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早上,孟子研究院傳承普及部部長殷延祿,應邀參加鄒城陽光圣城幼教集團開筆禮,作啟蒙宣講。
開筆禮是根據古代釋菜禮演繹而成的啟蒙儀式。古代凡始入學,須向先師行釋菜之禮,以蘋蘩之屬奠祭之,而不用牲牢幣帛,此即釋菜禮。這是一種從簡的祭禮,更是自古兩大祭祀先師儀典(釋奠禮與釋菜禮)之一。
“開筆禮”啟蒙辭
我們在孟院孟子大殿舉行開筆禮,具有特別的意義。大家知道,孟子是偉大的圣人,是我們孟子故里人永遠的驕傲。讓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古文字中的孟子的“孟”。
就是一個小孩。
就是一個器皿。小剛剛出生的孩子,放到器皿干什么呢?遠古人們面對的生存的環境是非常惡劣的。它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擁有適應這種殘酷環境的能力。住在大江大河旁邊的人,如果你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有天賦的水性。住在大江大河旁邊的古人在生了孩子以后就用一個器皿端著,把他放在水里面。如果孩子在水里面能夠浮起來,說明他有天賦的水性,就抱到家里去養活;如果不能浮起來,說明他沒有天賦的水性,不能適應殘酷的環境,就任他隨水漂走了。這不是古人的殘忍,而是古人面對殘酷的生活環境,作出的無奈選擇。
“孟”字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殘酷的人生第一個選擇。人的一生中,還會面臨許許多多的選擇。孟子告訴我們,人應該有更加重要的人生選擇,那就是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什么是“愛”呢?要想了解什么是“愛”。我們還要先了解另外兩個字。一個是即使的“即”,一個是既然的“既”。
是一個盛飯的器皿。
是一個人。這就是即使的即。即的本義:人面對著食器吃飯。
這是既然的既。等到吃飽飯以后。我們人不再想吃飯了。 嘴不再向食器,表示我們已經吃飽飯了。人在饑餓的時候能吃上一頓飽飯,那是很幸福的事情。大家要記住這個字形,記住吃飽飯的幸福感覺。
這就是愛字。什么是愛?愛是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摯的感情。愛是我們人與人之間深厚真摯的感情,給帶來的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感覺,就像我們人吃飽飯以后的那樣幸福的感覺。愛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親切,讓我們人與人都活得很幸福。
我們如何去學會愛呢?孔孟的教誨告訴我們,要學會愛,先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父母,就這叫做“孝”。什么是“孝”呢?我們要想了解什么是“孝”,我們還要先了解另外一個字,那就是老人的“老”。
這就是“老”字,象一個披頭散發、駝背的人手里拄著拐杖的形象。這個人不僅腰彎了,而且披頭散發。為什么是這樣一個形象呢?古人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人認為我們身體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如果我們不知道愛惜無故損傷的話,那就會引起父母的擔憂,這在古人看來是很不好的行為。古人有了這個想法之后呢?他們就養成了一個極端的生活習慣:沒有特殊的情況,從出生到去世,一輩子不理發。一個人一輩子不理發,那到他年齡大的時候,他的頭發就會很長。人年齡大了,身體行動不方便,這么長的頭發如何打理呢?不好打理了,不好打理那就不打理了,不打理自然就披頭散發了。
我們知道這是“老”之后,再看“孝”簡單了。什么是“孝”呢?
這就是“孝”。孝和老唯一的區別就是老年人手里拄著拐杖變成了子女的“子”。什么是孝?孝就是在我們的父母年齡大了生活起居各方面不方便的時候,作為子女,我們要做他們的拐杖。
孝敬父母這樣的情感和行為體驗,培養了我們愛人的能力。一個人能把這樣愛人的能力推闊出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的人就是一個有仁德的人。具有仁德的人,在儒家那里叫做“君子”。君子,不僅是一個能人,還是一個好人。
講了這些之后,我請同學們一起。來寫“人”字。請大家拿起自己的毛筆舔好墨,請開始跟著我一起寫,一撇一捺,這就是人。請同學們向所有的家長、老師展示一下。同學們寫得很好,希望同學們以后做得更好。
成為一個好人,一個能人就是我對同學們深切的期待與祝福。我們也希望所有的家長、老師,希望全社會的人,都來關心我們的孩,讓我們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君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一個好人、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