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融:探尋孔顏樂處 熔鑄精神家園
儒家經典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作為儒家文化奠基之作的《論語》,勾畫了“內圣外王”的君子人格、修身治世的圣人之道。概括地說,其中的“內圣”就是修己,加強自我修養,修身養德,“孔顏之樂”是其具體體現?!墩撜Z·述而》中,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雍也》中,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就是“孔顏之樂”的由來。后世儒學家對此進行了不斷闡發。探尋“孔顏之樂”的深刻內涵,從個體層面看,有助于“先知先覺”,鍛造君子人格;從群體層面看,有助于“覺后知、覺后覺”,以個體修養引領群體修養,共同實現“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
孔顏之樂,樂在道中
《論語》首篇是《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是《學而》的首句。將其置于全書之首,足以看出孔子對“學”和“好學”的高度重視。程頤在《顏子所好何學論》中寫道:“圣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圣人之道也。”可見,孔子重視的“學”和“好學”,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對于自然的知識、有關生死窮達的知識,而是“圣人之道”?!墩撜Z》中講顏子吃得簡單、喝得簡單,住的地方偏僻簡陋,在“人不堪其憂”的情況下而“不改其樂”。為什么顏子會快樂呢?周敦頤在《通書·顏子第二十三》解釋說:“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求道才是至貴至愛可求之事,而富貴事小??最佒畼烦搅宋镔|的快樂,是精神之樂,是“活潑潑的自由境界”。王陽明認為,孔顏之樂的樂是“真樂”,“雖不同于七情之樂,而亦不外于七情之樂”??梢姡最佒畼返?ldquo;樂”是和“道”合為一體的“樂”。而這個“道”就是真理,求“道”之后建立信仰,然后才能產生力量??鬃诱f:“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何謂“重”?結合《道德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說法,“重”可以理解為固根之路徑、學道之過程。學了后知“道”,建立起真正的信仰,信仰一步步扎根,根牢固了、有了威力,進而產生向上向善的力量。
孔顏之樂,可學而至
在《顏子所好何學論》中,程頤接著說,圣人不是天生的,只要方法得當不自棄,“可學而至”。內圣之學沒有什么訣竅,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即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時時處處把偏離的內心找回來,使其歸于“大道”,人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實踐而成為現實的圣賢。
《論語·學而》探討了尋求“孔顏之樂”的方法,路徑之一是“君子務本”。“孔顏之樂”是擺脫了一切對聲色的占有欲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而達到的超越限制、牽擾、束縛的境界。從這個層面來講,學而知之的“道”只能體悟,無法用語言表達。但不用語言、文字這些載體,又無法傳授“道”。如何讓人明了何謂“道”,孔子從“孝”“悌”講起。“孝”“悌”是人們心中本來就有的,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如“大道”之理就在人們心中,人人本具有,但被人們心中的塵垢覆蓋住了。如何讓“大道”不再蒙塵?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找到了人人本有的“孝”“悌”就找到了為仁之本。所以孔子說入我之門要“孝”和“悌”,因為“孝”近乎于“道”,或者說“孝”即是“道”。有愛即是“悌”,謹言而慎行,取信于人,獲得他人的信任,推而廣之,友愛眾人,獲得眾人的友愛,這樣就近乎“仁”了。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也能建立起信仰、擔負起使命,進而體悟到“大道”。
路徑之二是“每日三省”。入圣賢之門要有“每日三省”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三條標準的順序,又以忠、信是傳與習的根本。“為人謀而不忠”相當于一個人的職業化行為。以職業化為目標察省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完成本職工作。“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相當于一個人的社會化行為,與志同道合的同志切磋交流,促進人格的成長和完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堅持“每日三省吾身”,就會發現自身各種各樣的過錯,發現過錯后怎么改?顏子樹立了榜樣,孔子講他“不遷怒,不貳過”??偟恼f來,這個過程就是通過“每日三省吾身”發現錯誤,然后堅持正確的態度,知錯、認錯,不遷怒別人、不重復犯錯,進而最終達到體悟大道的境界。對此,孟子評價說,“古之君子,過則改之”,“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路徑之三是“以友為鏡”。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君子如果不注重學道之根本,即使學也不會有成就。做人應誠實守信,朋友身上的優點我們及時吸取,朋友身上的缺點我們及時警醒。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這里首先提到擇友的問題,擇善友方能“以友為鏡”,照見自身的缺點、過失。然而如何擇善友呢?孟子闡述了方法,強調視野的廣闊,即“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為鏡”照見過錯后,如何改正并修養身心還需要進行引導。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惑亂人內心的因素太多了,正因如此,孔子才提出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四勿養心之法。
孔顏之樂,眾樂之美
中國古代有過“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說法,但事實上,“生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的人畢竟是少數人,絕大多數人是“學而知之”??鬃娱_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正是基于人人都能通過“學”而知之?!墩撜Z》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種人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知識和道理,在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斷修正自己行為的眾樂之美,正是“孔顏之樂”。
如何理解“孔顏之樂”的眾樂之美呢?我們可以借助孟子的話進一步體會。《孟子·盡心下》論述了善、信、美、大、圣、神,個人修行的六個階段,即“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隨后,孟子引用伊尹的話“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進一步揭示了修身的最終目的,即以個體修養引領群體修養提升。個人性德的光輝照亮了眾人的心,吸引眾人來到“先知先覺”者的身旁,孔子“德不孤,必有鄰”講的就是這種現象。志同道合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而來,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增益,共同達到人性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共同體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孔顏之樂”。
