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七夕何以“鵲”搭橋
  • 來源:濟寧日報
  • 作者:盧恩俊
  • 2023年08月22日
  • 審核:
  • 瀏覽(556)
  • 收藏
瀏覽字號:

說到七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并把七夕等同于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源于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義》:“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后民間演繹為七夕人間的喜鵲紛紛飛上天空,用身軀在銀河上架起一座橋梁,讓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

近覽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古詩,見有“碧霄”“云”“波”“雨”等的詩就有百余首,具有代表意義的有唐代林杰的《乞巧》、權德輿的《七夕》,宋代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蘇軾的《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李清照的《行香子》等。那些喜歡在晴朗的天氣飛翔且愛在樹間跳躍、居住的喜鵲,怎會與這樣的文字交織在一起呢?

喜鵲是報喜鳥,象征喜事來臨。但中國傳統文化里,象征愛情的鳥是燕子,不僅貴比春光、愛比情侶,亦是生育的象征。早在詩經中就有“燕爾新婚,如兄如弟”“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之描寫。古詩十九首也有“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之語。

燕子還是愛情的使者,燕傳書、牽情線、搭愛橋在古詩詞及典故中多有記載。具有代表意義的是五代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中講的《傳書燕》的故事:說的是長安富戶之女郭紹蘭,日夜思念赴湘中經商數年不歸、音信皆無的丈夫任宗。

紹蘭見堂中雙燕戲于梁間,便向燕子訴說苦衷,“我聞燕子自海東來,往復必經于湘中。我婿離家不歸數歲,蔑(沒)有音耗……欲憑爾附書授予我婿。”言之淚下,燕子上下繞其飛鳴,似有所諾。

蘭便書詩一首:“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與薄情夫。”將其詩信系于燕子足上,燕飛鳴而去。正在荊州經商的任宗,忽見一燕繞其飛鳴后落于廳上,見燕足系有書信,便解其讀之,感而淚下,次年歸。

燕子傳書喚夫歸,留下千古佳話。《全唐詩》收有郭紹蘭的這首《寄夫》詩,并有燕足系書的記載。而亦有不幸之人,借燕傳書卻石沉大海,音信全無,如元代張可久《塞鴻秋·春情》所言:“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

說起中國的愛情節,據今人考證,中國古代情人節有3個,除了七月七的七夕,另外兩個,一個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個是三月初三上巳節,而這兩個愛情節在不少地方的習俗里,也有著燕子情結,可謂充滿著對愛情的期盼和喜悅。

正月十五,當人們沉浸在鬧元宵的歡樂之中,也正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情侶相約月下的纏綿之時。

貴州黔東南州的侗族人,此刻沉浸在“燕子節”的氣氛之中,因為那里正是燕歸來的日子,元宵節也稱作“燕子節”。人們也像過年一樣打糍粑、走家串寨看望長輩、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

而此刻對侗族的青年男女來說,更是最歡喜的情人節。男女之間在“燕子節”之夜,以“搶帶子”“趕坳對歌”等方式互相了解,女方把隨身的一件小禮物,送給看中的男方,這叫“送帶子”,再約定日子,“玩山”或曰游“花園”,對歌談愛,加深了解,增進感情,然后喜結良緣。

“三月三,吉祥春燕送一千”,這是山東煙臺、龍口、威海等地流傳的民謠。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在北方,有的地區流行著“送春燕”習俗,也就是娘家制作面塑春燕送給女兒,燕子歸巢,蘊含白頭偕老、家庭安樂的吉慶寓意,自然也包含了女兒早孕生子之意。

在山東、河北一些地區,三月三還有“迎燕歸”習俗。三月三窗上有剪貼雙燕的習俗,表示喜迎春燕回家。在新人窗上剪貼紅雙燕,寓意“雙飛迎春,早添貴子”。

七夕“鵲橋”,何不是燕搭橋?燕子自古被比作平民百姓,牛郎織女這對受上面管制的愛情,得到平民百姓的支持,不是更合乎情理嗎?而那報喜不報憂的喜鵲,能否看到“憂事”會舍身相救呢?

《元本風俗通義》 (漢) 應劭 撰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