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被譽為“母教一人”,成為歷代傳頌、推崇的母教典范和良母典型。孟母教育理念給現代家庭教育帶來了哪些啟發?新時代女性該如何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當下是否有必要設中華母親節?我們該如何孝敬母親?針對當下的熱點問題,在今年的母親節來臨之際,中新網記者專訪了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陳曉霞。
(資料圖)12月21日,辛丑年冬至日,正值亞圣孟子逝世祭日,孟氏后裔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聚孟子故里山東鄒城,遵照古制,行禮如儀,在孟廟追思亞圣孟子,緬懷先師功德。 中新社發 宋亞男 攝
一、孟母,作為亞圣孟子的母親,以教子有方著稱,留下了“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教子佳話。在您看來,以孟母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母教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孟母教育理念給現代家庭教育帶來了哪些啟發?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干,流傳數千年,影響深遠。孟子私淑孔子,“繼往圣,開來學”,將儒家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發揚者。他的思想深深地熔鑄在中華民族主流價值體系之中,為筑就中華民族的獨特性格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是我們走向美好未來的不竭動力與源泉。
孟子的偉大,得益于他的母親。“有母若孟,厥子乃賢。有子若孟,母德著焉。”孟母三遷擇鄰、斷織喻學、殺豚不欺子、阻兒休妻、勵子行道等教子故事,體現了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取向和修齊治平的淑世情懷,兩千年來為世人所傳頌,并被演繹成了無數藝術作品,孟母被譽為“母教一人”,成為歷代傳頌、推崇的母教典范和良母典型。將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二定為中華“母親節”,既有歷史傳統的根基,又有重要的現實價值,更具長遠的中國文化戰略意義。
(一)核心內容
有學者研究表明,孟母教子故事,在家庭、家風建設上創了三個第一:孟母是傳統家庭家風建設的第一個奠基人;孟母是第一個母教典范;孟母創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家訓。學術界一般認為真正的“家訓”是在東漢才產生的。但在孟母教子故事中,孟母對兒子的訓導,其實就是一篇最早、最好的家訓。中華第一篇家訓,應是孟母對孟子的五次訓導,例如:“學以立名,問則廣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將人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等勸學、勵志、修身的話,都是因事明理、情深意長,是連后世的著名家訓也相形見絀的教子與家風建設的名言。以孟母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母教文化的核心內容,大體可概括為:
1.崇禮尚文。中華文明又被稱之為“禮樂文明”。“禮樂文明”之下,則是重文的教育傳統。春秋以降,“崇禮尚文”逐漸成為一項優良傳統。孔子教育兒子孔鯉時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學的表現即是尚文,學的內容即為詩禮。“孟母在擇鄰時,對墓間之事與炫賣之事表現出的輕視,對“設俎豆揖讓進退”表現出的欣賞;在阻子休妻時,對孟子不合禮法的行為以禮批評,對禮的內容皆是信手拈來,足見孟母“崇禮尚文”情節之深。因此,《列女傳》評價孟母“知禮”,亦可謂中肯。
2.尊誠重信。儒家向來重視誠信,孔子曾多次談及“信”,他說:“言而有信。”(《論語·學而》),“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孟子則直接將信列于“五倫”,特別強調“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先秦以來,世人重視誠信,甚至可以超越生死,“尾生抱柱信”“一諾千金”的故事為眾人熟知。孟母買豚取信的故事,既是這種文化背景的充分顯示,又是傳統母教欲表達的核心內容。
3.重視孝道。儒家同樣重視孝道,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論語》有關“孝”的記載很多,如孟懿子問孝、孟武伯問孝、子游問孝、子夏問孝等。整體來說,雖然孔子并沒有對“孝”作明確定義,但相對于物質上的贍養,孔子似更加重視子女內心對父母的誠敬。所謂“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即“大孝”養父母之心,“小孝”養父母之體。在“勵子行道”故事中,孟子的焦慮即來自于“大孝”“小孝”之間的矛盾,而孟母化解這一矛盾中的核心就是養父母之心重于養父母之體。
