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王杰: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
  • 來源:
  • 作者:
  • 2023年07月24日
  • 審核:
  • 瀏覽(605)
  • 收藏
瀏覽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列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元素時,明確提出了“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實事求是、知行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是“兩個結合”實現高度自覺的理論創新成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鍛造了鮮明的精神標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為共同塑造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礎。“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實事求是”這里指把事情(收集整理古籍)做得扎實周翔,求證典籍之“真本”、研究文章之“真義”、探索傳承之“真相”。唐代學者顏師古注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意思是在摸清事實的基礎上探求其真相與真義,強調的是一種根據實證、求索真知的治學精神。
  “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是由明朝大儒王陽明提出的,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王陽明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煉,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質言之,這是一種修身的智慧。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作為詞語與范疇雖然出現在東漢和明朝,但其蘊涵的基本思想早已存在并延續至今。比如“開物成務”“學而時習之”“內圣外王”“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等等,這種注重實際、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與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脈絡中一以貫之的主流思想特質,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主要精神源泉。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核心精神在注重實際與實踐。就時間維度而言,這種精神有助于形成不懼形勢變化、勇于創新變革的無畏品格,為中華文明成為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創新性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哲學思想基礎;就空間維度而言,這種精神有助于共同體產生向內凝聚的磅礴力量,為中華文明成為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哲學思想基礎;就胸懷維度而言,這種精神有助于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為中華文明成為胸懷開放、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哲學思想基礎;就性情維度而言,這種精神有助于涵養共生并進、保合太和的理念與習慣,為中華文明成為堅持合作、不搞對抗的和平性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哲學思想基礎;概而言之,正是這些使得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連續性文明。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樣注重實際與實踐,鐫刻在馬克思墓碑上的那句名言就是:“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前進,終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方法,帶領中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實事求是”這一中國傳統命題相結合,用“實事求是”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成為黨的思想路線的關鍵詞。1937年,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1941年,毛澤東作《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時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毛澤東以實事求是為思想武器,破除了當時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傾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解決了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接著,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
  2012年5月16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直接用過‘實事求是’這個詞匯,但他們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突出強調的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同志用中國成語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所作的高度概括”;“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它始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和靈魂,即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靈魂,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和靈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事求是與知行合一,指出:“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堅持從實際出發,前提是深入實際、了解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只有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動才能自覺持久;只有行動上落實了,對道理的領悟才能更深入”;“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審視自己、要求自己、檢查自己”。
  這些觀點對為何與如何堅持實事求是、知行合一作出了深刻闡述,進一步豐富拓展提升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內涵與意義,為新時代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基本思想方法。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是“兩個結合”實現高度自覺的理論創新成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鍛造了鮮明精神標識。“‘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實事求是、知行合一”是“兩個結合”實現高度自覺的理論創新成果。“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治學方法相結合的理論創新成果,“知行合一”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知行觀相結合的理論創新成果。“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基本原理,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實事求是”治學精神與“知行合一”修身踐履智慧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將之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有效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凝練成新的思想高峰。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將知行合一與實事求是有機結合,對黨的思想路線作了重大創新與發展。黨的思想路線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豐富拓展并不斷學理化與實踐化的過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實事求是是核心精髓,解放思想是前提條件,與時俱進是內在要求,求真務實是直接體現,而知行合一是落實關鍵。堅持“實事求是”在實踐環節必然落實為“知行合一”,堅持“知行合一”在認識環節也必然要求“實事求是”,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構成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完整鏈條。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明確提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鍛造了鮮明精神標識。“實事求是、知行合一”關鍵在于一個“實”字,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與倡導“注重實際、實事求是”“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知行合一、躬行實踐”“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實”字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修養、社會風尚與文化氣韻的鮮明精神標識。
  “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思想路線的認識與發展達到了新高度,對堅守魂脈和根脈、推進“兩創”“兩個結合”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對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達到了新高度,是我們進一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行動指南。“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無疑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原理性理論成果,需要不斷深化理論闡釋與實踐探索。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