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離不開母親。母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在數千年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歷史積淀中逐漸孕育形成的母教文化,對中國傳統家庭建設、家庭教育、家風養成產生了深遠影響,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輩出的大家族,培育了無數崇德向善的中華兒女。傳承弘揚母教文化,對促進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母教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歷久彌新。母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于古人對母親這一特殊身份的認識?!吨芤?middot;家人·彖》記載:“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孝經》中記載:“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因為分工不同,母親更多是扮演家庭內部教育的重要角色,教育子女明大義人倫,懂親愛之情。母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于母親慈善形象的生動體現?!读信畟鳌分杏涊d了105位女性的典型事跡,著者劉向專門把《母儀傳》放在首卷,足見其對母親這一特殊身份的認同。《列女傳》將母儀闡釋為“行為儀表,言則中義,胎養子孫,以漸教化,既成以德,致其功業”,生動形象地概括了母親在母教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母儀傳》中有19位母親,從生母到繼母再到寡母等各種母親形象,無不彰顯著母親的偉大。特別是為大家熟知的作為寡母的孟母,三遷教子、斷機教子的故事家喻戶曉,劉向稱頌其“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從漢代《母儀傳》,再到后來歐母、岳母、陶母,許多偉大的母親因其慈善育兒的生動事跡,讓母教文化廣為流傳,影響至今。有學者研究表明,孟母教子故事,在家庭、家風建設上創了三個第一:孟母是傳統家庭家風建設的第一個奠基人;孟母是第一個母教典范;孟母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家訓。學術界一般認為真正的“家訓”是在東漢才產生的。但在孟母教子故事中,孟母對兒子的訓導,其實就是一篇最早、最好的家訓。中華第一篇家訓,應是孟母對孟子的五次訓導,例如:“學以立名,問則廣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等勸學、勵志、修身的話,都是因事明理、情深意長,是教子與家風建設的名言。
弘揚傳統母教文化,有效推進家庭教育。以孟母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母教文化的核心內容,大體可概括為:重視外在學習成長環境。孟母為孟子三次搬家,從墳地旁到鬧市旁再到學校旁,才將“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變成了“真可以居吾子矣”;注重言傳身教。少年孟子貪玩厭學,孟母為使其專心向學,苦心規勸,剪斷織線,才讓孟子明白“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的道理。中年孟子因妻子無禮而想休妻,孟母曉之以理,注重教子以德。孟母“買肉啖子”,從小就注重對孟子的誠信教育。“岳母刺字”家喻戶曉,使岳飛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注重君子人格培養。孟母一切都是圍繞培養孟子的君子人格而展開,“擇鄰”——“斷織”——“明信”——“阻子休妻”——“釋子之憂”,在“孟母教子”故事中,孟母的各種教育選擇,本身就含有一種價值期許,即要培養孟子的君子人格。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以孟母為代表的母教文化,在經久不息的傳承中,生動地彰顯了母親的偉大與慈善,體現了古代母親教兒育子的智慧結晶,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的啟發價值:
一要重視養成教育。一方面母親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孝廉出于寒門,圣賢多在母教”“惟母若儀,賢圣有智”,母親自身的文化素養影響決定著對孩子的教育認識,為子女樹立典范。在傳統母教文化中,許多優秀的母親都是慈愛敦厚、通曉義理,擅長詩文的典型代表,恰恰是自身有著文化知識的熏陶學習,才能明白“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難能可貴,進而更加關注教育子女的培養。
二要做到以身示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者必先正己”,母親做好榜樣,作出表率,才能對子女成長產生影響。母親要嚴格要求自己,在言行舉止中做好榜樣,當子女出現問題,要能夠“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多從自身找原因,多去思考自己是否先做到。
三要注重品德教育。“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孟子立志學禮從文,岳飛立志精忠報國,皆來自其母親的教育引導。要教育子女明禮崇善。“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在耕讀傳家、詩禮傳家的傳統社會,古代賢母注重用禮樂教化幫助子女明人倫,知孝悌,曉禮儀,立人格,才影響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謙謙君子。在當下家庭教育中,傳統母教文化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教育方法,如寬嚴相濟,有理有責,尊重子女,平等溝通,循循善誘,啟發引導等。
(陳曉霞,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研究員)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