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王杰:晉代的“中正六條”說
  •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3年02月06日 第10版
  • 作者:王杰
  • 2023年02月14日
  • 審核:
  • 瀏覽(447)
  • 收藏
瀏覽字號:

晉代分為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7年)和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西晉只有四位皇帝,僅52年。東晉共有11位皇帝,103年,這樣,兩晉共傳15帝,155年。公元265年,魏國晉王司馬炎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是為晉武帝。晉武帝在統治時期,勵精圖治,勤于國計民生,醫治戰爭創傷,國家出現了繁榮景象,由于晉武帝年號“太康”,歷史學家稱他統治時期為“太康之治”。為什么在晉武帝統治時期會出現這樣短暫的政治清明的氣象呢?這與當時的官僚制度有著直接的關系。

晉武帝時期頒布的《諸郡中正六條舉淹滯令》,對官吏的德行準則有了明確的規定,形成了“中正六條”說。這“中正六條”的內容是:

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盡禮,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潔身勞謙,五曰信義可復,六曰學以為己。

“中正六條”說,在精神實質上是對“孝道”的一種應用,把“孝”文化拓展到治理國家上。

“孝”不僅是維系家庭穩定的道德倫理,還是進行社會治理的重要規范。在我國古代社會的諸多關系中,最根本的關系就是君臣關系和父子關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人道之大經,政事之根本也。”以“孝”治理天下,源于漢代?!妒酚洝繁炯o中,漢代皇帝本紀前都加一“孝”字,如“孝文本紀”“孝景本紀”“孝武本紀”。漢代在選拔官吏上,有專門的“孝廉”科,鄉里推舉出的“賢孝”之人,便可委以官職。晉代承襲漢代,繼續以“孝”治理國家,即李密在《陳情表》中說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于是在晉武帝時期,有了《諸郡中正六條舉淹滯令》。

一曰,忠恪匪躬。從字面上看,就是忠心耿耿、鞠躬盡瘁的意思。

晉武帝希望各級官吏都能恪盡職守,為國家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太康之治”時期,涌現了一些干臣。司馬炎很會發現和運用這些干臣,如太常丞許奇的父親許允,因參與魏主廢除司馬師的密謀,此事泄露后被殺,司馬炎認為許允的兒子許奇是個人才,并沒有因為他父親被殺而埋沒他,相反,先提拔他出任太常丞,這是掌管朝廷祭祀禮樂的近侍,經常跟隨皇帝參加各種活動,隨后提拔他當了祠部郎,主掌朝廷祭祀之事;還有就是蜀漢舊臣,一些忠于蜀漢的學者如譙周、文立和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等,在司馬炎統治時期,都受到了重用。因為皇帝帶頭使用賢臣,所以晉朝在經過三國混戰民生凋敝的基礎上,勃然而興,一代治世的局面就出現了。

二曰,孝敬盡禮。就是盡孝道應該符合禮的要求。

國家提倡“孝道”,并不是要求“逆來順受”。對父母雙親的過失,要委婉地指出,不指出就是陷父母于不仁不義之中,就是大不孝。這里面加入了理性的思考?!缎⒔洝分杏?ldquo;諫諍章”,闡述了盡孝不能盲從。如果把這一要求進一步運用到治國理政上,那么,對上級和國君,做臣子的應該及時匡正他們的過失,更好地造福百姓,在某種意義上,這是更深意義上的盡孝,是大孝。

其實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一些老年人還部分存在著“順著為孝”“老人無錯天無錯”的錯誤認識,以為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甚至要求兒女盲目地聽從,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孝道觀。這是不懂“孝敬盡禮”的真實含義,以至于曲解了圣人的教誨。在這個“孝敬盡禮”的問題上搞清楚了,于國于家,都是很有益處的。

三曰,友于兄弟。語出《論語·為政》“孝乎惟孝,友于兄弟”。通俗地講,一個人對于自己一奶同胞的兄弟,做不到友愛,那么這樣的人還能接近嗎?還敢奢望這樣的人能治理好一郡一縣和一鄉嗎?答案是否定的。中國有句諺語講“兄弟不和家離分”,兄弟之間做到友愛,這個要求并不苛刻。有一顆仁愛和包容的心,才有資格做官,來管理百姓,不能讓無德之人居于領導地位。否則對國家將是災害,對百姓將是洪水猛獸。

四曰,潔身勞謙。是指居官者應該品德高尚,謙卑勤政。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勤政為民的好官。據《史記·循吏列傳》記載,戰國時期楚國丞相孫叔敖“施教導民”“政緩禁止”;子產為鄭國丞相,使得鄭國大治;石奢為楚昭王相,“堅直廉正,無所阿避”;李離在晉文公時擔任理官一職,“過聽殺人”而“伏劍自刎”……這些都是受后代敬仰的清官廉吏。晉武帝司馬炎希望晉朝官員勤于政事,積極作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晉武帝時期,功高寰宇的干臣莫屬羊祜?!度龂萘x》第一百二十回就是《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講述羊祜幫助司馬炎滅掉東吳政權。羊祜勤于政事,謙卑恭敬,是當時的百官楷模。這些賢能之臣的涌現,不是偶然的,是在用人制度下涌現出來的,更是國家政治體制的產物。

五曰,信義可復。人的信義要經得起檢驗才行,也就是要求為人要做到誠信不欺、言行如一。官場中,花言巧語、陽奉陰違的人多,越是這樣的人,智慧明智的領導越是不會重用。辦實事的人,為人低調,話不多,做事踏踏實實、勤勤懇懇。

晉武帝司馬炎對人性,對官場有著一雙慧眼,他怕朝中出現不實在的人,對自己的政權帶來危害,所以在選官用人方面,開誠布公地提出了“信義可復”:要求官員對朝廷忠心不二、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強化責任擔當,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

六曰,學以為己。這一條語出《論語·憲問》??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這是什么意思呢?是說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身修養,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裝點門面、在別人面前炫耀。學習為了給別人看,就有了功利性。如果是為了得到君主的任用而學習,那么就會很功利,為了達到目的,很可能不擇手段。因此,司馬炎更喜歡用“學以為己”的人。這樣的人,內心純凈,心底坦然,是在品德和政治上靠得住的人。

《晉書》中所說在司馬炎時期“晉德既洽,四海宅心”,這與司馬炎重視人才是分不開的。同時,司馬炎用人的“六條標準”、遵循的“一條紅線”就是重視人才的德行的具體表現,可見修德為成才之首,更是居官之首。

“中正六條”中蘊含著傳統美德和處事智慧,我們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汲取“中正六條”中蘊含的文化營養,大力弘揚中華傳統孝道,培育家國情懷,提倡誠實守信,促進廉潔自律,提升人民群眾道德素養,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實現老有所安、幼有所養、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保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