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春光惹人醉,萬頃梨花作雪飛。3月26日,在鄒城市香城鎮老龍灣梨園春賞花季如期而至!孟子研究院“學孟子.行善舉”志愿者協會來到老龍灣村,策劃了一場“中華服飾秀美韻.中國家風傳文明”訪談活動。
訪談活動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研究員徐爽發起,同時邀請了祺玉傳統服飾的創始人趙美紅女士,和祺玉書院院長姜一諾女士,由中國傳統服飾之美,到女性內修養性,再到家風傳承。因為中式服裝尤其是旗袍,做為中國女性場合著裝的首選,而著裝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要符合“禮”,“禮”在家風中的表現便是家風。
喜歡傳統服飾的女性,不僅是要把旗袍穿在身上美,更要把家風傳承放在心里。一個幸福的家庭需要一個優秀的女人,而優秀的女人要通過優秀的文化培養出來。鄒城是孟子故里,也是母教文化的發源地,孟母是我們傳承好家風的杰出女性代表,我們在當代家風文化中,更要培植女性的自強、自立、自尊、自愛,讓更多的女性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傳播正能量,承擔起女性的社會責任。
正如,徐爽研究員在訪談中講到:穿旗袍的女人不是不食煙火的仙女,也會操持家務忙里忙外相夫教子?!兑捉洝防镉幸痪湓挘?ldquo;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家庭要有威嚴的家長,那就是父親和母親。在一個家庭里,父子、兄弟、夫婦,他們之間的關系,要依據倫常而行,只有這樣家風才會端正,家風要是端正了,那么天下也就安定了。
所以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家風,就是種德,種德的真正含義應該是:妻子要講德,丈夫要有義。今天,家風家訓在每個家庭,仍然需要“仁義”落地生根,那就是讓妻子講“愛”,讓丈夫講“義”,讓孩子知“敬畏”。一個家庭中,我們為什么要讓丈夫講“義”呢?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說:“仁, 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所以在一個家庭中,丈夫要擔當。丈夫是一個家庭的領頭雁,也是方向,丈夫的一言一行,其實在古代,就是這個家庭的家風。妻子要講“愛”,有愛才有家。孩子要知“敬畏”,因為“敬”字在孩子心里生了根,“畏”字,才會在孩子身上落了地。這個時候,孩子知敬畏,走正道。當這個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就都能實現了各負其責,這個家庭必然會興盛發達。
國風之本在家風,家風之本在孝道。好的家風更離不開內在美的傳承,在梨花樹下,徐爽研究員為老百姓講述他們聽得懂的家風文化,即吸引了鄉村好婆婆好媳婦,也引去了城市靚麗女性。在活動現場,大家都深有體會,當代家庭更應該用生命之光去打造家風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