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一個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特別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營造易于落地踐行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促進價值觀念從“理論形態”向“生活形態”的轉換,真正做到日?;⒕唧w化、形象化、生活化,亟需找到相互間的結合點與著力點。
打通“古”“今”觀照的時代結合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需要我們立足新時代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成為把全社會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的共同精神紐帶。山東深刻領會“兩個結合”,立足于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要求落實到個人、融入日常生活。聚焦個人生活倡樹“自律助人”的立身之道,聚焦家庭生活倡樹“孝老愛親”的齊家之道,聚焦社交生活倡樹“誠信利他”的仁愛之道,聚焦消費生活倡樹“節儉綠色”的共生之道,聚焦工作生活倡樹“共建共享”的敬事之道,使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中華民族精神特質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貫穿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打通“取”“舍”交融的傳承著力點。弘揚和保護傳統文化,不是原封不動,更不是連同糟粕全盤保留,而是要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弘揚傳統文化、打造社風民俗,必須堅持辯證取舍、取精去粕,解決好“取”與“舍”的關系。做好“舍”的減法,按照時代的新特點新要求,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精神相契合的精華部分,堅決舍棄陳舊過時的糟粕沉渣;做好“取”的加法,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使其更好地回應時代問題、滿足人民需要。通過精粹提取和創新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新起來、興起來、活起來。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就是對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深入推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時代任務走深走實。比如,在農村基層,深入開展“反對浪費、文明辦事”移風易俗行動,抵制鋪張浪費、大操大辦、婚鬧惡俗等不良習俗,打造和推廣移風易俗示范點,不斷完善村規民約,提倡新禮儀、節儉綠色等行為習慣。在村居社區,引導人們自覺踐行家庭美德,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從孝敬父母、敦親睦鄰做起,老吾老、幼吾幼、親吾親,以自己的家庭好、單元好、社區好,進而形成地方好、城市好、國家好、民族好的美好生活環境。在城市社區,開展以“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為主題的助人利他活動,廣泛開展文明創建和志愿服務活動,推動鄰里互助落地生根,著力營造“讓大家幫助大家”的濃厚氛圍。
打通“知”“行”貫通的實踐契合點。道德建設知之不難、行之不易。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無論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需要引導人們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將其轉化為日常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融入生活和工作。打通“知”與“行”的關鍵在于能否解決好“船”與“橋”的問題,找到社會認同度高、群眾參與廣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載體,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我們倡導的價值理念真正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堅持提升道德認知與推動道德實踐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華傳統美德的相融相通,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在精神文明建設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為習慣養成上。在具體實踐中,堅持找準與時代的對接點、與百姓的共鳴點、與生活的結合點,在個人生活中倡導慎獨慎微的自律意識、文明文雅的行為修養、積極健康的生活情趣;在家庭生活中推動踐行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在社會交往中倡導誠信做人、友善待人、寬厚為人、仁者愛人的價值理念;在消費生活中倡導天人合一、勤儉節約、綠色低碳、適度消費的思想觀念;在工作中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奏響勞動創造幸福的時代強音。這五個方面基本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切入點,通過各種看得見、可觸及、能感受的具象化生活方式,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
打通“德”“育”結合的培育支撐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他們的價值取向、行為方式決定未來社會的價值觀念、道德風尚。立德樹人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青少年階段正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灌漿期”,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和長期教育,難以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從思想道德入手、從生活養成做起,著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倡樹美德健康新生活,強調“從娃娃抓起”,突出青少年群體,以實施全環境立德樹人教育為抓手,把立德挺在教育的最前面,既當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又作時代新人的培育者,實現學校、家庭、社會全面貫通融合,構建家校社一體、線上線下聯動、各級各部門共建的立德樹人新模式。充分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更加突出以德立校、以德立師、以德立生,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完善德育考核評價體系,制定各年齡段學生文明禮儀規范,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文明校園創建,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全員、全程、全方位、全場域,在幫助青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建立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帶動和輻射全部家庭、整個社會不斷向好向善。充分發揮家庭“第一課堂”作用,倡導以德立家,加強家庭家風家教建設,用正確的方式和理念教育引導孩子,使孩子從小養成好品行、好習慣,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服務社會、成就自我。充分發揮社會“大課堂”作用,優化立德樹人社會環境,建好文化場館等公共設施資源,廣泛開展面向未成年人的主題宣講、專題節目、實踐活動,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整治,開展網絡空間治理,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升對青少年群體心理健康服務能力,為未成年人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作者系山東省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省新聞辦主任)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