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傳統文化與青年文化的雙向奔赴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井常燦 馬中紅
  • 2023年01月30日
  • 審核:
  • 瀏覽(486)
  • 收藏
瀏覽字號:

          互聯網上,有“中老年人愛好”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穿漢服、養花鳥、聽戲曲、盤文玩、學中醫、打太極、練八段錦、圍爐煮茶,20多歲的年紀,卻將自己定義為“精神老年人”。

  “精神老年人”的背后,是年輕人的愛好逐漸回歸傳統文化。

  短視頻平臺上,“家國情懷”“弘揚傳統文化”的人物形象,受到大部分年輕人的歡迎;動漫《中國奇譚》,沒有科幻特效的渲染,只有一個個關于神話、聊齋、精怪的鄉土故事,卻能戳中國人的審美意趣;國風、國潮亦成為年輕人文化消費的熱門關鍵詞……

國風節目“出圈”,源于文化自信(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年輕人向“傳統”靠近,“傳統”又該如何“奔赴”年輕人?

  傳統與新潮:文化的一體兩面

  青年文化是由青年自主創造并受青年人喜愛的一種文化類型,往往具有探索性,追求個性化,呈現出暫時性、變化性和另類性,比如一度深受追捧的“盲盒文化”“潮鞋文化”等。

  傳統文化則雋永但冷峻,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不過,優秀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歷經滄桑而不衰,恰在于其本身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迭代更新,不斷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的核心是意義的創造、交往、理解和解釋,傳統文化要傳承下來,必須獲得當代性的意義,必須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必須獲得青年一代的認同和傳播。近幾年來,央視、故宮、上海博物館以及B站(嗶哩嗶哩網站)等機構,都推出了一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年化闡釋見長的現象級產品。這些創新案例,為“兩個結合”的年輕化、當代化、時尚化積累了鮮活經驗。

黃渤在《國家寶藏》的表演幽默不失深情(圖片來源:新華網)

  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昆曲要擺脫深鎖在博物館庫房的命運,就需要青春版《牡丹亭》在劇本、演員、舞美和整體風格等方面的創新,就需要“園林版”《牡丹亭》借用聲光電和真實場景交集后進行沉浸式演繹。《國家寶藏》等系列綜藝節目,用VR、高清影像等新媒介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再娓娓道來這些精美的傳統器物的前世今生。這類不斷創新的表達形式,既是當代的,也是青年的,不僅褪去了傳統文化的塵埃和暮氣,而且使其魅力再度煥新。

  青年文化靈動多變,需要從各種文化資源池中汲取養分來生成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恰能非常有效地增加青年文化的寬度和厚度。近年來,諸多青年文化產品通過拼貼、挪用、重構、再生等方式不斷向傳統文化借用素材、人物、手法和意義,構筑出獨特的文化風景,比如B站UP主(上傳者)“渾元Rysn”用嗩吶演繹二次元歌曲,“鐘也棠”在脫口秀、Rap(說唱)中融入古人的故事和形象等,都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傳統文化青春化的審美趣味。

  傳統的,可以是新潮的;新潮的,也可以是傳統的。這是優秀傳統文化和青年文化兩者傳承和發展的內在需要驅動的。

  傳統文化“新潮化”的前置條件

  青年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通過對B站獲得高點贊、高評價的作品的分析,我們發現有三個重要的前置條件:專業化、敬意和誠意、當代性。

  文化符號的借鑒相對容易,文化精神的演繹則需要專業素質過硬、文化領悟能力較強、想象力豐富且跨界,又熟諳當代創新傳播方式的創作者來完成。這種專業性在復興民族樂器、古風舞蹈、地方戲曲等傳統文化領域尤為重要。

  UP主“碰碰彭碰彭”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在法國深造四年,經常身著漢服在法國街頭用古箏彈奏中外名曲和流行音樂,因此收獲許多粉絲;B站《上元千燈會》的評分高達9.9分,其背后是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國家一級演員、導演等專業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媒介內容日趨娛樂化、過于盲目追求社會熱點和屈從平臺流量邏輯的當下,許多青年創作者以工匠般的敬業、專注、熱愛的精神致敬傳統文化就更顯可貴了。

  手工類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花20萬元在15天里用500克黃金敲打數萬錘,純手工復刻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半張臉”黃金面具。很多這類傳承傳統文化的視頻作品都需要耗費巨大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盡管創作者們的更新頻率并不高,但每一條視頻一旦上傳就都獲得了極高的點贊、投幣和收藏數量,在B站必看榜單上“青史留名”。

  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既要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的精神要義,也要與當代新技術“接合”而獲得新生。

  《繁華唱遍》是虛擬歌姬樂正綾演繹的一支古風MV,其二次元+古風的視頻畫面、虛擬人聲詮釋的昆曲唱腔,給年輕受眾帶來了全新視聽享受,也令公眾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深深折服。平臺彈幕則創造了互動式觀看體驗,“愿你唱遍梨園繁華,回首依舊笑靨如花”不斷刷屏,引發青年群體對于復興傳統戲曲的熱情與共鳴。音樂合成技術、視頻畫面設計、媒介互動技術等當代審美和技術的發展,都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青年文化與傳統文化“接合”的內驅力

  隨著優秀傳統文化日漸復興,春節、元宵、中秋等特定節日的儀式感越來越強,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日益得到多樣化、青年化闡釋。

  優秀傳統文化是青年文化再生產的優質資源池,但需要將深厚的、抽象的、專業的內容進行重新編碼和轉譯,以青年更容易理解、接受和共情的形式與內容,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河南衛視2021年春晚和“奇妙游系列”,將5G、AR技術構建的虛擬場景與現實舞臺相融,將歷史文化以前衛、時尚的方法呈現出來,契合了青年人的新潮文化,又激勵了青年的文化自信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其他諸如“中國華服日”活動等成功個案,不僅打開了公眾觀看傳統文化的新視野,讓我們觸摸到了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和文化自信推動下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也讓我們對青年文化不拘一格創新傳承傳統文化的活力、魅力刮目相看,傳統文化與青年文化的“雙向奔赴”正迸發著澎湃動力。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