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不但把君子確立為中國人應當追求的理想人格,而且圍繞君子自身的道德社會理想做了闡述??鬃诱J為,地位高貴的君子如果對宗親厚道、恭敬,那么民眾就會致力于仁德;如果不遺棄故舊老友,民眾也不會冷漠無情。“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在回答季康子關于“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的為政之道時,孔子對他講:“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在孔子看來,一個有德有位的君子治國理政要達到使社會有道的目的,根本不用采取殺伐的手段,只要堅持善政就可以使民眾向善、為善,這乃是因為君子的道德對小人的道德可以起到表率、糾正的作用。顯而易見,孔子極為推崇君子通過自己的道德示范作用對“有道社會”和“善治社會”進行建構。孟子凸顯了君子的道德社會治理使命。“霸者之民,驤虞如也,王者之民,嗥嗥如也。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孟子·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弟忠信”(《孟子·盡心上》)。在孟子看來,百姓歡樂愉快,人人心曠神怡,遭受殺戮而不怨恨,得到恩惠也不用報答誰,百姓日益向善卻不知道誰的作為,這樣的“理想王國”正是借助于君子的善治形成的,而這又取決于君子具有巨大的神秘力量,即君子所到之處人民就會受到感化、所保存的都是神圣的力量,他具有上與天齊、下與地同的造化之功,因此產生了較大的補益。孟子還非常自信地說,只要堅持君子之治,國君信用君子,那么國家就會安定、富貴;假設少年子弟跟從君子,他們就會講究孝悌與忠信。
《中庸》對德位兼備的君子的道德社會建構功能也不無所見。第一,它認為君子由于具有崇高的道德品格,因而具有強大的榜樣力量——不用獎賞百姓也愿意聽從,不用發怒也能使百姓自覺地遵法守紀。所謂“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缺鉞”。第二,它強調君子治理天下時先修養自身的德行,然后從老百姓和百世以后的社會那里得到確認;君子的行為舉止能夠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法度,他的言語也能長久成為天下人遵循的準則。“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第三,它指出君子體現了至德淵微、純厚恭敬的良好品德,為此即可保證天下太平,“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荀子同樣認識到君子在社會道德建設上的示范作用。他指出:“故法而議,職而通,無隱謀,無遺善,而百事無過,非君子莫能……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荀子·王制》),即言制定了法律并加以討論,規定了官吏的職權并相互溝通,沒有隱藏的圖謀,沒有遺漏的善行,做任何事情都沒有過失,這些只有君子才能做得到;雖然歷史上有過具備良法而產生動亂的事情,但從沒有聽說過有君子而國家產生動亂的。“君子”之所以能夠推動有道社會的建構,不僅是因為它具有極為豐富的倫理內涵,還在于它雖具有理想性但與更高境界的“圣賢”人格相比,經過努力絕大多數人都可以達到,是一種為大多數人所共有、共享的人格范型。荀子基于現實主義的考量指出,君子固然具有多種多樣的優秀品質,因而具有超越性、理想性,但絕不是十全十美的,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認為君子的賢能、知識、辨識、明察并不是周全的,其特殊技能不如農人、賈人、工人等,但是,“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荀子·儒效》)。為此,荀子多方面地闡明了君子的成長之道,一個人唯有通過禮義道德的長期學習和實踐,使之積淀、內化為個體內在道德精神世界,才能改善人的性情,進而成就君子人格。
由上所述,先秦儒家不僅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闡述了君子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還闡明了君子人格的價值、意義、影響和如何成為君子的工夫(路徑方法等)。而君子之所以能夠在道德社會理想建構中發揮重要作用,對儒家來說還在于他具有強烈的使命擔當和責任品格。
其一是從君子的本質來說,作為一種體現地位、身份、角色的特定人格,作為反映做人的個性、尊嚴、價值、性格、氣質、品德、信仰、良心、魅力和品格等各種特質的人生理想,君子在社會關系體系中如同仁者、成人、圣賢一樣要承擔這樣那樣的責任、義務、使命,歷代儒家從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國家、人與天下等不同的關系范式中充分揭示了君子的責任擔當。
其二是儒家關于君子的內涵、功能和工夫的論說也顯示出君子之學蘊含著責任倫理的思想。例如,孔子稱贊的子產四種君子之道就彰顯了律己、敬事、惠民、愛民等政治道德責任,以及孟子所說的“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孟子·梁惠王下》)等思想。
其三是圍繞君子與物、己、人(他人)、社會(狹義的)和天下之間的關系,歷代儒家闡發了實質性的憂民責任感。且不說儒家闡釋了關于君子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和對天下的責任擔當,即使是君子對于物的責任,儒家也做了相當的關注。例如,孟子提出了愛物說:“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二程強調君子成物、濟物、役物的義務:“君子好成物,故吉;小人好敗物,故兇”“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之道,貴乎有成。有濟物之用,而未及乎物,猶無有也”。
其四是儒家明確肯定了君子的社會責任意涵??鬃犹岢隽司拥?ldquo;三戒”“三畏”和“九思”等行為格準。
其五是對儒家言傳的君子的社會責任意涵,當代許多學者也給予了充分肯定。牟鐘鑒認為君子道德人格具有六個方面,即有仁義、有涵養、有操守、有容量、有坦誠和有擔當;錢念孫指出歷代君子身上都頗為明顯地體現出三大特質: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以仁義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互助理念和社會關愛思想,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修身要求和向善追求。何善蒙指出,《中庸》中的成己成物觀念體現了君子形象的社會擔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