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陳曉霞:大運河及其旅游開發的意義
  • 來源:濟寧日報
  • 作者:陳曉霞
  • 2022年12月27日
  • 審核:
  • 瀏覽(410)
  • 收藏
瀏覽字號:

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連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跨越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是中國唯一南北走向的長河。悠悠運河,從開鑿以來,至今櫓聲依舊,與萬里長城被稱為中國享譽世界的兩項偉大的人文工程。

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后共持續了1779年。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開鑿邗溝,使江淮水系相連,開江北大運河之先河,為其爭霸中原創造了基礎條件。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紀初隋朝統一全國,建都洛陽后,開鑿鴻溝,使黃河與淮河水系相連。隋煬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傾國之力大規模修造運河,形成了一條以洛陽為中心,長達2000多公里,溝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把中原、江淮廣大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龐大的運河系統,為李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第三次是元朝定都北京以后,將運河調直并修至北京。由于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建成了北京至杭州的京杭大運河。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完善。大運河促進了中華民族中原穩定內核的形成,為實現國家統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在今天,對大運河進行旅游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旅游開發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大運河遺產。大運河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漕運通道和經濟命脈,運河沿岸的古墩、古廟、古塔、古橋、老街、老店、老廠、老窯以及街市的繁榮景象、市民的生活習俗,猶如《清明上河圖》的長幅畫卷展示在人們面前。明清時期運河沿岸成為繁華地帶,涌現出一批經濟發達、商賈云集的運河城鎮,但是由于近代黃河改道截斷運河,漕運停罷,造成運河部分河道干涸,與之密切關聯的地方戲曲、民間傳說、民俗民風和運河故事等地方文化也受到影響。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察看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成果時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大運河旅游開發不僅是保護大運河遺產的具體措施,而且有利于大運河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旅游開發有利于傳承大運河文明。大運河是一條黃金水道,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人定勝天和善聯通、善包容的民族精神,折射出祖先們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偉大功績。運河文化的精髓是溝通、融匯、統一,是孔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運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她包容了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建筑藝術、工藝美術、風情習俗、飲食文化、遺跡遺物等,吸納了吳越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荊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晉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精華,是全國特別是南北區域文化長期交流融合的結果,沿運河兩岸擁有大量的運河歷史文化遺存和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資源,包括文物古跡、自然生態環境、民間文化藝術、民風習俗等,大運河旅游開發,不僅有利于利用這些寶貴資源,繼承優秀文化,傳承歷史文明,而且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旅游開發有利于建設大運河遺產廊道。大運河作為世界遺產具有生態價值,在沿運河兩岸修建了眾多的調節“水柜”,形成了大面積的水面濕地,僅濟寧就有南旺湖、蜀山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對生態環境產生了積極影響。大運河具有經濟價值,她穿越中國兩個最具活力的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和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環渤海灣經濟圈)。在交通運輸、防洪抗旱和南水北調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大運河還是一條黃金水道,具有重要經濟價值。運河文化包容了建筑文化、商業文化、都市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漕運文化、水鄉文化等多種文化,體現在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工藝美術、風情習俗等眾多領域,沿運河留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和休閑娛樂設施,能滿足人們的親水休憩需求,具有休閑旅游價值。把大運河當作遺產廊道、生態廊道、經濟廊道、休閑廊道綜合規劃,可合理有效地進行開發、利用和保護。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