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扈書乘:儒家思想中的廉潔文化智慧
  • 來源:《走進孔子》
  • 作者:
  • 2023年02月18日
  • 審核:
  • 瀏覽(541)
  • 收藏
瀏覽字號:

  2022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其中談到,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儒家文化集中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根本理念,其中有很多寶貴思想,可以為加強高質量廉潔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高尚志向引領廉潔

  廉,本意是廳堂的側邊,廳堂側邊既有棱有角又方方正正,故引申為為人品行端正有節操。潔,《說文解字》說:“潔,瀞也。從水,絜聲。”潔本義是形容水的干凈、清潔,后引申為人操守清白、德行高尚。所以,廉潔就是品行端正、操守清白、德行高尚。其中當然包括不貪財貨,但這只是一個標準很低的基本要求,今天很多人對于廉潔的認知似乎僅限于此。其實,廉潔更豐富的含義和更高的要求在于始終做到自修自律,保持自己的高尚道德和清白操守。而這恰恰是儒家文化特別強調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儒家文化甚至可以說就是廉潔文化。

  儒家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們可以把這些豐富的內容概括為四個方面:修養論、社會論、教育論、政治論。其中,修養論是“儒學四論”的基石,貫穿儒學整個思想體系,集中體現著儒家文化的精髓要義。所謂修養論,就是儒家關于人格修養的論述。他們提出了一些理想人格的概念,比如大人、君子、仁人、圣人;也提出了一些人格修養的理念與方法,比如立志、好學、力行、自省。在他們看來,按照這樣的目標、理念和方法去做,就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境界,實現個人的安身立命;在這個過程中,也自然能夠安頓他人,實現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和諧發展。這個理念是儒家文化中最為核心的東西,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用《大學》中的說法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修養自己安頓家人開始,層層外推。在家,安頓家人實現家庭和諧;在團隊,安頓同仁實現團隊和諧;在社會,安頓大眾最終實現社會和諧。這個價值追求與責任擔當,被孫中山先生稱為中國政治哲學“獨有之寶貝”。

  孔子畢生致力于建設一個和諧有序、人人安頓的理想社會。這個社會,孔子稱之為大同社會。關于這個社會的樣態,《禮記·禮運》篇記載了孔子托古言志的親口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記·禮運》書影

  這段文字亦見于《孔子家語·禮運》篇中。深入分析大同理想的意蘊,我們會發現這個社會理想與個人的政治理想有內在的融通性。一個人一旦確立了這種高尚追求,就會心心念念“行道為公”,一心想的是他人、是社會、是大眾,自然不可能出現廉潔問題。不僅不會出現廉潔問題,他還會為實現自己遠大的社會理想孜孜奮斗。所以我們看到,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一說為七十七),很多人都曾出仕為官身居要職,但沒有出現一個貪官,而且個個志存高遠、勤政愛民、政績卓著。我們也會發現,后世真正能夠奉行儒家學說的人都是如此,無論在朝在野、在家在外,都會始終保持高尚追求,做到操守清白、身端行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天下無道”即政治生態、社會環境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都能做到擇善固執、潔身自好、敢于斗爭,努力撥亂反正、引領正氣,為社會健康發展保存一股清流和希望。有的人甚至為了維護公平正義、國家利益、百姓福祉,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多維智慧涵養廉潔

  除了以高尚志向引領廉潔,儒家文化中還有非常豐富的思想智慧,可為新時代加強廉潔文化建設提供啟示。比如,對政治本質的清醒認知。《論語·顏淵》記載,魯國執政上卿季康子曾經請教孔子何為政治,“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朗聲回答:“政者,正也。”《孔子家語·大婚解》記載,魯國國君魯哀公問“人道孰為大”,孔子先說“人道政為大”,在深入闡釋時也主動提到“夫政者,正也”。通過這個回答,足見孔子思想之深刻純粹。在他看來,“政”的本質就是“正”,“行政”就是“行正”,“政治”就是“正治”,以正治國,以正理政。在他那里,被很多人奉為從政法寶秘籍的權術、計謀之類的東西,與政治無關。這就為政治正確實行、權力不被濫用奠定了堅實的認識論基礎。落實這個理念,為政者就必須要有相應的德行,認為“政者,正也”自然會主張“為政以德”。政者“正”,“政”才可能“正”。而政德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政者“正”,就會帶動社會“正”,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墩撜Z·為政》中,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顏淵》記載,孔子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又如,對政治功能的明確定位。政治為何存在?功用何在?《尚書·虞書·大禹謨》說:“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夏書·五子之歌》說:“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逸篇載:“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引)“寵”就是愛,“四方”就是普天之下的百姓。古老的華夏民族早就有了政治應該服務百姓的理念??鬃?ldquo;信而好古”“溫故知新”,鮮明地提出愛民、養民、惠民的主張及“庶、富、教”等具體舉措。孟子繼承了這個思想,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并提出了一系列以造福百姓為目標的仁政主張。“民貴君輕”論這一讓朱元璋看得心悸肉跳的振聵之語,今天聽起來依然擲地有聲、鏗鏘有力。這一思想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就是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中,蘊含著源遠流長的民本思想基因。

