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古人如何正家風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作者:姜玉峰 張宇晴
  • 2023年02月06日
  • 審核:
  • 瀏覽(535)
  • 收藏
瀏覽字號: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與道德源頭。“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相連成民風,民風相融匯國風。家風不僅影響著家庭成員的品格修養,更是民風世風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明確指出“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建設,從周公訓兒“君子所,其無逸”,到諸葛亮誡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從張英教育家人“讓他三尺又何妨”,到曾國藩告誡兄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幾千年的積淀,形成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家風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獨特的家教智慧。

家訓家規的訓導教化

在古代,家風傳承通常與家訓家規結合在一起。家訓家規即家庭的訓誡和規矩,是一個家庭為實現其自身的穩定和諧、存續興旺,對家庭成員思想行為的要求和規范。“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上至大儒名士,下至平民百姓,許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規家訓。通過家規家訓,先賢們將人生感悟、處世準則、品德修養等融入其中,對后人持家立業、修身處世進行規范,成為教導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傳統家訓家規的存續形式主要有兩類:一是家族長輩撰寫或制定的有較強教化意義和規范作用的家訓家規文獻;二是家長對家人子弟的贊揚鼓勵、訓誡活動、臨終遺言遺書等口承家訓。當前,學界已知最早的家訓文獻可以追溯至三千余年前周文王臨終前寫的《保訓》。在這篇家訓中,文王向武王傳授了治國理政的經驗以及中和、德治之道等。此后,家訓著作綿延不斷,出現了以《顏氏家訓》《袁氏世范》《朱子治家格言》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家訓典范。

正是在家訓家規引導涵養下,中國古代出現了許多“世代綿延”的世家大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浙江臨安錢氏家族,在《錢氏家訓》的規訓下,自唐末以來載入史冊的名家逾千人。近代以后更是文壇碩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內外院士子弟數以百計,被公認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山西聞喜縣裴氏家族在《裴氏家訓》《裴氏家戒》的影響下,家風清正、人才輩出,先后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被譽為“中華宰相村”。

這些家規家訓均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機統一,不僅對家族的發展興旺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而且還成為古今普遍關注和效仿的范本,其功能已從“整齊門內,提撕子孫”轉變為“一時之語,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語,可以共之天下”,為后世推進家風建設樹立了典范。

居所環境的浸潤熏染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在古人看來,居所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持續而深刻的,家族民居在承擔居住功能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涵養著族人的精神品格,具有“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作用。因此,中國傳統家風文化非常注重通過居所中的具象實物營造濃厚的教化氛圍,使家族子弟浸潤其中并潛移默化地形成人格品質和精神氣韻。

祠堂作為傳統民居中的標志性建筑,既是聯系祖先和后代兒孫的精神載體,也是凝聚族群家風家教的物質載體。古人往往使用“流芳”“師儉”“衍世”等具有教化意蘊的名字為其命名。祠堂主墻鐫刻家訓家規,中堂供奉先祖排位,譜箱里則擺放家族宗譜,營造出弘揚祖德、慎終追遠、敬宗睦族的濃厚氛圍。

居所中的主要裝飾物——匾額楹聯則集啟迪教化、詠物言志等功能于一體,被稱為“古建筑的靈魂”。它在中國傳統家風文化中的教化作用不可小覷。譬如,山西靈石王家大院的匾額楹聯有勸誡后輩勤儉立業、尊老愛幼的“先祖先賢、成由勤儉敗由奢豈敢相忘,后世后學、幼當教養老當敬首在言行”;也有勸學自勉、精忠報國的訓誡“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報國”;還有體現恬淡怡然的生活情趣的內容“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在居所裝飾物的選擇上,古人注重把人生哲理、傳統美德、家規家訓等融入居住空間。作為傳統民居裝飾器物典型代表的磚木石三雕、陶灰泥三塑,其油漆彩畫多采用“鷺鷺清廉”“喜鵲鬧梅”“遍地呈福”等圖案,象征清正廉潔、生活美滿、家道興盛,選取“孟母三遷”“精忠報國”“五子登科”等歷史故事,表達修齊治平的人生追求和耕讀傳家的家風旨趣。意在使族人抬頭見規則,行走受熏陶,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推動家族的興旺發達。

禮儀習俗的沉潛習得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從考古發現“最早的中國”開始,青銅器便呈現出了中國文化的禮儀特征。正所謂“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作為中華文明中極具特色的文化,其功效不僅在于維護社會等級秩序,更在于維系家族和睦、營造良好家風。中華傳統家風文化注重通過日?;顒雍蛢x式,使家族成員在多彩多樣的禮儀習俗中,將家風家訓逐步內化為價值信念和行為準則。

人生禮儀是一個人在一生不同階段所舉行的儀式。古時候,冠、婚、喪、祭四禮貫穿于中國人生命的始終。冠禮是個體作為社會人的開始,而婚、喪、祭則是個人血脈的延續與繼承的重要儀式。中國傳統家風重視冠、婚、喪、祭等重大禮儀儀式的教化導向作用。在婚嫁方面,普遍強調“擇配宜當”“婚不論財”,提倡“嫁女不論聘禮,娶婦不論奩資”;喪葬方面,則立殮葬之規,主張“斂以時服、無用三牲”;在祭祀方面,強調“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這種立意的目的在于使家族成員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切身體驗重德、崇儉、孝道的含蘊,以形塑崇德、簡適、敬祖的優良家風。

古人出于對自然物候變化、農事生產勞動、紀念特殊人物等需要,形成了包括農事類節日、季節性節日、信仰性節日、慶祝性節日等諸多節日。節日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家教的重要形式。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為例,這一天一家人圍爐夜話、一起守歲,在此過程中,每個家族成員都能沉浸在節日氣氛和濃濃親情之中,也更能夠接受和待鄉鄰、勤儉持家、明事知禮等正向價值觀。良好的家風家教就在這個過程中代代傳承,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

如果說家規家訓是涵育家風的有形部分,那么長者的行為舉止、言傳身教則是無形的家風。在古人看來,家長尤其是父母的示范引領、言傳身教對子女品德的養成非常重要。“教育”兩字的最初含義就是“施”與“效”?!墩f文解字》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效,象也”。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講:“身不行道,不行與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這些詮釋的核心觀點便是強調家長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中華傳統家風文化在注重“耳提面命”“尺牘傳教”等“言教”的同時,還強調家長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躬親示范”“以上率下”,從而實現“言傳”與“身教”的有機統一,律己與教子的良性互動。北宋理學家程頤在《伊川易傳》中說:“治家之道,以正身為本,故云反身之謂……威嚴不先于己,則人怨而不服。”意為要治家必先修身,要使子弟信服,長上必須嚴于律己。元代鄭太和的《鄭氏規范》明確要求家長“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明末清初,理學家孫其逢將“以身作范”視作重要的家教法則,突出強調“身范不端,向婦人子女求齊,道無由矣”。自己行為不端正,卻要求子女做好,是沒有道理的。

在強調父母長輩言傳身教的同時,古人還非常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體現出高超的家教智慧和藝術。人們耳熟能詳的曾子殺豬、獻之習書、岳母刺字、秦順削柳,都與現代家庭教育學提倡的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高度契合,也為我們今天營造良好家風提供了借鑒。

傳統家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場域的積淀和弘揚,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蘊含著華夏先民的家教智慧。在去粗取精、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于推進新時代家風建設、增強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姜玉峰 張宇晴 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師范大學基地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