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把“和”落實到生活的在在處處,“和為貴”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人生信仰和思維習慣之一。作為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范疇,“和”貫穿于中國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和各家各派思想之中,積淀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髓和核心。它在處理人際關系、維系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導作用。
關于“和”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最初字形寫為從龠禾聲的“龢”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道:“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龢”的本義是指從三孔定音編管內吹奏出來的標準樂曲,以便調和各種音響。到后來,該字形又演變為從口禾聲的“咊”或“和”字。“和,相譍也。”(《說文解字》)“和”的初義指音聲相應相和、韻律協調,后來便逐漸有了和諧、和合、融洽、調和的意思。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的“貴和”思想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堯、舜等上古帝王就用“和”的思想來治國理政,之后在春秋時期由孔子及其弟子進行了系統闡發,遂正式確立。此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和為貴”思想跨越千年時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于中華“和”文化的產生,有兩大因素值得注意:一是理論淵源,二是時代背景。
一、“和”文化產生的理論淵源
“和”觀念由來已久,其產生與遠古先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在遠古農耕文化中,就已滋生出“和”的樸素觀念。先民們認為,只有天地有序,順物之性,才能獲得自然恩澤,并成就事功;反之,若天地之氣失和,逆物之性,則會帶來自然災難,并危及生存。(于語和、劉志松:《“和諧社會”溯源——以傳統政治文化為中心》)同時,先民們還意識到,為適應和改善生存環境,人們必須聚族而居,人與人之間需要團結互助、和諧相處。此外,在遠古先民的巫術禮儀之中,也強調禮、樂的相應和諧。
最早關于“和”觀念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堯帝時代。《尚書·堯典》中記載: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意思是說,堯帝能發揚大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政事。眾族政事辨明后,又協調萬邦諸侯,使天下眾民也變得友好和睦起來,這就實現了“協和萬邦”。
《堯典》書影
在《國語·鄭語》中,還記載了商族部落始祖契的事跡:“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商契能把“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加以結合整理,讓百姓安居樂業。
另據《國語·鄭語》記載,在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在與鄭桓公分析天下大事、討論國家興衰問題時,將“和”與“同”作了明確的區分,進一步加深了對“和”之內涵的認識。史伯指出: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就是說,和諧才能創造事物,同一是不能連續持久存在的。把許多不同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使它們之間達到平衡,這叫作“和”,只有這樣,才能使萬物豐盛而成長起來;如果把相同的東西簡單加合在一起,結果只能是被拋棄。所以,過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結合生成萬物。在這里,先人就已經提出:“和”是不同元素的結合,差異性是“和”的前提,這樣的“和”才能長久,生成的物才能豐盈。如果“去和取同”,那就會“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國語·鄭語》),這就離滅亡不遠了??梢哉f,“和而不同”這一觀點自提出后,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以后的中國文化發展中一再得到確認。
到春秋時期,關于“和”的討論就愈發多了起來。
齊國大夫晏嬰曾圍繞如何處理好君臣關系這一問題,對“和”與“同”的區別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
齊侯至自田,晏嬰侍于遄臺。子猶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
齊景公有一次打獵后回到遄臺,景公的近臣梁丘據(字子猶)也駕車飛奔來到了遄臺。景公說:“只有梁丘據與我‘和’啊。”晏嬰反駁:“梁丘據與您是‘同’,‘和’與‘同’有差別。‘和’就如羹,是由廚師用水、火、醋、醬、鹽、梅等來烹制魚和肉,用柴火燒煮。廚師調制味道,使其咸淡可口,酸甜適中。君子吃了,就會心平氣和。”晏嬰繼續說:“君臣關系,也如制作羹那樣,國君認為可以的言行中必有錯誤的成分,臣下要指出其錯誤,使國君改正;國君認為錯誤的言行中也會有可以接納的成分,臣下要摒棄其中的錯誤,吸收發揚其合理的成分。只有這樣才能政事平和,百姓沒有爭斗之心。”
