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大運河微山湖的不解之緣
  • 來源:齊魯晚報
  • 作者:趙霰
  • 2023年06月16日
  • 審核:
  • 瀏覽(435)
  • 收藏
瀏覽字號:

南北狹長126公里、總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的微山湖,處處可見大運河的蹤跡。早在元代初年開挖濟州河時,濟寧以南借泗水作為運河河道,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又開挖了會通河,京杭運河自北京起,經過微山湖直達杭州,微山湖湖區運河在大運河中恰在中間地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由于明清以來微山湖區開挖運河太頻繁,開挖的里程也比較長,明末清初,南四湖連成一片時,“微山湖”這個名字還沒有叫響。那時黃河屢屢決口,沖決堤壩,大片黃河水注入運河,因而作為南北交通運輸大動脈的運河,要根據需求頻頻開挖、疏浚、改道、建閘。隨著周邊地區水源越來越匱乏,湖區運河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作用。那時運河是分段稱呼的,如會通河(泗河一段)、牛頭河、漕運新渠、李家口河、泇河、通惠新河等,后來根據區域、新舊與作用,便有湖西運河、湖東運河與新運河、老運河等不同稱呼。

微山湖湖區運河這一稱謂,是當今隨著微山湖水位的日趨穩定,區位優勢明顯,對于大運河的重要性和意義日漸深遠。據資料顯示,如今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公里,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浙江三省,而濟寧至北京段運河早已斷線斷航。

微山湖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許多古河道、新河道流經和匯入這里,周邊的入湖河道達53條之多。自明代以來,大運河的開挖與貫通賦予了微山湖新的歷史使命。湖上運河的開通,是大運河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湖上運河從韓莊入口到濟寧,縱橫交錯的運河上大大小小的運河閘就有78座之多,因功能、作用不同,名稱也有所不同,如節制閘、積水閘、減水閘等。這些運河閘恰似大運河上閃閃發光的珍珠,如今這些運河閘絕大部分都消失了,少數留下來的也失去了作用。

微山湖區最早的運河是元代運河,位于今天微山湖西畔,那是原被稱為大澤、沛澤的低洼沼澤地,古泗水縱貫其中,它的源頭可推溯到唐代初期。唐武德七年,任徐州經略使的尉遲敬德為運輸糧餉,曾開挖過運河,將汶河、泗河之水引到濟寧,然后南北分流,北段的順濟水故道北去,南段的順泗水下流,經過微山。

元朝建都于北京(當時稱為大都),朝廷所需的大宗糧食及其他物品要依賴富庶的江南供給。當時海運、陸運有不暢、危險以及運力不足等局限,不能滿足需求,朝廷便采納了漕運的建議。元至元十九年開挖濟州河,又于元至元二十六年開挖會通河,濟寧以南則以古老的泗水當作運河?!睹饕唤y志》這樣說:“明萬歷以前,舊漕河自徐州歷沛縣而北即泗水也。”元至元三十年在留城建閘,又相繼在大德、延佑年間自濟寧向南建辛店閘、師莊閘、棗林閘、孟陽泊閘、金溝閘、沽頭閘等閘。

據《明史·河渠志》記載:“明洪武元年,決曹州雙河口,入魚臺,徐達北征,乃開塌場口,引黃入泗以濟運……”由于黃河多次決口、遷徙、淤塞,明清兩朝皆忙于清淤、疏挖、遷移,至明代嘉靖年間運河已淤沒,被迫改道。明宣德四年,因徐州至濟寧段河水較淺,便在留城北十二里的謝溝至沛縣城東建閘六座。明正德五年,在留城南建積水閘一座,引武家湖積水濟運。

明嘉靖六年黃河在徐州、沛縣等地決口,黃水越過運河,闖入昭陽湖,使運河廟道口一帶淤塞了30余里。明嘉靖四十四年,黃河又在曹縣、沛縣,淤沽頭閘決口,運河河道不能暢通,工部尚書朱衡又循著右都御史盛應期先前開挖新渠的舊跡,開挖北至南陽、南到留城新河141里,這就是“漕運新渠”,又叫新河。

《明史·河渠志》還記載,“隆慶元年五月,新河成,西去舊河三十里,舊河自留城以北……至南陽。新河自留城而北,經馬家橋、西柳莊、滿家橋、夏鎮、珠梅、利建七閘,至南陽合舊河,凡百四十里有奇……而浚舊河自留城以下抵境山、茶城五十余里,由此與黃河會……”這是南四湖西線運河,留城成為元、明時期運河南北連接的樞紐。

此時正是南四湖急劇形成的時期。明萬歷十九年,留城一帶的湖水不能暢流,河道尚書潘季馴改開李家口河。萬歷三十一年,黃河在單縣蘇莊、沖豐、沛魚決口,繼而在沛縣四鋪口決口,水灌沛城,昭陽湖決口,水入夏鎮,沖運河??偠胶拥郎袝鴦|星建議“開湖東泇河,舍黃流,引汶泗山水泉源助運”。自夏鎮南李家口港起,經西萬、彭口閘、韓莊、臺兒莊,至邳州直河口,全長260里。次年總河侍郎李化龍宣布告竣,這就是微山湖東線。所以說,運河的開挖為微山湖起到了定型作用。

到了清代,運河“與明代無異”,繼而一蹶不振?!肚迨犯?middot;河渠志》記載:“嘉慶之季,河流屢決,運道被淤……迨咸豐朝,黃河北徙,中原多故,運道中梗……”尤其是在咸豐元年,黃河在豐縣決口,運河漫水,漕船都改由在湖邊行駛。次年漕運便改由海道運至天津。咸豐五年,黃河又在銅瓦廂決口,“穿運而東,堤堰沖潰。”到了光緒年間,河運逐漸廢棄,運河水利亦由各省分籌。宣統元年,為了避免彭口閘段薛河的沙淤,開挖了通惠新河,自夏鎮水火廟(昭陽三孔橋)向南,穿南莊,折而東,至郗山入泇河,長38里,并建通惠上、下閘。宣統三年,津浦鐵路建成通車,鐵路運輸取代了運河,大運河仿佛氣數已盡。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將京杭大運河列為重點發展的內河航運主干線之一,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微山湖區至杭州段運河迎來了新的發展生機,運河建設步伐加快,航運業再度輝煌。國家投巨資完成了微山湖中段運河續建工程,貨船滿載著北方的煤炭,到達杭州,又把南方貨物運回北方,真正呈現“千艘銜尾拖雙牽”“萬舳糧帆一曲回”的盛景。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