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弘揚創新性,續寫中華文明新篇章
  • 來源:大眾日報
  • 作者:彭雷霆
  • 2023年08月01日
  • 審核:
  • 瀏覽(469)
  • 收藏
瀏覽字號: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從未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在創新中發展、在變革中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特征,不僅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斷的內在動因,更為我們在當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注入了不竭動力。

  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為中華文明自我修復、自我更新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中華文化有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性特質。

  從文化基因看,中華文明的創新性根植于中華民族多源一體的起源格局與“江河互濟、二元耦合”的文明特征。近代以來的考古研究表明,中華民族的起源呈現出滿天星斗、多源并起的態勢,無論是北方的黑龍江還是南方的云南,無論是西邊的西藏還是東部的臺灣,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到處都有中華先民們早期人類活動的痕跡,這些早期活動創造出具有不同地域特征的史前文化,史前文化的交融交合形成了我國多源一體的中華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兼收并蓄、融合創新的精神特質。同時,黃河、長江兩條“母親河”的并存,更使得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南北文化競合互補的內在張力中,建構起中華文明應時而變的動態特性。突出的創新性成為推動中華文明不斷發展的深層邏輯。

  從歷史實踐看,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自我更新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先民們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新奮斗史。從商朝的盤庚遷殷、戰國的商鞅變法到北魏的孝文帝遷都、明代的張居正改革,從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到隋唐科舉制、明代內閣制,從先秦的諸子百家爭鳴到宋明理學的儒學更新,從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創造出古代中國輝煌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讓中華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突出的創新性讓中華文明具有自我修復、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讓中華民族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弘揚中華文明創新性,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然要求

  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是歷史的、傳統的,也是具體的、現實的。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都要求在創新中實現中華文明的現代蛻變、在創新中探索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著巨大的歷史性考驗。一方面,我國開啟的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新圖景。這意味著我國正在進行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彪炳史冊的偉大壯舉,不再有現成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鑒模仿,必須以敢為人先精神不斷創新突破。另一方面,國際局勢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重拾冷戰思維,在經濟、科技、軍事等多個方面極限施壓,我國面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的復雜外部環境。面對這前所未有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需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扎實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依靠自力更生實現中華文明在現代的涅槃更新。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弘揚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創新性,是擔當新時代中華民族新的文化使命的內在需要,是新時期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然要求。

  堅持“兩個結合”是新時代新征程對中華文明創新性的繼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兩個結合”重要論斷的提出,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也體現了新時期對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的繼承與發展。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我們黨永葆青春的法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看,每一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都是一次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普遍規律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戰略思想,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從而開創性地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堅持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等系列思想,保障了改革開放的順利推進和中國人民富起來的階段性目標的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期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對過去理論的進一步深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過程中的理論創新,也是中華文明創新性的當代表現。經由“兩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打開了新的創新空間,迎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總之,我們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以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辯證看待傳承與發展、本土與外來的關系,堅持守正創新,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作者系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雷霆)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