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母教與儒學的關系或者說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孔子的儒學是如何影響了家風。二是為什么在鄒魯之地,不僅產生了孔子、孟子兩位偉大的思想家,同時還產生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
首先從孔孟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說起。在那個時代,在鄒魯之地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風氣,這種社會風氣兩千多年以來被人們稱為“鄒魯之風”。最近,全國有50多個城市稱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為“鄒魯之風”,比如很多南方城市被稱作“江南鄒魯”“閩東鄒魯”、韓國的安東被稱為“海東鄒魯”,這些都與孟子時期社會風氣的形成有著直接關系。正是因為這樣一種社會風氣的形成才能產生孟母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才能產生孟子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民族家風形成的關鍵轉型期,在此之前的社會,是世卿世祿的貴族統治社會。社會統治者是貴族,而且是世襲的,因此政治與文化也都是由貴族所壟斷,所以當時的家庭觀念還沒有建立起來。周朝當時有這樣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就證明當時還沒有形成后來所說的家族和家庭,進入春秋時期社會巨變的主要特征是“禮崩樂壞”,也就是貴族統治的崩潰,其實就是說在孟子時期開始形成后來的傳統意義上的家族和家庭。比如,《孟子》一書中就曾明確載有:“五口之家、八口之家”的字眼,“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家族、家庭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形成的一個關鍵轉折期。
正是在這樣一個時期,鄒魯之地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氣。而這種特殊風氣的形成,也是和儒學的創始及創始后的發展歷史相聯系的??鬃尤ナ篮螅鬃觿撛O的儒學實際上陷入了一種低潮?!妒酚?middot;儒林列傳》中說:“天下并爭于戰國,儒學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意思就是說,孟子時期儒學已經乏人問津,成為一種被廢棄的學問,但在齊魯之地,儒學沒有被廢除。這說明,孔子逝世以后,儒學陷入了低潮,可是正是在這樣一個時期,鄒魯之地卻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氣,這種風氣就是“鄒魯士風”,就是知識分子的風氣?!肚f子·天下篇》中說:“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也就是說,戰國時期儒學衰弱了,但鄒魯之地講習、傳承儒學及其經典《詩》、《書》、《禮》、《樂》的風氣卻仍長盛不衰。在全國陷入列國紛爭、諸侯割據,可以說民不聊生的時候,很少有人去關注文化與讀書,鄒魯之地卻能盛行著傳承儒學之風。可以說,戰國時期鄒魯之地先從知識分子開始形成了一種讀書的良好風氣,這種風氣就是我們說的“鄒魯之風”。概括來講,這種風氣有四個特點,第一,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崇尚讀書,崇尚知識。第二,崇拜孔子,踐行儒學。第三,崇尚道德。第四,首先在知識分子中形成,又逐步走向了普通群眾。也就是從上層到基層,從社會到家庭。
總的講,在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家族和家庭形成時期,鄒魯之地是一個示范區。所以說,中央將曲阜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正是希望我們要傳承、發揚兩千多年前鄒魯之地上的人民所做出的巨大文化貢獻。正是鄒魯之地社會上所形成的這樣一種風氣,產生孟母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才不是偶然的,是鄒魯之地深厚的儒學根基、濃厚的社會文化風氣培育出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教子”“三遷擇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內涵,實質上是兩個方面:一個是讀書?!度纸洝飞咸岬剑鹤硬粚W,斷機杼。孟母在后世被人們所尊崇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她千方百計讓孩子讀書、學知識。所以說,鄒魯之風就是一種讀書的風氣,這種風氣感染了孟母,孟母才會產生教育孟子讀書的想法。第二個是向善。今天講孟子的“性善論”,可以說是他從小就從母親那里獲得了向善的基因。所以孟子之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成以性善論為核心的理論體系,除了他對孔子學說的學習、傳承和弘揚,孟母是有著很大貢獻的,“向善”“做一個好人”正是孟母教子的又一核心問題。而這兩方面都是在鄒魯之風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所以我們今天講弘揚歷史上的優良家風,這種家風就是在家庭教育中貫徹落實儒家的思想,這方面的典范就是孟母,學習的榜樣就是她所教育出的孩子——孟子。
孔子之后,儒學陷入了發展低潮期,是誰把孔子的儒學高揚起來?是孟子。孟子從其母親那里獲得了這樣一種教育,他又將弘揚儒學作為了自己終身的責任,所以孟子說“舍我其誰?”講的就是這種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擔當。正是在這樣一種抱負下,孟子提出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才有了后來孟子周游列國“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的壯觀場面??鬃拥膶W說在孟子時重新獲得發展的高潮期,而且孟子也從理論體系上發展了孔子學說,這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將孔子關于做人做事的道理發展成為了治國理政的理念。他認為孔子的理論不僅能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治國理政,也就是后世所說的“仁政”學說。正是建立了這樣一套體系,漢武帝時期才能出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才有了后來孔子被尊封為至圣。而從歷史來看,亞圣非孟子莫屬,因為沒有孟子就不會有儒學思想在低潮期的再度弘揚;沒有孟子百家爭鳴時儒學就不會被稱為“顯學”;沒有孟子(當然還包括荀子等儒家后學的發展),孔子的學問就不會成為治國理政的學說。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孟子就不會有孔子的偉大,也就不會有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主干。
兩千五百多年前鄒魯之地是家風家教的示范區,今天這里是建設家風家教的國家示范區。這是鄒魯人民自豪的地方,更是歷史賦予的重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