  再如,對為政目的的鮮明主張。《論語·微子》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路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一般認為這是轉述孔子的話。“義”是合宜、應該,為政做官就是為了“行義”——做該做的事。為官該做的事是什么,當然要看老百姓的需要?!墩撜Z·雍也》記載,孔子的弟子樊遲“問知”,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為官要致力于做老百姓認為該做的事,所以在做行政決策的時候,就要注意傾聽百姓的意見,用《尚書·周書·洪范》的話說,要“謀及庶人”,而不是自作主張,更不能“不問蒼生問鬼神”。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孔子曾高度評價子產“不毀鄉校”而重視民意民聲,體現的也是這個思想。這就啟示我們,無論身在何位,當官必須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而不是為了自己所謂的前途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更不能為自己或他人謀取私利。有些落馬的干部曾說,“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我每天想的就是發大財,住大房子”“我每天想的就是在分管的工作中尋找商機”。抱著這樣的目的從政做官,怎么可能為百姓服務?又怎么可能不出事?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告誡黨員干部要強化宗旨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要時刻牢記當官為什么、用權干什么。對黨員干部來說,這是個根本問題,如果解決不好,要么出廉政問題,要么出作風問題。

《清正廉潔(一)》特種郵票

  還如,對權力財富的理性態度。儒家有非常清醒理性的義利觀?!吨芤?middot;乾卦·文言傳》說:“利者,義之和也。”利,本質來說是道義的聚合。而《易傳》據說就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這種理念在《論語》和其他儒家原典中也有十分充分的體現。很多人都以為孔子只強調甚至只懂得道德教化,非常迂闊而不諳世事。其實不然??鬃訉θ诵匀饲楹蜕鐣型ㄍ傅牧私?,他從來不反對人升官發財。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求富求貴是人的正當需求,應該尊重和支持??鬃拥闹腔墼谟冢鲝堊非筮@些東西應該走正道,“以道得之”,否則寧肯不要,“不處也”。與富貴對應的是貧賤,孔子說“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貧賤人人討厭,但擺脫貧賤也必須要通過正當的手段,否則寧肯安處,“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谶@樣的認知,在孔子看來,如果不是正道所得的富貴,就像天邊的浮云一樣既無法把握也一文不值,“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確立了這樣的正確理念,一個人自然能夠時時處處身端行正、清白自守,做生意就不會制假售假、坑蒙拐騙,做官就不會貪污受賄行賄、搞權謀耍手段。無論從政、經商,還是為教、為文,乃至各行各業,廉潔都是立身處世的必要品質。明代晉商王現說:“夫商與士,異術而同心。故善商者,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雖利而不污……故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各守其業,天之鑒也。”(李夢陽:《明故王文顯墓志銘》,《空同集》卷四六)

  系統設計保障廉潔

  當然,儒家并不幼稚,也不迂腐,他們并不認為單靠理念引導、人文教化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儒家對于治國理政、社會管理,有一系列系統融通的設計。孔子說:“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孔子家語·刑政》)在孔子看來,最高明的政治首先是要用高尚的道德教化百姓,再用禮法建立運行的秩序,還要運用行政方法加以引導,最后配以刑罰禁令,刑罰運用前還要先進行教育引導。如果不接受,戕害了道義,敗壞了風俗,不得已才運用刑罰手段。這個設計可以概括為“德治禮序,刑政相參”,這是一個道德教化、制度規范、行政引導、刑罰救濟四措并舉、智慧融通、旨在務本的系統設計。這一設計的突出特點是“德主刑輔”。很多人談到社會治理,往往只看到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而忽視道德教化的作用。這不僅是片面的,而且舍本逐末,正如孟子所言:“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在2014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同志指出: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統一。法律法規再健全、體系再完備,最終還要靠人來執行。黨員干部一旦在德上出問題,必然綱紀松弛、法令不行?,F在,有的黨員干部不學黨規黨紀,不知法律法規,無視規矩、不講廉恥,毫無戒懼之心。職位越高、權力越大,越應心存敬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首要。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德治禮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王岐山同志的講話深刻闡釋了人的因素的關鍵性和根本性。儒家突出強調道德教化,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不僅是治國理政,甚至是家庭建設,都是這個道理,他律、自律缺一不可。但要最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靠強有力的內在自律。所以,加強廉潔文化建設,除了完善法紀法規、制度保障,更要高度重視、努力做好以文化人、以德教人的工作,這是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并最終解決“不想腐”問題的關鍵所在。

  (濟南市委黨校(濟南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長、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孔子學堂”推進委員會特聘專家,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講師團講師,中國實學研究會、山東孔子學會會員,山東省大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干部學院、濟寧干部政德教育學院等多所院校特聘教授,山東教育衛視“孔子大學堂”主講嘉賓。)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