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共傳21個皇帝,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興盛和開放包容,吸引世界各國學習,成為當時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在開元盛世(公元712年—公元742年),國家人口超過5600萬,長安人口就達100余萬。“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首詩將開元盛世盡收眼底。唐代無論政治,軍事,文學,醫藥、制造業都是世界一流的。
從官箴這個側面,可以看到唐代對管理國家的官員是如何考核的。
唐朝對官吏的考核可以用“四善”“二十七最”來概括,其中“四善”專門用來指代官員品行,“二十七最”,是指各級官吏的職務所具有的職業素質。“四善”以“德”為本,而“二十七最”則以“才”為本。
“四善”具體包括這些內容:一善德義有聞,二善清慎明著,三善公平可稱,四善恪勤匪懈。
一善德義有聞,就是說居官者應該“德高望重”。
《論語·為政》篇中講道,“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拱之”。居官者,首先應該是德行高尚者,是在人品上靠得住的正人君子?!洞髮W》中講“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致”,孟子也說,“不仁而居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如果是道德敗壞的人居于領導崗位,那便如洪水猛獸,是把邪惡和歪風邪氣播撒給全社會了,會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德”是立身之本,人無德不立;“德”是立國之基,國無德不興。
唐代對居官“四善”說,把“德”放在第一位,從國家的層面上,考核官吏,首重其“德”,可見唐代選人用人的價值導向便是“美德”。唐代政壇圣君賢相輩出,國家興盛,與考績官吏的“德義有聞”不無關系。
二善清慎明著,就是為官者要清廉、謹慎。
這是對唐代官員品、行兩個方面的要求:居官要清,辦事要謹慎。
居官為民,一心做事,毫無私利,這是一種大愛,更是一條政治紅線、廉政紅線。在唐詩中有一句“長官清廉太守好”的描述,是對當時政治生態的概括。唐太宗李世民注重親自考核縣令,而不是吏部能一手包辦官吏的考績和使用,根據各縣令的政績,決定提拔還是留用與罷黜。
三善公平可稱,要求官員要秉公執法、不徇私情。
通俗地講,就是要求官員遵守職業道德。唐太宗希望官員都能做個循吏和干臣,帶頭提要求,并嚴格考核官吏,堅持不懈,營造了一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環境。國家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民生活安定、政治清明、重視廉潔、重視人才、重視國計民生。
四善恪勤匪懈,就是忠于職守,謹慎而不松懈。
這是要求官員有能力干事情,能干成事情,持之以恒地為民謀福利,為朝廷做實事,如興修水利工程,勸課農商,注重國際交流和對外貿易等。
唐代對官吏實行“考課”的政績量化制度。其中的“考”就是是否推行國家任務情況,“課”就是完成國家任務情況。不同級別的官吏,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每一次參加“考課”的官員,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優缺點,寫一份“考狀”,叫作“書考”,之后由各部門的官員來決定等級,然后張貼在告示上。最后按品級加減俸祿,以示賞罰。
唐朝“四善”的建立,對于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具有積極意義,是一個王朝興盛的表現。“四善”說的精神在當代依然具有啟示意義,對領導干部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當代社會雖然與唐代不同,但依然需要德才兼備的官員,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優秀的才能素質相輔相成。我們需要注重選人用人的價值導向,重視德才兼備的人才選拔,同時,也要注重對領導干部的考核和評價,倡導公平、公正、公開的考核制度,讓領導干部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提高工作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為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作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作者:王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