晏子畫像
晏嬰比史伯的論述更進一步,他明確提出“和”的原則和方法:“濟其不及,以泄其過。”事物之間相互作用,要互為補充、互為制約,進而達到整體的和諧統一。(閆巧生:《和同論的歷史演變》)晏嬰還指出“和與同異”,只有雜多和對立的事物才是相濟相成的,所以君應該采納不同的意見,容納不同的觀點,防止偏執于一端。
道家創始人老子在構建思想體系時,也十分注重“和”的意義。老子認為,從最高的“道”到萬物的生成,就是一種“和”的狀態。他在《道德經》中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作為最高統一體的“道”,其中蘊含著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就衍生出宇宙間萬事萬物。而世界的產生就是陰陽二氣相互激蕩而產生的和諧穩定狀態。陰陽二氣雖然有對立和沖突,卻始終處在“道”的和諧統一之中。這種狀態的形象化就成為后來的陰陽太極圖。
此外,在“五經”之中,還有諸多關于“和”的論述。據學者統計:在《詩經》中,有十三處涉及“和”,多取聲樂平緩和順、和諧相應之意;《尚書》中的“和”則上升到國家治理、邦固民和的范疇;《易經》中“和”的意義一般較為抽象,從形而上的角度加以使用,有時“聲音相和”的古意也在繼續使用。(胡靜:《論孔子思想中的“和”》)此處不再一一列舉。
不難發現,從西周末年至春秋這一歷史時期,各家各派越發關注對“和”的研究。到了孔子,他和弟子繼承并發展了前人對“和”的認識,通過系統梳理和闡發,創造性地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鬃蛹捌涞茏雨P于“和為貴”思想的明確提出,留待下文探討。現在,我們有必要對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和”文化興起的時代背景進行簡要分析。
二、“和”文化產生的時代淵源
正如上文提到,在西周末年,具體來說,是周幽王八年(前774),史伯和鄭桓公曾在縱論天下形勢時,探討了“和”的問題。那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講“和”呢?基于歷史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和”文化在西周末年引起人們關注,是有其社會政治背景的。
西周末年的最后一任王是周幽王。周幽王為政貪婪腐敗,整日沉湎酒色,不理國事。他在位期間,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同時他還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對百姓的剝削,激起百姓怨憤,政局不穩,最終致使西周滅亡。關于幽王,最著名的一個故事就是“烽火戲諸侯”了: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史記·周本紀第四》)
據史料記載,當時周幽王寵幸愛妃褒姒。褒姒很漂亮,但是整天愁眉不展,就是不肯一笑。周幽王為了能使她開心一笑,可謂用盡了手段。這時,佞臣虢石父替幽王想了一個主意,提議用烽火臺一試,就是讓周幽王去點燃驪山烽火臺上的烽火,戲耍諸侯,以此來博得褒姒一笑?;栌沟闹苡耐醪杉{了虢石父的建議,登上烽火臺,命令守兵點燃烽火。一時間,狼煙四起,烽火沖天,各地諸侯一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急速帶領兵馬趕來救駕??墒堑搅梭P山腳下,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子也沒看到。諸侯們始知被戲耍,懷怨而回。褒姒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覺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大笑起來。周幽王大喜,立刻賞賜虢石父千金。周幽王為此數次戲弄諸侯,諸侯們漸漸再也不來了。真正到了犬戎發兵,直撲鎬京時,周幽王再放烽火,卻沒有一個諸侯來救他了。最終,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
作為周幽王司徒的鄭桓公看到君王如此昏庸無能,便預見到西周時日不多,即將滅亡。于是,他問史伯怎樣能夠避免這樣的災難。由此,史伯發表了前文的論斷,并進一步論述了古人是如何建立國家且延續很長時間的。像唐堯、虞舜、夏禹、周棄等賢明之人,能建立功業的很重要的原因是都特別注重在天地、人事之間營造和氣。而西周之所以快要滅亡,就是因為周幽王不重視“和”,搞“剸同”,即專制同一。周幽王在國家治理上專信佞臣虢石父,排斥周宣王時的正直大臣。史伯說:
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王將棄是類而與剸同。天奪之明,欲無弊,得乎?(《國語·鄭語》)
一種聲音,如果只有一個單獨的音調,那是噪聲;一種東西,如果只有一種顏色,那不是美色;一種食物,如果只有一種味道,那也不是美食。史伯認為西周之所以亡國,就是因為周幽王喜“同”,而不貴“和”。
史伯塑像
到了春秋時期,戰爭愈發頻繁。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當時的各家各派都在努力思考這樣一個中心問題:如何制止戰爭?他們經過思考,得出了基本一致的意見:那就是要樹立“和”的觀念,以“和”為貴,而不應冤冤相報、互相仇恨。
除了這些政治家、思想家,當時的平民百姓更是渴望有和平安寧的生活環境,因為戰爭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正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和”的思想被愈發重視起來。
三、儒家“和為貴”思想的明確提出
