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禮樂崩塌,社會紛爭動蕩。生長于“周禮盡在魯”的孔子, 看到周代禮制受到嚴重破壞,無法容忍這種僭越行為繼續存在,孔子認為要制止這種“禮壞樂崩”的發生,就必須恢復和維護周禮的權威, 重新肯定宗法等級制度的秩序, 只有這樣社會秩序才能維持穩定??鬃訛槎Y注入了新的元素,并形成了禮學思想,力圖通過恢復三代之禮而平社會之亂。孔子的禮學思想穿越時空,對當今的社會發展、人類進步仍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禮的來源及孔子禮學思想
禮是隨著“神”這一觀念而產生的, 所以禮的本源具有宗教性質, 禮的形式就是通過祭神儀式體現出來的, 這一認識在《說文》中有所體現,“禮,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從示, 從豐”, “示, 天垂象顯吉兇, 所以示人也, 從二, 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 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說文》) 。當時由于人們對自然的不了解,對自然的依賴,在對一些自然現象無法解釋的情況下,便產生了神這一觀念, 隨著神思想的產生禮也產生了,這體現了禮的宗教性?!吨芏Y·大宗伯》分禮為五:吉、兇、賓、軍、嘉。“禮”作為社會各階層的行為規范,也是歷代社會所共同追求的理想社會的理論框架和價值標準,“禮”的內涵豐富、外延廣泛,行為儀節、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及政治思想和社會觀念都屬于“禮”的范疇,“禮”作為歷代社會意識形態規范著人們的生活行為、心理情操、倫理觀念和政治思想。
“禮者,君之大炳也”(《禮記·禮運》)。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專制統治,把禮的形式擴大到社會的一切方面, 禮也便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春秋時期社會陷入禮崩樂壞的局面,身處這一時期的孔子,面對動亂的社會力圖通過禮來恢復社會秩序,孔子在保持了禮的原有形式的基礎上,變革了禮的內容, 孔子認為 “仁”屬于內在的本源, “禮”屬于外在的表征,“仁”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而“禮”則是調節人和人及人和社會的行為規范,其思想系統中是仁禮合一,無論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都要遵守禮,孔子認為人應“立于理”(《論語·泰伯》),孔子又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論語·顏淵》),“不知禮, 無以立”(《論語·季氏》) ??鬃訌膫鹘y的禮樂文化中發現仁并提萃仁,引仁入禮,仁禮互釋。在孔子看來, “仁”是“禮”的本源, “禮”是“仁”的表現形式,仁是內在的, 絕對的;禮是外在, 是相對的, “仁”支撐著“禮”, 而“禮”又規范著“仁”,它們是互為補充的。“仁”是作為一種內在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禮”則是幫助具體實踐這種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的外在形式,恪守“禮”即是踐行“仁”,是仁的具體釋放和施行, 兩者相互支撐。禮包含了仁的思想, 恭、敬、和、儉則是禮的原則, 要從思想上來體會到“禮”的存在價值,才能從行為上更好的實行“禮”。在傳承和創新中獲得融洽,發揮禮密切倫理關系,進而改善社會關系, 最終調整政治關系的作用。孔子的禮學思想不僅發掘了禮樂文化的內在價值和現實意義,而且對社會和睦、社會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對中國文化做出的一大貢獻。
孔子禮學思想的作用
在《孔子家語》中有孔子與他的弟子論禮的場景,言游在向孔子請教禮的作用,孔子通過列舉事實,告訴言游禮有利于調節社會秩序,有利于國家治理,有利于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有利于個人處世交往,有利于君子人格的培養。在古代社會,禮不僅是道德規范, 也是社會的典章制度的體現。禮之所以值得人們敬重恪守,在于它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具有升華人的內心世界的引導作用。《禮記·曲禮上》有云:“夫禮者, 所以定親疏, 決嫌疑, 別同異, 明是非也。”無論是在血緣關系上, 還是在社會身份和政治等級上, 都有親疏遠近和貴賤高低的差別, 都需要禮規范和加以約束, 從而使人人久處其中, 習以為常, 各安其位。諸如, 孔子弟子有子說:“禮之用, 和為貴。先王之道, 斯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禮節之, 亦不可行也。” (《論語·學而》) 禮尚“和”, “和”乃國家、社會治理的目的和歸宿。以禮治國, 遵循“和”的原則, 是古代賢明君王的治國之道。“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論語·八佾》) 。在古代社會,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是禮所規定的基本政治關系,體現著禮具有差等, 規定著等級秩序的作用。對君臣父子做出嚴格的禮的規定, 做到名實相符, 不可僭越。“不學禮, 無以立” (《論語·季氏》) ,在現代社會里, 雖然沒有了君臣的等級秩序, 但是, 無禮不立, 學禮、知禮、守禮對個人成長具有重要性,一個人應以“禮”為道德修養內容, 以禮為行為準則, 以富有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禮制來規范約束自我,避免出現勞、葸、亂、絞等不良現象,在不同的禮儀場景中, 恪守禮的原則, 懂得自我約束, 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求同存異, 社會成員人人尊禮,禮就能起到調節人們關系,終將達到“和”的理想境界, 維護社會的安寧與美好。
