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梁濤:孟子“道性善”,為何打動了滕王子?
  • 來源:《 中華讀書報 》(2023年01月18日15 版)
  • 作者:梁濤
  • 2023年02月01日
  • 審核:
  • 瀏覽(547)
  • 收藏
瀏覽字號:

孟子滿懷希望來到宋國,卻遇到德薄位尊、智小謀大、力小任重的宋偃王,他提的建議不被采納,內心不爽是可想而知了。不過在宋國,孟子卻遇到了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人物——滕文公。《滕文公上》5.1章云: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微信圖片_20230201163910.jpg

  滕國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小國,在今天山東省滕州市。滕文公當時還是太子,出使楚國,路過宋國時遇到了孟子。宋國首都在今天河南商丘,楚國的首都郢在湖北荊州,滕文公從山東到湖北,要路過河南商丘。孟子對他講性善的道理,言談必稱堯舜,深深地打動了滕王子,一下成為孟子的粉絲。太子處理完公務,從楚國回來時,又拜訪了孟子。孟子說:“太子懷疑我的話嗎?道,只有一個啊。成覸對齊景公說:‘他,是個大丈夫;我,也是個大丈夫,我怕他什么呢?’顏淵說:‘舜是什么樣的人?我是什么樣的人?有作為的人也應該像舜一樣。’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現在的滕國,長短折算下來,將近方圓五十里,是能夠治理成一個好的國家?!渡袝氛f:‘如果藥力不使人頭暈目眩,病就不能夠痊愈。’”滕文公帶著孟子的教誨回到滕國,不久他父親滕定公去世,滕文公正式即位,于是將孟子請到滕國,幫助其推行仁政,孟子終于獲得了得君行道、實現政治理想的機會。

  這里涉及到一個問題:為什么“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會打動滕國的小王子?性善論到底有什么樣的魔力能折服未來的滕文公呢?這涉及到對孟子性善論的理解,而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論,又要從孔子的“仁”講起??鬃觿摿⑷鍖W,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仁。學習儒學就要從理解孔子的仁開始,理解了仁才可以說進入了儒學的思想世界。一部儒學史,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對仁詮釋、理解的歷史。所以有學者說:“孔門之學,求仁之學也。”那么什么是孔子的仁呢?我們理解“仁”,往往是根據《論語》中的一段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這當然沒有錯,與仁字的訓詁是一致的?!墩f文解字》說:“仁,親也,從人從二。”仁是由一個“人”,一個“二”組成,表示兩個人之間的關系。什么關系呢?就是“親”,就是“愛”。所以說仁指愛人是成立的,但這只是仁的一個方面。前些年出土的郭店竹簡中,仁字不是寫作從人從二,而是寫作從身從心。上面一個“身”,下面一個“心”。這個字形在《說文解字》中其實也有記錄,只是以前沒有引起我們的注意。仁字從身從心,顯然與“從人從二”的含義有所不同。那么什么是“身”呢?《爾雅》說:“身,我也。”身就是我。又說,“朕、余、躬,身也。”朕、余、躬的含義就是我,它們也被稱為身。晉代郭璞注釋《爾雅》說:“今人亦自呼為身。”人們稱呼自己就是身。所以,身就是指我,指自己。從身從心,即表示心中想著自己,思考著自己,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克己”“修己”“成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成就自己、實現自己、完成自己。那么如何實現、完成自己呢?通過改造、完善社會以成就、實現自己。仁是自覺向上的道德精神,是使人挺立、振作起來的精神力量。

