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隋云鵬:“仁”:貫穿歷史的精神力量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隋云鵬
  • 2023年02月12日
  • 審核:
  • 瀏覽(517)
  • 收藏
瀏覽字號:

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開始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鐵器、初稅畝、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土地兼并、繁刑重斂、戰爭頻發的戰國時代即將到來。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孔子把“仁”確立為人的本質、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賦予“仁”哲學本體論意義,對個體生命人生意義的確立和國家治理提出了系統的解決方案,彰顯了深邃的人文考量和深遠的歷史眼光。

較早出現“仁”字的儒家典籍有《尚書·金滕》《詩經》《周易》等,《說文解字》認為“仁,親也。從人從二”,也有學者認為西周金文中“仁”字字形從“女”從“二”。因此,“仁”字本義是二人或者說多人,實際上指代了整個人類社會,指明了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從而確立了個體生命的人生意義在人類社會本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然,這個人類社會首先是家庭,因為一個人出生后,他(她)所面對的第一個社會關系是他(她)的家庭關系。家庭是儒家學說實踐的主要對象,孝悌也自然成為仁的核心方法論,“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等儒家賢圣均對“仁”研究甚深,結合各自時代條件做出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闡釋,賦予“仁”深厚的人文精神,把“仁”確立為儒學的核心范疇,以至于儒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稱為仁學。“仁”字在《論語》中多次出現,從孔子與其弟子對仁進行的較為全面的闡發來看,仁的基本內涵是愛人,其實現路徑是克己或者說自愛、自律,“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禮記·中庸》《禮記·表記》《孟子·盡心下》提出“仁者人也”的觀點,認為“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朱熹也認為“仁”是人之所以為人之理(本質),做到私欲凈盡,天理流行,便是仁,從而將仁與理聯系起來,為自己的理學提供理論支撐。孟子將仁與心聯系起來,認為惻隱之心是仁之端,而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所以“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王陽明提出良知的哲學命題,良知是仁的集中表現,仁的實現路徑是“致良知”??梢姡鍖W對仁的重視,實質上是對生命的重視,由此出發,儒學產生了人是天地之心、最為天下貴以及民為邦本、有教無類、民胞物與等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韓愈在《原道》中提出了“博愛之謂仁”的觀點,而“博愛”最早出自《孝經·三才章》“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由于儒學奉行以孝治天下,具有平等思想的博愛沒能成為儒學的重要范疇,盡管如此,博愛還是為中學、西學交流互鑒搭建了橋梁。由于博愛與仁聯系在一起,因此,儒學中的博愛首先是自愛,體現在個體生命層面上要克己、慎獨、自律,然后由己及它、由親及庶、由近及遠但無邊界,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直至天地萬物。

宋明以來,隨著儒學西傳,儒學仁愛觀對歐洲產生了深刻影響。上世紀40年代,在《世界人權宣言》起草的過程中,中國代表張彭春堅持加上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但由于沒有合適的對應的英文單詞,最后將接近“仁”的“良心”(conscience)寫入,從而譜寫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一段佳話。

千百年來,儒學倡導的“仁者愛人”為無數的個體生命帶來了人文關懷和心靈溫潤,從而使“仁者愛人”具有了穿透歷史、貫通中西的精神力量。愛人是仁者最核心的品質,仁者肩負著愛自己、愛親人、愛眾生、愛世界的使命和責任。為了實現這一使命和責任,仁者任重而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同時,由于知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仁者無論面對多么惡劣的處境,都能堅守仁心,樂天知命,不怨天,不尤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