4.注重君子人格培養。除此之外,針對“孟母教子”故事,當我們把關注重點,從孟母的賢良淑德轉到教子的目標之上,會發現一切都是圍繞培養孟子的君子人格而展開的。孔子之前,“君子”專指有社會地位的官員、貴族;而孔子之后,“君子”開始從“有位之人”轉向“有德之人”。在《論語》中,“君子”凡見107次,君子之德的可概括為:重孝悌、習禮儀、辨義利、貴中和、講忠恕求諸己等。在“孟母教子”故事中,孟母的各種教育選擇,本身就含有一種價值期許,即要培養孟子的君子人格。“擇鄰”——“斷織”——“明信”——“阻子休妻”——“釋子之憂”串聯起來,實則即是孟母按照儒家的傳統精心為孟子規劃人生道路,鋪設使其順利成長的修德軌道。
5.重視文化生態環境。文化環境是家風建設的重要因素,優良的家風要有優良的文化環境。孟母“三遷擇鄰”,著力創建的就是優良家風建設的環境。一個家族沒有文化,一個人沒有知識,不講道德,這個家庭、這個人是難以立世的。知識是家風建設的根基,孟母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她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以“斷機教子”勸學,影響至大至遠。一個家庭要有充滿希望的未來,就要有文化生態良好環境,孟母為歷代家風建設做出了榜樣,并開書香之家之先河。
(二)現代啟發
1.重視成長環境。成長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孩子的成長環境包括家庭小環境和外部大環境。家長的文化素養決定孩子的精神情趣,也決定了孩子的成長及未來。所以,家庭小環境的營造要從家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出發,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要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家長還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和諧人文環境,以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2.實施有效溝通。加強與孩子的交流溝通,與孩子平等交流探討問題,結合孩子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說理,家長要把理與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情理交融,使孩子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在思想上形成共識。在關心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措辭,要用文明、尊重、協商的語言,使孩子感到既好理解,又能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從而能較容易地接受父母的告誡或者激勵。
3.家長以身作則。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重視自己的言行。只有家長,信守諾言,以身作則,對孩子做出的承諾積極踐行,才能讓孩子信服。家長也會有犯錯或者口誤的時候,犯了錯誤要積極認錯,爭取孩子的諒解,這樣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動權,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是聽從父母的安排,還是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興趣愛好,成為許多家庭親子矛盾的關鍵點。作為家長應當知道,孩子不可能一直都是“孩子”,不應該一直把孩子當“孩子”,隨著時間推移,孩子離開襁褓,慢慢長大,總會有自己興趣和理想。對孩子的興趣和理想,應該像孟母一樣,支持孩子們的事業、人生理想,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家長不要成為孩子的“絆腳石”,一直處在父母的呵護下,孩子是無法超越父母的。
5.適應角色轉換。孟母勸止孟子休妻,成就了家庭和諧。這個故事啟發家長,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父母要及時完成角色的轉換。在現代家庭中,家長如何處理好婆媳關系就顯得至關重要。如在子女的婚姻中,家長應當充當夫妻矛盾的“消防員”,而不是家庭矛盾的制造者。當然,對于出現錯誤的一方,家長也要守住底線,給予應有的批評教育。對此,孟母給后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資料圖)12月21日,辛丑年冬至日,正值亞圣孟子逝世祭日,孟氏后裔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聚孟子故里山東鄒城,遵照古制,行禮如儀,在孟廟追思亞圣孟子,緬懷先師功德。 中新社發 宋亞男 攝
二、眾多學者呼吁將孟子誕辰日這一天設為中華母親節,讓國人有一個向母親表達愛的專屬節日。鄒城還專門成立“中華母親節促進會”,推進中華母親節的確立和發展。您如何看待這一倡議,當下是否有必要設中華母親節?
