國學資料院簽訂了韓語版權輸出協議。
2021年《論語》解讀的圓滿完成,標志著傳承兩千多年的經典,融匯成為了“新時代《四書》”。
為政以德,修己治人,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與精髓。孟子研究院深知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氣養浩然勢在必行。
2017年,孟子研究院錄制“孟子思想與干部政德修養”精品專題系列講座15場。以孟子思想中的為政之道、廉政思想、民本思想為核心,闡發新時代黨員干部應當具備的德行修養。用儒家的智慧引導干部群眾修身處事,服務時代發展和社會治理,給干部群眾帶來了一場文化大餐、思想盛宴。講座文本編輯出版《孟子思想與干部政德修養》,使得國內領導干部政德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落地有聲 文化“甘露”進萬家
“百姓日用即道”,生活是文化的源頭活水,而文化也應以融入生活為最終歸宿。孟子研究院探索出了一條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百姓生活的路徑,真正解決了儒學落地生根難的問題,實現了儒學研究的“經世致用”。
編教材、送圖書、設講座……從炎炎烈日到雨雪冰霜,在孟子故里山東鄒城,孟子研究院穩中有序地開展著“六進”活動。
活動聚焦鄉村、社區、學校、機關、企業、家庭等六大群體,為每個群體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服務活動,竭力營造“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德育環境。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以孟子書院為平臺,孟子研究院針對“六進”活動特別開設“孟子大講堂”,每周定期面向社會,講授儒學公益課程,開展傳統節日專題課、經典誦讀課、琴棋書畫教學等傳統文化講座活動150余場。開設公益性家長課堂,先后在深圳、廣州、大慶、河南、上海、北京及本地開展家長教育專題講座200余場,提升家長素質,喚醒“家長”責任意識,更好地指導家長教育子女成人成才,直接受眾人群近2萬人。
文化的向心力使得眾多傳統文化愛好者聚集孟子研究院,熱心參與文化幫扶隊伍,“學孟子·行善舉”志愿者協會便應運而生。
“學孟子·行善舉”志愿者協會到鄉村、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移風易俗,弘揚真、善、美,幫助市民提升道德修養,建設精神樂園,全力助推濟寧市文明城市建設工作。
“六進”活動是拓展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傳播路徑的文化創新實踐,充分發揮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和廣博性,充實群眾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生活,有效推動儒家文化與企業管理、社區生活、機關黨建、鄉村治理等各方面融合并舉。
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孟子研究院文化“兩創”步入新階段。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實踐中進行創新性轉化,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
郁郁儒風,成風化人。孟子研究院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著力夯實文化根基,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提高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征程中踔厲奮發、一往無前。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上一篇: 孟子研究院“孟子講堂”“孟母大...
- 下一篇:文化“兩創”看山東主題報道活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