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尼山,你驚艷了這個秋天
  • 來源:濟寧日報
  • 作者: 丁志朋
  • 2023年08月28日
  • 審核:
  • 瀏覽(510)
  • 收藏
瀏覽字號: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走進濟寧”在濟寧曲阜尼山圣境盛大開幕以來,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濟寧市人民政府主辦的這場活動驚艷了人們的視覺。

韓童生、孫紅雷、張昆鵬、王亞彬、張肖、丁一滕、張藝興等諸多藝術家齊聚圣地,或表演、或觀看、或點評戲劇主題的演出。詩朗誦《尼好,戲劇》的聲音,在千年尼山上空回蕩。10部原創劇目,見證這些精彩時刻。

8月19日,去尼山圣境觀看劇目《“小”和“家”》的演出?!?ldquo;小”和“家”》是高校展演劇目之一,講述的3段故事,分別用3種“小”人物的故事展現主題,提出何為“家”的質問,對“家”的概念和歸屬感提出理性思考。

在文化差異間認識“家”的Pan。劇目以富翁的故事開始和結尾,互為映照。一個富翁喝醉找不到家,保安攙扶著手指豪華別墅說:“那不是你的家嗎?”富翁說,那只是我的房子,不是我的家。

回國少年也有這種疑惑,經?;貞泧馍畹?人宿舍,對父母安排的房子不滿意。他不愿睡硬板床,而自己布置房間,下單換軟床,安裝冰箱和酒柜。喜歡香格里拉,床軟得像棉花;喜歡陽臺,吹風喝酒,半夢半醒;喜歡爵士音樂,認為酒和爵士是絕配,喜歡烤雞和瑞士卷。

早婚育娃卻家庭糟糕的孫儷。常常晚回家的她,去美顏和練瑜伽。在保健期間,又是補水,又是抗衰,對服務員喋喋不休自己對“家”的反感。

社交障礙又渴望認同的阿豹。對夢想和人生有抵觸性的情緒,開始當游泳教練,后來任救生員,在瞭望臺看海灘擁擠人群3年,卻害怕融入,屬于挫折性障礙的類型。

《“小”和“家”》是由中央戲劇學院舞蹈系、導演系學生組合團隊表演的新式獨幕劇。作品圍繞3位年青人的生活,以對談、自述、訪談等方式,來描繪自己對“家”的理解與遐想。

什么是“小家”,什么是“大家”?從文化與差異、職業與事業、理想與欲望的角度,《“小”和“家”》在問我們應當如何面對?

劇目以3個不同人物的故事切換和3位演員的角色轉化,探討年輕人心中“家”的概念。以床墊、吊燈、音樂為生活場景,還原生活,反映矛盾。

該劇目由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劉翀佐編劇導演,其代表作品有《再生緣》《安德烈的故事》《你好嗎》《建筑大師》等。

他激動地介紹說,《“小”和“家”》以3位年輕人的方式,描繪自己對“家”的理解與遐想,同時融入大量的舞蹈表演和敘事手法。3位演員都是學生,自身與角色能找到相同點,帶入個人生活化傾訴的演繹,避免了教唆式的語匯表達,更容易同觀眾達成共鳴。劇目特色是不評判、不教唆,只有年輕的看法和美好的期待。

劉翀佐特別提到,在整部劇中,床墊道具承擔著重要的場景構建作用。他認為,床墊是家庭不可或缺的家居產品,有著鮮明的家的符號。3位演員搭建床墊的過程,也是他們壘起自己心中“家”的過程。演員在白色床墊之間表演,“白色床墊”內的活動就像一幅幅生活場景,“家”的故事便在白色墊子上生動起來。

“尼好,戲??!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火熱進行,本屆青年導演扶持計劃高校劇目展演板塊的精彩演出也在繼續,優秀的作品都在展現著各自獨特的魅力。

8月18日,中央戲劇學院《“小”和“家”》的首演下午在尼山講堂和暢廳完成。19日的第二場演出,也在此成功收尾,兩場演出引發了熱烈的反響,現場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作品以當代年青人的視角,來談及腦海與心中的那個“家”,來處理舞臺形象。通過故事,帶給觀眾們更多的思考。

演員由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系本科學生鄧琳、舞美系本科學生李宇辰、導演系本科學生孫明緣3人角色互換進行表演。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開幕式上說,讓儒學傳承與戲劇藝術互相“唱和”。

有感于此,我們會想到儒家思想中“家”的概念。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如何處理家庭關系,是儒家關注家庭地位和家庭倫理的對象。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分子,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把家庭關系、鄰里關系處理好,家庭和諧是構建社會安全、國家和諧的基礎。

中國是十分注重家文化的國家,“詩禮文化”“家和萬事興”“耕讀傳家”等思想根深蒂固,但面對新時代、新思維的沖擊,我們如何面對“家”的觀念呢?有家才有國,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對于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骨子里就有“家國天下”的思想。

有“家”才有國的理念是隱隱的包裹進時代中的,《“小”與“家”》講述的小“家”圓滿是我們共同希望的。

在儒家圣地,文化藝術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雙向結合,是儒學和戲劇表演的傳承與創新的激情碰撞,像《濟遇·孔子》《孔子·游》《子與陽貨》等戲劇,對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傳統文化新標桿的打造,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戲劇年輕化和創作多樣性,在這里表現得豐富多彩,像話劇、舞蹈劇、歌劇等不一而足。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劇目,都是以年輕人參與、創作和演出的。因為是以原創為主,這些劇目大多是首次演出,具有新穎性、欣賞性和探索性。創作人的年輕化和創作劇目的多樣性,是這次扶持計劃的亮點之一。

在文化大繁榮的今天,戲劇也應該在傳承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戲劇新創作、新發展的多樣性,對年輕導演的扶持和幫助,中國話劇院的這次留給年輕人舞臺的機會功不可沒、利在后世。

把來源于生活的藝術和高于生活的藝術,通過較短的時間表現出來至關重要。把戲劇表演讓廣大觀眾理解和接受,關乎這部戲劇的“壽命”。

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的時候,田沁鑫表示:“在儒學發祥地,國家話劇院集結青年藝術家群體,志在讓古老中華的種子,開出今天現代文明新花朵。必是綻放,必將光芒。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