傳統節日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情感表達,是國家的精神印記和歷史沉淀。節日承載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節日,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國都離不開母親。母親是兒女的締造者、培育者,兒女是母親生命的延續。中華民族自古講孝道,重視家庭倫理道德,而弘揚孝文化,最需要孝敬的就是母親。母親教會我們守孝梯、重人倫、知禮節、敢擔當、真愛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全世界80多個國家擁有母親節的時代,設立中國自己的母親節,弘揚中華母教文化,既是對優秀歷史的傳承,又是對時代責任的承擔。億萬中華兒女的情感表達需要中華母親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設立中華母親節。
推動設立中華母親節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題中應有之義,有利于激活中華民族對于母親最深層次的愛;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引領青少年從小養成敬老孝親美德;有利于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有利于強化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識與標識堅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在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中講好中華母親故事振奮民族精神。設立母親節還可發揮節日覆蓋廣泛、群體參與的優勢,可周而復始、重復強調,人心至深的優勢,通過節日的歡娛性,寓理于樂,以情動人。設立中華母親節,對努力營造“感恩母親、崇尚母愛、重視母教”的良好社會氛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華多良母,孟母是翹楚。中國古代36位賢母中,更為大家熟知的四大賢母是:孟母、陶母、歐陽母、岳母,而這四位賢人分別距今2300多年、1700多年、1000多年和900多年,其中孟子處亞圣之位,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漢文帝時《韓詩外傳》記錄了“孟母斷機”“買豚立信”的故事,漢成帝時則把“鄒孟柯母”收入《列女傳》之《母儀傳》中,千年后唐玄宗天寶七年頒詔祭祀“孟母”。可見孟母“母教一人”的地位在漢代“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的盛世期就確立了。在中華母親的群像故事中,孟母的故事是流傳最廣泛的?!度圃姟分杏?2首詩引用了孟母教子的典故。“軻親斷機”的孟母教子故事進人唐代蒙學教材《蒙求》。南宋時期出現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就形象地記錄了孟母苦心教子的決心和魄力,把孟母推為中華賢母的代表,隨著《三字經》的流傳,孟母教子的故事眾人皆知。元明兩代民間流行的雜劇,散曲中,孟母的教子故事被編為戲刷在民間流傳。到了清代,孟母教子的故事被編成京劇曲目。孟母作為中華母親的典范是歷史的定論,并已經得到學術界與廣大民眾的普遍認可,孟母懿范不僅為中華兒女耳熟能詳,而且遠播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眾多國家,有的還寫進兒童教科書,不僅在東亞歷久流傳,而且已走向世界,成為世界舞臺上中華文化的典范,其國際影響力再不斷提升。
“天下多孟母,子女定成才。”民諺有“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我的生日,就是我的母親節”。孟子的生日,也是孟母的受難日。她含辛茹苦,悉心教子,彈精竭慮,勵志勉學,不僅使孟子終成一代儒學大師,她自己也成了名傳千古的賢母,孟母這位中華歷史上偉大的母親,她的身上閃耀著母愛無私的光輝,展示了中華母親的傳統美德和形象。選擇孟母作為我們中國母親節的形象,有很多的論證,包括漢畫石“孟母教子”。有文字可考的就是《三字經》,南宋王應麟(1223一1296)的《三字經》到現在有700余年了,它一直把孟母放在第一位,使之成為中國人所人同的母親形象。孟母的思想與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母教文化的重要內容,影響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孟母是“母教一人”,懿范千秋。將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二定為“母親節”,讓國人在這一天緬懷母恩、尊敬慈母,能更好地發揚中華傳統美德一孝道。孟母身正懿范,是母教文化的典范,是中國母親的杰出代表,以孟子的出生日為日期,孟母為典范設立中華母親節,不僅具有歷史依據,符合中國的文化傳統,而且順應民眾情感需求。讓我們共同期待中華母親節的到來,讓我們共同呼吁中華母親節的到來,讓我們共同守望中華民族歷史上偉大的母親,守望偉大的中華民族。
(資料圖)12月21日,辛丑年冬至日,正值亞圣孟子逝世祭日,孟氏后裔及社會各界人士齊聚孟子故里山東鄒城,遵照古制,行禮如儀,在孟廟追思亞圣孟子,緬懷先師功德。 中新社發 宋亞男 攝
三、對于新時代的女性來說,她們在親子教育中該如何扮演好母親的角色?如何平衡好家庭與工作?