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繼承并發展了前人關于“和”的理論,明確、系統地提出了“和為貴”的思想主張。
在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一書中,直接提及“和”的記錄共有五條。(胡靜:《論孔子思想中的“和”》)其中,有四條是孔子親口說出,或者是其弟子描述孔子氣象時的用語: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述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孔子曰:“……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
子貢曰:“……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論語·子張》)
還有一條關于“和”的理論,是孔子弟子有子說的: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
在這一條中,有子明確提出了“和為貴”這一用語,后來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常用用法。不可否認,有子“和為貴”這一說法的明確提出,是受到了孔子貴“和”思想的深刻影響。通觀孔子構建的思想體系,“和”是其重要理論之一,也是其哲學的精髓所在。
有子畫像
長期以來,學者們圍繞“什么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這個問題爭論不休——到底是“仁”,是“禮”,是“中庸”,還是“和”?其實,孔子的思想包羅萬象,以上都是孔子思想的不同側面之體現,是孔子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說到孔子思想的最高目標或最終追求,那就非“和”莫屬了??鬃犹岢龅母鞣N主張,無非是想實現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天下的安寧,而這些說到底,就是一個“和”字。“和”,既是調節各種關系的手段,也是最終要達到的理想狀態。孔子所渴望的理想社會,應當是一種和諧、和合、和平、和洽的狀態。在這個社會里: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大同在孔子的心目中,便是充滿著“和”的社會。為了實現這一理想,孔子提出了一系列以“和”為基礎的道德準則,筆者在這里簡要列舉一二:
比如,孔子提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認為只有具備獨立的立場和思想,謙和而不盲從的人,才是真正剛強正直的君子。從此,“和”之與否,成為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
再如,在治國理政上,孔子提出“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主張,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肯定了“和”的作用。他認為,一個國家,若是財富分配公平,便無所謂貧窮;百姓和諧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口少;境內和平安定,國家便不會有傾覆的危險。
此外,孔子還以身作則,努力成為其弟子及后世效法的“和”之楷模。比如,孔子很注重音樂的和諧之美。平日里,孔子與人一起唱歌時,如果歌曲很好,他一定請人家再唱一遍,自己和聲而歌。
還有一次,陳子禽夸贊孔子弟子子貢時說道:“子貢你太謙虛了!孔子哪能比你更賢明呀?”子貢反駁:“君子說一句話就能表現出他的智慧,說一句話也能表現出他的無知,所以說話不可不謹慎呀!我們夫子之不可及,正像天一般,沒有階梯可以爬上去!我們夫子若得國而為諸侯,若得采邑而為卿大夫,那真是教民立,民就立;導民行,民就行。經他安撫,百姓自會從遠方來投靠;經他動員,百姓自會和諧相處、同心協力。他生得光榮,死得可惜。這樣的人,如何能夠趕得上呢?”
正是這樣一位偉大的道德楷模,在他的弟子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便有了孔子弟子有子在談論“禮”的問題時,說出的流傳千古的話語:“禮之用,和為貴。”
由孔子及其弟子明確提出并系統闡發的“和為貴”思想,被后世儒家學者不斷地繼承、完善。如戰國時期的“亞圣”孟子,就把“人和”看作比“天時”“地利”更重要的因素,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孟子認為戰爭的成敗取決于人心向背,只要國家內部人民和諧團結,上下齊心合力,就能無往而不勝。到荀子,則從更積極的意義上提出“和則一,一則多力”的主張。他認為,在一個組織內部,人們和諧相處就能取得一致,取得一致,國家就會變得強大起來。此后,“和為貴”思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愈加豐富的內涵,但這已不在本文的論述范圍之內,茲不贅述。
孔子研究院“和為貴”刻石
可以說,“和為貴”思想對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形成與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國之所以被稱為“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筆者認為,追根溯源,“和為貴”思想功不可沒。
作者簡介:
劉曉,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孟學、中西文化比較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類刊物發表研究論文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