從微觀層面看, 禮與人們的道德修養,君子人格培養,處世交往都有關系。孔子說:“人之生也直。” (《論語·雍也》) 直心而發乃是人的天性。一個人能直心而動, 而不作偽, 這是成就仁德的基本素質。“恭而無禮則勞, 慎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亂, 直而無禮絞”。(《論語·泰伯》)恭、慎、勇、直, 原本都是美好的品質,禮能讓人懂得如何立身處世, 培育健全人格, 發出炫人的光彩。若不用禮來規范, 就會產生勞、葸、亂、絞的弊病。禮還是人們做事的準則,恭寬信敏惠, 皆與禮有關,一個人僅有優良的質性還不夠,不學禮難以砥礪內在的文采, 也就無法達到仁德。只有學禮、知禮、立于禮,并去踐行禮, 用禮慢慢完善自我, 才能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
孔子禮學思想的現代價值
“天不生仲尼, 萬古長如夜”??鬃佣Y學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道德思想發展歷程, 時至今日仍有巨大的價值??鬃拥亩Y學思想繼承了先古禮學的形式, 將仁注入其中, 秉承恭、敬、和、儉為禮的原則, 通過密切仁的倫理關系, 進而改善社會關系, 完善社會治理,達到調整政治關系,追求大同社會的目標。當前,我們正處于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各種思想與文化產生激烈碰撞,許多人特別是一些年輕干部,會在各種思想觀念里徘徊彷徨、猶疑不定??鬃佣Y學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基本標準,他的“尚德”思想對于領導干部鍛造以天下為己任、積極進取、勤奮刻苦、自強不息、博愛仁厚的品格, 培養溫、良、恭、儉、讓的氣質, 具有很大的幫助。其君臣父子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 雖隔空穿越了兩千多年, 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鬃佣Y學思想是其所倡導的仁愛思想的外在表現,孔子講“仁者愛人”,這種仁愛之心、慈善之意是孔子禮學思想的重點內容,主張首先從孝親開始, 然后由己及人, 愛天下人。對于禮的尊崇, 孔子并不流于形式, 更注重各種禮儀在執行過程中所體現的禮的本質。在他看來禮儀形式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則是禮的踐行過程中所傳達的仁愛核心思想, 這才是禮的本質所在, 是現代人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孔子禮學思想的精華。在新的形勢下,要堅持改革創新,推陳出新,為孔子禮學思想注入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內容, 使其更好地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當今社會物質生活極大充裕,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經受著嚴峻的考驗。每個人都希望有種良好的人際關系,被別人認可和尊重, 由此而產生的自尊感, 會增強人們的自信, 進而成為未來走向成功的基石。孔子禮學思想中傳達出的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禮儀, 做人為人處世的理念和交往中度的把握, 會在我們迷茫時指出一條希望之路。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基本禮儀, 顯示的不僅是一種禮貌, 更是一種相互尊重的文明素養。而這種文明素養的養成, 就依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們思想的滲透和影響, 從而奠定崇善向德的慈愛之心。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有父母兄弟姐妹, 這種血親關系, 是人們生命中的基本感情。每個人除親人外周圍還有許多陌生人, 都渴望得到父母兄弟姐妹等至愛親情的滋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一種互動的過程,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愛和溫暖, 只有別人通過交往中的禮儀,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愛心, 別人才會報之以慈善與友好。孔子禮學思想不僅是我們人際交往中最好的標尺,也成為我們架構與陌生人之間感情溝通的橋梁。從禮貌、尊重與善意中,人們彼此感受到溫暖, 才會實現人際交往中的和諧相處,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共同生活在一個相互尊重、互相友愛、溫暖和諧的文明社會里,人們才能真正體會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幸福美滿!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