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這一全新戰略要求明確了新形勢下文化工作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任務,蘊含著深刻的大歷史觀、大文明觀和大發展觀。
以深邃的大歷史觀鑄牢中國道路的文明根基。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原生態文明體,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獨特的發展脈絡,這是中國道路的堅實根基和深厚底蘊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明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并指出:“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這一論斷從文明的高度強調中華文明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源頭性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如果不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和核心價值,則無以從深層次解釋現代中國發展的底層邏輯和本質特征。這就要求我們以高度的文化主體意識,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和永恒價值,傳承中華文化基因;這就要求我們立足中華文明肌體,植根中華文化沃土,以整體性、融貫性、系統性的思維把握傳統中國與現代中國的內在連續性,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這就要求我們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賦予傳統精神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以深刻的大發展觀推動中華文明創新發展。賡續傳統,是為了創造未來,文化傳承的根本目標是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創新性,中國歷史上經歷多次外來文明的輸入,但始終在保持內核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吸納新的文化要素,推動自身的文明更新,中華文明正是在薪火相傳中革故鼎新,獲得了強韌的生命力。
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兩個結合”是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馬克思主義作為現代思想資源,用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文明,對中華傳統精神價值進行拓展、重構和超越,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和實踐價值,二者結合的結果是“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兩個結合”標志著黨的理論創新的新境界,也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承續中華文明道統的歷史使命。中國當代的文明創造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古老文明傳統賦能,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斷開辟新的文化空間,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培育創造新時代的文化形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正是在此意義上,“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以宏闊的大文明觀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以文化定義自身,有著強烈的文明訴求。在漫長的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開放包容、協和萬邦的開放胸懷與周邊民族之間長期交往交流,形成了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關系格局。這種歷史傳統也決定了今天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立場,即秉承親誠惠容、合作共贏的理念,尊重每個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堅信每個國家都有權力依托自身文明傳統選擇自己的現代化模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胸懷天下,不僅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且立志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所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更是一種新的文明觀,倡導天下一家、自利利他的包容式發展,與以西方中心主義作為底色、強調霸權競爭、零和博弈的價值取向形成鮮明對比。在2023年3月,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議中,中國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并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的莊嚴承諾。中國在為推動世界經濟、政治的良性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在努力為世界提供公共品,“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全人類共同價值”等理念的提出和踐行,為新的全球治理格局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在此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實踐具有世界歷史意義。
(作者:李媛媛,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