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李宗桂: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 作者:
  • 2023年09月01日
  • 審核:
  • 瀏覽(378)
  • 收藏
瀏覽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一高屋建瓴的深刻論斷,為我們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價值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并進一步闡釋了“兩個結合”的思想,把“兩個結合”提升到“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一發展戰略的高度,并指出“兩個結合”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必由之路”“規律性認識”“最大法寶”等關鍵詞,鮮明而深刻地揭示了“兩個結合”的理論價值、實踐經驗和戰略意義。習近平總書記還具體揭示了“兩個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其結果是互相成就,其思想文化價值是筑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揆諸我們黨領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理念、論斷和闡析,無疑是深刻而又極富思想洞察力和理論前瞻性的。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現代化歷程,跌宕起伏,艱難坎坷,但大方向是以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為目標,以“振興中華”為凝神聚力的精神力量,朝著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方向前進。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體現在近現代以來的文化批判與價值重構的進程中。其間,始終貫穿著古今中西問題的論爭。究其實質,是如何看待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的問題。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上,我們引進、吸納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特質、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創新并發展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上,我們揚棄中華傳統文化,闡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基本精神和現代價值,用現代文明的理念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當代文化相協調,從而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成為新時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命題和理念,意蘊豐富,有著鮮明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取向和底蘊深厚的歷史積淀。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文化建設、文明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治國理政基本方略的創新性發展。因此,提出“兩個結合”,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新的文化自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在思維方式、價值理念方面的更高層面更寬廣空間的思想解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正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真正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二者互相成就。而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宏愿所在,正是我們堅定勇毅地實行“兩個結合”的價值目標所在。

  發展結果

  “兩個結合”的價值目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兩個結合”的發展結果必然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互相發明、相得益彰,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中,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重視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做的一切,貫穿始終的價值主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追趕世界現代化潮流,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建設現代新型文化,走中國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舉國上下的價值共識和自覺行動。為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經過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檢驗的規律性認識,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大法寶”。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要解決的問題是培育、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經過長期的實踐,在革命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重大成就,取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引領和長期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對于如何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于如何正確對待自己民族的深厚傳統、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有了日益深刻的認識。這就是守正創新,挖掘、闡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護持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兩個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讓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讓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這樣,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相通,共同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發展奠定了價值框架和思維方式,使中國精神、中國價值有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時代化,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提供歷史智慧和精神支撐。兩者相即相入,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互相發明、互相成就,熔鑄出新時代的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個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靈魂,就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維護、堅守中華民族根和魂的戰略高度所闡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諸多方面,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特別是關于“第二個結合”的重要論述,更是新的文化生命體的重要構成。

  邏輯歸宿

  當前,我們正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奮勇前進,正在集全民族之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以中國精神為引領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結果是相互成就,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質言之,“結合”的目的或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實際上是從黨和國家發展的全局著眼,從長治久安的角度考慮“結合”所應有的成果和效益,是從文化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切入問題。按照文化學家的看法,“文化形態”是整體性文化系統的構成形式,是由語言與文字、物質生產與物質生活、精神生產與精神生活、各種層次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關系等一系列子系統構成的大系統,是歷史發展的綜合成果,是人類社會的整體性產物。文化形態一經形成,必然要陶冶每一個社會成員,使其思想、觀念、心理與生活實踐自然地符合文化形態的要求與準則。文化形態具有普遍性和整體性,同時又具有直觀性、豐富性、多樣性和具體性。

  結合我國文化建設和文化研究的實際,可以認為,文化形態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價值體系,是民族文化意義上的文化類別,是具有鮮明民族精神標識和民族價值觀念的文化樣態。文化形態固然包含意識形態、反映著意識形態,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意識形態。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時,也需要盡力考慮將公序良俗等內容納入其中。當然,文化形態的構建,更多或更主要的,還是要考慮主流價值觀的體系、內容及其構建路徑,擴大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事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高遠事業中,在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進程中,在鑄就中華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實踐中,我們要矢志不渝地踐行“兩個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互相成就,為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而不懈奮斗。 

  (作者為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