“人民至上”“我將無我”“胸懷天下”等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守的“道”,這一“道”繼承了古圣先賢“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精神氣質和為民情懷。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我們應在黨的領導下,帶著使命感和光榮感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推動文化自信與歷史意識,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強大定力,用堅實且豐盈的精神家園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講師〕
孔顏之樂,樂在道中
《論語》首篇是《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又是《學而》的首句。將其置于全書之首,足以看出孔子對“學”和“好學”的高度重視。程頤在《顏子所好何學論》中寫道:“圣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圣人之道也。”可見,孔子重視的“學”和“好學”,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對于自然的知識、有關生死窮達的知識,而是“圣人之道”?!墩撜Z》中講顏子吃得簡單、喝得簡單,住的地方偏僻簡陋,在“人不堪其憂”的情況下而“不改其樂”。為什么顏子會快樂呢?周敦頤在《通書·顏子第二十三》解釋說:“天地間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忘其小焉爾。”求道才是至貴至愛可求之事,而富貴事小??最佒畼烦搅宋镔|的快樂,是精神之樂,是“活潑潑的自由境界”。王陽明認為,孔顏之樂的樂是“真樂”,“雖不同于七情之樂,而亦不外于七情之樂”??梢姡最佒畼返?ldquo;樂”是和“道”合為一體的“樂”。而這個“道”就是真理,求“道”之后建立信仰,然后才能產生力量??鬃诱f:“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何謂“重”?結合《道德經》“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說法,“重”可以理解為固根之路徑、學道之過程。學了后知“道”,建立起真正的信仰,信仰一步步扎根,根牢固了、有了威力,進而產生向上向善的力量。
孔顏之樂,可學而至
在《顏子所好何學論》中,程頤接著說,圣人不是天生的,只要方法得當不自棄,“可學而至”。內圣之學沒有什么訣竅,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即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時時處處把偏離的內心找回來,使其歸于“大道”,人人都可以通過學習實踐而成為現實的圣賢。
《論語·學而》探討了尋求“孔顏之樂”的方法,路徑之一是“君子務本”。“孔顏之樂”是擺脫了一切對聲色的占有欲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而達到的超越限制、牽擾、束縛的境界。從這個層面來講,學而知之的“道”只能體悟,無法用語言表達。但不用語言、文字這些載體,又無法傳授“道”。如何讓人明了何謂“道”,孔子從“孝”“悌”講起。“孝”“悌”是人們心中本來就有的,這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如“大道”之理就在人們心中,人人本具有,但被人們心中的塵垢覆蓋住了。如何讓“大道”不再蒙塵?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找到了人人本有的“孝”“悌”就找到了為仁之本。所以孔子說入我之門要“孝”和“悌”,因為“孝”近乎于“道”,或者說“孝”即是“道”。有愛即是“悌”,謹言而慎行,取信于人,獲得他人的信任,推而廣之,友愛眾人,獲得眾人的友愛,這樣就近乎“仁”了。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也能建立起信仰、擔負起使命,進而體悟到“大道”。
路徑之二是“每日三省”。入圣賢之門要有“每日三省”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三條標準的順序,又以忠、信是傳與習的根本。“為人謀而不忠”相當于一個人的職業化行為。以職業化為目標察省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完成本職工作。“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相當于一個人的社會化行為,與志同道合的同志切磋交流,促進人格的成長和完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堅持“每日三省吾身”,就會發現自身各種各樣的過錯,發現過錯后怎么改?顏子樹立了榜樣,孔子講他“不遷怒,不貳過”??偟恼f來,這個過程就是通過“每日三省吾身”發現錯誤,然后堅持正確的態度,知錯、認錯,不遷怒別人、不重復犯錯,進而最終達到體悟大道的境界。對此,孟子評價說,“古之君子,過則改之”,“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路徑之三是“以友為鏡”。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君子如果不注重學道之根本,即使學也不會有成就。做人應誠實守信,朋友身上的優點我們及時吸取,朋友身上的缺點我們及時警醒。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這里首先提到擇友的問題,擇善友方能“以友為鏡”,照見自身的缺點、過失。然而如何擇善友呢?孟子闡述了方法,強調視野的廣闊,即“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為鏡”照見過錯后,如何改正并修養身心還需要進行引導。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惑亂人內心的因素太多了,正因如此,孔子才提出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四勿養心之法。
孔顏之樂,眾樂之美
中國古代有過“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的說法,但事實上,“生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的人畢竟是少數人,絕大多數人是“學而知之”??鬃娱_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正是基于人人都能通過“學”而知之?!墩撜Z》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種人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知識和道理,在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斷修正自己行為的眾樂之美,正是“孔顏之樂”。
如何理解“孔顏之樂”的眾樂之美呢?我們可以借助孟子的話進一步體會。《孟子·盡心下》論述了善、信、美、大、圣、神,個人修行的六個階段,即“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隨后,孟子引用伊尹的話“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進一步揭示了修身的最終目的,即以個體修養引領群體修養提升。個人性德的光輝照亮了眾人的心,吸引眾人來到“先知先覺”者的身旁,孔子“德不孤,必有鄰”講的就是這種現象。志同道合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而來,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增益,共同達到人性光輝燦爛的理想境界,共同體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孔顏之樂”。
“人民至上”“我將無我”“胸懷天下”等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守的“道”,這一“道”繼承了古圣先賢“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精神氣質和為民情懷。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我們應在黨的領導下,帶著使命感和光榮感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推動文化自信與歷史意識,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強大定力,用堅實且豐盈的精神家園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