家風建設,是社會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根基,也是一個人成長的第一環境。而母教,則是家風和子女教育的核心問題。正是鄒魯之地深厚的文化根基、濃厚的社會風氣培育出了孟母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而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對傳統家風的建設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鄒魯家風是中華優秀家風的根基,而孟母是傳統家風建設的第一個奠基人,她對中國傳統家風形成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孟母教子,將道德培育、美德傳承作為家風建設的主干。五母教子的五個故事,都是以道德培養為重點的,注重了從小對孩子進行道德養成教育,成年后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價值。
所以,對于新時代的女性來說,她們在親子教育中首先要注重家風建設。因為家風是一個家庭(族)在世代相傳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生活作風、傳統習慣、道德規范和處世之道,它的核心是品德、情操、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一個有著良好家風的家庭,定能培養出擔當國家棟梁的優秀人才。
母親在撫育孩子過程中擔任最重要的角色。一個好的母親要做好自己、善待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在知識素養、道德修養等方面不斷進步,有圓滿自足的精神世界和穩定的情緒,一個擁有健康身心狀態的媽媽才能為孩子營造平穩安定的內心世界。在做好自己的基礎上,一個母親還要將孩子視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并支持他的意愿;認真學習、了解孩子身心成長發育的科學規律,幫助自己和孩子去懂得孩子的身心靈發展狀態;重視自己的言行,為善于模仿父母行為的孩子做好榜樣。要做一個優秀的母親,就要像孟母那樣,為孩子創造安寧美好的內心世界和成長環境。
孩子的成長需要母親的陪伴,那職場母親怎樣平衡家庭與工作?
首先,要明確在工作上和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工作中要完成工作任務、提高工作技能,但下班回家后要承擔相應的家庭責任,回歸一個妻子、母親的角色。對于職場女性,溝通也很重要,想更好地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關系,要與家人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這有利于解決問題。在家庭中,職場女性要和家人商量好家務分工,協商共同解決問題;在工作中,與同事溝通工作需求及時間安排,更好地避開家庭與工作之間的沖突。此外,對于職場女性來說,將工作與家庭平衡好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苛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身心健康才是職稱女性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基礎。
四、中國自古講究“百善孝為先”,古人是如何孝敬母親的?哪些做法值得現代人反思和學習?
傳承發展傳統倫理道德,百善孝為先,孝敬母親是一個人修身的檢驗標準,是齊家、治國的開端。在孝敬母親方面,孟子事親、愛親、孝親、敬親為世人做出了表率。孟子在齊,齊宣王雖酬以高薪,卻未能實施他的政治主張。孟子想到宋國行道,但考慮母親年事已高,搬遷不便,所以未行。孟母知道后,主動勸孟子應以行道為上,不要顧念自己。可見既使孟子成人后,孟母仍進行“終身教育”。孟子事母至孝,為報答母親的養育教海之恩,在齊國任客卿時,回故里迎接母親到齊國,晨昏問安;母親生病時,他親自侍奉湯藥。
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視“孝道”,在漢代,一個人如果“孝”是可以被推薦去當官的,這叫“舉孝廉”,皇帝更是以“孝”治天下。古代有本故事選集《二十四孝圖》,就是表現孝子的孝行。比如漢文帝“親嘗湯藥”,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后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三年里,劉恒既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又勤理朝政,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為母親煎完藥,自己總要先嘗一嘗,再給母親喝。再如漢代蔡順“拾葚異器”的故事,蔡順從小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當時正逢戰亂,柴米昂貴,柴順便去山里采摘桑葚以供母子倆充饑,他將成熟的黑色桑葚放在一個籃子里,是專門給母親吃的;而不太成熟的紅色的桑葚放在一個籃子里,留給自己吃。
古人強調“孝”,非??粗匾粋€人心里是否真有對父母的愛敬和感恩之情?,F代人最缺乏的就是對父母的感恩,這是我們需要向古人學習的,學會感恩,那么孝便很容易做到的。古人晨昏定省,早上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奉父母就寢,這種行為既是行孝,又是讓父母安心?,F代生活節奏比較緊張,父母或許不和子女住在一起,但我們要學習晨昏定省的精神,常常去看望父母,和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打電話,讓父母安心;在父母生病時陪伴他們就醫;在父母有煩惱時,懂得開導父母,讓他們精神愉悅。總之就是要將父母擺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好好地報答父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要向孟母為代表的賢母學習,傳播孝道、傳承美德、建設良好家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和培育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文化共識,在中西方文明交融互鑒中堅定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