  孔子雖然提出了仁,但沒有說明仁是否就是性,孟子則明確肯定仁就是心,就是性,他說:“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11.11)在孟子那里,心與性是統一的,孟子是即心言性,通過心理解性,由肯定心善進而肯定性善。所以孟子性善論就是來自孔子的仁,是從人性論的角度對孔子仁學的進一步發展,在強調人性中有一種自覺向上的力量,一種成就、實現自己的沖動上,與孔子的仁是一致的。明白了這一點,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孟子道性善會打動滕王子了。孟子首先提出“道一而已矣”,這個道應該是就仁義而言,指仁義之道。道在儒家、孟子那里有多種含義,其中一個含義指終極理想,如“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孟子這里的道也是指終極理想,對于儒家而言,終極理想只能有一個,就是成就、實現仁義。為什么要成就仁義呢?對我們有什么意義呢?當然有意義了。因為只有以仁義為最高價值,我們才會有人格的平等。成覸對齊景公說,你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我為什么要懼怕你呢?成覸是齊國勇士,所以他面對國君可以無所畏懼,孟子引用他的話則是表示道德勇氣。道德勇氣來自哪里?來自仁義,來自把仁義看作最高的價值和理想。人生有很多價值,如權勢、財富等都是人追求的價值,但這些是外在的價值,是人類社會中形成的價值,用孟子的話說是人爵。人爵只有少數人可以得到,在孟子的時代,是達官貴人的特權。仁義則不同,它是內在的價值,是上天的賦予,用孟子的話說,是天爵。天爵是每個人都具有的,老天不是給了張三,沒有給李四,不是這樣的,老天給了所有人天爵,所有的人都具有天所賦予的價值與尊嚴。在儒家、孟子那里,天是終極實在,是最高超越者,是人類價值和行為規則的來源,所以天爵高于人爵。從人爵的角度看,人是沒有平等的,用權勢、財富衡量人的價值,我們在達官貴人、富商大賈面前完全沒有存在的意義,更無平等可談。為什么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奴顏婢膝,諂媚逢迎?就是因為在他們眼里只有人爵,沒有天爵,他們只能算是臣民。從天爵的角度看,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具有天所賦予的爵位,也就是仁義。用孟子的話說,他們是“天民”,是頂天立地、不卑不亢,肩負了上天的使命并推行于人間的人。孟子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萬章上》9.7)我們每個人都是天所生,擁有天所賦予的爵位,每個人都是天民,只是存在先知與后知、先覺與后覺的差別而已。作為先覺者有責任和義務用仁義之道喚醒未知、未覺者。從這一點說,只有覺悟者才是真正的天民。“有天民者,達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盡心上》13.19)“達”是知道、明白的意思。所以真正的天民是認識到天所賦予的使命可以推行于天下,然后努力踐行的人。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孔子五十歲時意識到天賦予自己的使命,就是承繼、傳播“斯文”于天下(《子罕》),由此獲得“知其不可而為之”(《憲問》)的道德勇氣,即使面對命運的困厄、小人的逼迫,也能夠無所畏懼,從容不迫??鬃邮鞘ト耍迨畾q才知天命,達到天民的境界,我們更要努力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天民,擁有天爵,具有與生俱來的價值與尊嚴,只是不夠自覺,沒有意識到天所賦予我的使命。天賦予我們的使命首先是成己,成就、實現自己。同時天還要我們愛人,成己不是通過恃強凌弱、征服他人來實現的,而是推己及人,奉行忠恕之道,實現自我的同時使他人也得以實現。儒家提倡仁政、王道,反對暴政、霸道,就是因為前者成己、愛人,后者則建立在對他人的奴役、征服之上。所以天賦予我們的使命就是成己、愛人,這也是孔子、儒家仁的基本含義。儒家推崇的圣人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都是成就、實現了天的使命的人,應該成為我們學習、效仿的對象。舜是什么樣的人?舜本是一個平民,又生活在一個險惡的家庭里,父親、弟弟都曾想加害他,他卻憑著自己的真誠打動冥頑不靈的家人,使家庭重歸于好,感染、影響到部落民眾,受到帝堯的嘉許,登上天子之位,既成就、實現了自己,又受到民眾的愛戴,建立起赫赫的功業。舜可以做到的,我們為什么不能呢?一個有抱負、作為的人,就應該像舜一樣?。∥耐醣緛碇皇切“畹氖最I,一度被監禁于羑里,遭遇磨難與困厄,但他奉行仁道,暗中行善,贏得民心的歸附。從文王到武王再到周公,終于戰勝強大的商人,并平定他們的叛亂,建立起周人近八百年的基業。滕國也是小國,只要以文王為師,奉行周公的教誨,同樣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滕王子本是紈绔子弟,平時熱衷騎馬射箭,對人生未來懵懵懂懂,這次受父王之命出使楚國,責任壓到肩上,自然思考起人生的責任和意義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覺悟期。孟子“道性善”強調,每個人都有成就、實現自己的動力和愿望,主張通過奉行仁道以成就拯世濟民的功業。處于人生覺悟期的滕王子,聽了孟子的宣教后,內心深藏的動力和愿望被喚醒,自然產生極大的共鳴,他被孟子的性善論所折服,就不奇怪了。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