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陳曉霞:儒商及其文化內涵
  • 來源:光明網
  • 作者:陳曉霞
  • 2022年12月26日
  • 審核:
  • 瀏覽(478)
  • 收藏
瀏覽字號:

      儒商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初見端倪,之后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逐步形成“以人為本、義以生利、尚中貴和、誠實守信、勇于創新、為政以德”等儒商文化核心理念。在新時代的經濟大潮中,儒商文化不斷為現代企業管理者提供修身資源與智慧,為企業管理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促進市場經濟及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成為市場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中華民族經濟振興的強大動力源。

儒商文化的發展

      儒商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儒商文化的發展則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即春秋戰國初步形成時期,宋代逐步發展時期,明清興盛時期,形成了具有儒家特色的管理思想、經營理念、經營模式、行為規范和行業準則。

      春秋戰國時期商人群體不斷壯大,主要來自貴族、士人和部分農民,其中,一些商人受儒家道德價值的影響而形成了職業倫理觀,他們用儒家思想指導商業經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商,出現了子貢為代表的運用儒家思想經商事賈的商人群體,儒商文化也隨之出現。子貢之所以被后世稱為“儒商始祖”,就是因為他將儒家思想中的“儒”與經商致富相融合,并且運用此道在經商路上取得了成功,從而真正展現了商與儒道的合二為一。

      秦漢至隋唐時期統治者多采取嚴厲的重農抑商政策,商人成為“四民”中最低賤的階層。由于東漢以后儒家獨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的沖擊,儒商發展基本上陷入停滯狀態。宋代統治者取消了重農抑商政策,采取了較低的商稅,商人自由經商,土地自由買賣等利于商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取消了漢唐時期對商人著衣和乘坐車馬的歧視性規定,使商業發展獲得了新生,儒商文化漸漸復興 。

      明清時期,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商品經濟逐步繁榮,大量商品源源不斷地投入市場,商品流通的范圍與規模日益擴大,商品經濟空前繁榮,極大促進了國內長途貿易的發展,形成了以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運河沿岸等地區為中心輻射全國的區域商品市場。明清理學的發展,使意識形態領域日趨活躍,商品經濟不斷繁榮,大量士人秉持儒家思想進入商界,從事經商事賈,儒商逐漸成為社會的重要階層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

儒商體現的是“儒”與“商”的有機融合,儒商首先要信奉儒家思想,是以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為指導,從事經商活動的有知識與文化的企業家,不僅具有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而且有著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和管理技能,他們將儒家道德作為商業經營和個人修身準則,有著兼濟天下的情懷,在企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

儒商文化的內涵

      以人為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儒家主張“仁者愛人”“以人為本”“天人合一”“仁民愛物”, 具有關愛生命的倫理思想,提倡尊重生命價值,尊重客觀規律,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友善、協調發展,主張經濟發展要與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一致。“生財有大道,……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生財要取之有道,“仁”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財”是實現“仁”的手段,以財行仁而贏得民心。君子愛財,但要取之有道。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論語·里仁》),企業追求利潤是其本性使然,但不能在利益面前無所不為、唯利是圖,要考慮利益的獲取是否符合道義,是否做到了以人為本,有沒有擔負起經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梢姡迳涛幕粌H是企業的核心文化,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經營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做到了以人為本就能生財有大道。

      誠實守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孔子對“信”進行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指出了“信”對人立世的重要性。孟子則豐富了“信”的內涵,將其進一步拓展,從道德約束具象為“五倫”之一。“誠”字最初與宗教緊密相聯,體現人們對于神靈的虔誠之意,隨著“誠”內涵的不斷豐富和擴展,進一步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人與人相交要真誠相待不相互欺騙。“誠”“信”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奠定了我國誠信思想的基礎,誠信思想便作為儒家的主要思想被確定下來,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其內涵,使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并被世人作為自我規范的重要尺度。誠實守信被稱為商業的靈魂,作為傳統儒商文化的重要內容,繼承了儒商誠信經營的理念,成為現代企業經營行為的基本準則。

      尚中貴和。尚中貴和體現了孔子“仁”學的基本精神,“中”是“中庸之道”,“和”體現“以和為貴”??鬃诱f:“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在孔子看來,中庸既是一種道德境界,又是不偏不倚,過猶不及處理問題的方法。“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孟子發展孔子的思想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荀子進一步發揚光大提出:“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時不得人和,則百事不廢。”(《荀子》),可見,尚中貴和是儒家重要思想,體現了中國人重視人際關系和諧。在民間就流傳著有“將相和、邦國興”“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窮則變,變則通”(《周易·系辭下》),儒家重“和”,提倡以和為貴,卻反對不講原則的一團和氣。儒商把“和”的精神運用于商業競爭,就是要在注重道義原則的基礎上,做到人際關系和睦,合作經營,和氣生財。同時又強調重“和”但不僵化,處事要善于變通,經營中不能墨守成規,要因時因勢因事而變,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義以生利。《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賢為大。” “義”是指恰到好處,也就是合情、合理、合法、合規,義是道義、正義和義務的統稱,是一種責任擔當,也是一種道德抉擇。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孟子曰:“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可見,“義”本質上是遵天道法的倫理追求,“利”則是在盡道義履行義務的基礎上而得到的利益。義與利是辯證統一的,義是核心,利是表層,堅持核心的義,才能獲得正當的利益。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論語·憲問》),“不義且富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孔子思想表明了對道德仁義的重視,但并不排斥對利的追求,只要利取之有道,是正當的,就無可厚非。儒商文化的義以生利,體現在利益的獲取要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之上,企業堅守了道義就能獲得生生之利。

      勇于創新。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體現了君子勇于擔當,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儒家注重道德修養,既是謙謙君子,又是剛毅勇士,君子之勇,體現在面對道義擔當不遲疑、敢決擇的“勇”的境界。“勇”就是在信念驅動下,體現出的一種無所畏懼、敢于擔當的行為及勇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自強不息”,是儒家“勇”的內在驅動力,是努力奮斗、永不懈怠的人生信念?!对姟吩?“周雖舊邦,其命惟新。”,儒家主張趨時而動,與時俱進,其中庸之道包含著重要的時變觀念與創新思想,如“順時而變”“因變而變” “時中之變”“權宜而變”,主動應對時勢的變化而變化,抓住有利時機,乘勢而上,通過與時變化的措施途徑達到合適的目標,在恒常秩序中變而不亂、變而有節、變而有常、變而有效,從而使企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政以德。儒商首先是儒者,把仁義道德放在首位,正如《漢書·藝文志》所言“留意于仁義之際”。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這里的“德”就是儒家的仁德。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企業家,才能處理好企業與員工、企業與顧客、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愛人要體現出責任擔當和博愛之心,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論語·顏淵》)孟子曰:“仁者愛人 ,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 ,人恒愛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離婁下》)一個不懂得如何愛人的人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愛自己。仁,就要以仁愛之心關心愛護他人、尊重激勵他人,由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在人們的觀念、行為、習俗、信仰、思維方式、情感狀態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人們處理各種事務、關系和生活的指導原則和基本方針,亦即構成了這個民族的某種共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人之道德,端賴養成。儒商作為有道德的領導者,有德者在其位謀德政,才能真正做到“為政以德”。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