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楊寬:“冠禮”中三次加冠弁的意義
  • 來源:
  • 作者:
  • 2023年09月12日
  • 審核:
  • 瀏覽(6364)
  • 收藏
瀏覽字號:

三次加冠弁的意義

周族的男子在成年時要加冠,是和他們成年“結發”的習俗有關的。當時男孩的頭發,或者兩邊分梳,長齊眉毛,叫做“兩髦”(《鄘風·柏舟》);或者把“兩髦”總束起來,狀如兩角,叫做“總角”。到成年時,才把頭發盤結到頭頂上,安上笄,戴上冠,《齊風·甫田》所謂“婉兮孌兮,總角丱兮,未幾見兮,突而弁兮”(鄭箋:“突而加冠為成人也。”)周族人有露發的習慣,所戴的冠并沒有把頭發全部套住,只起著套住發髻的作用,并帶有發飾的性質,所以《說文》說:“冠,絭也,所以絭發。”但是,“冠禮”的加冠,不僅在于套住發髻,是有其更重大的意義的。

根據《士冠禮》,要先后三次加冠弁服:

(一)初次加緇(黑色)布冠,身穿玄(黑色)端、緇帶、爵(赤黑色)韠。

(二)再次加皮弁,身穿素(白色)積、緇帶、素韠。

(三)三次加爵(赤黑色)弁,身穿紅(淺絳色)裳、純(讀為“黗”,黑色)衣、緇帶、靺(赤黃色)鞈。

1.jpg

楊寬:《古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后來,往見親戚和國君、卿大夫時,又要廢棄緇布冠,改戴玄冠。上述三種服裝的主要區別,就是冠弁形式和服色的不同。這些服裝,都是由很原始的服飾逐漸轉變來的,例如其中的韠,也叫韨(一作“市”)或鞈,是一幅腰圍,在西周時,是貴族服飾中很重要的部分,蓋在裳的前面的,周天子常把它連同車馬服飾賞賜給大臣,而它的起源,僅是野蠻時代圍住下身的一塊皮?!兑拙暻彾取粪嵭⒄f:“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獨存其蔽前者,重古道而不忘本也”(《左傳·桓公二年》正義》引)。

各種冠弁的起源也很古老。行“冠禮”時初次戴上的緇布冠,原是周族人太古時戴的一種帽子。太古時絲帛還沒有,只有麻布,一般都用白麻布制成冠,只有齋戒時才戴黑麻布制的冠,叫做緇布冠。這時為了保存古禮,初次加的冠就是緇布冠,而且從諸侯到士一律如此?!抖Y記·玉藻》說:“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士冠禮》說:“太古冠布,齊(齋)則緇之。”因為這僅是保存古禮,所以緇布冠只在儀式上應用一下,用過后就廢棄,所謂“冠而敝之可也”。到實際應用時,就改戴玄冠。玄冠就是由緇布冠發展而來,它只是改用黑帛制成,結構略有改變而已(關于這方面清代學者已有詳細考證)。

2.png

緇布冠 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玄冠是當時貴族通常應用的禮帽,又叫委貌、章甫、毋追?!妒抗诙Y》說:“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之道也。”委貌該是周族傳統的稱呼,據鄭玄注,“委猶安也,言所以安正容貌”。委貌也或簡稱委,它常和玄端(通常禮服)連稱為“端委”或“委端”。章甫,據鄭玄注,“章,明也”,“言以表明丈夫也,甫或作父”。前面談到,行“冠禮”時,男子取“字”的方式是“伯某父”或“仲某父”等,用來表示其具有男性成員的權利,加冠后,其所戴玄冠又稱為“章甫(父)”,很明顯,同樣是用來表示其具有男性成員的權利的?!妒抗诙Y》說:“章甫,殷道也”,是否章甫之名起于殷代,“冠禮”在殷代已有呢?清代學者多數不信章甫出于殷道之說,如江永《鄉黨圖考》說:

公西華言端章甫(按見《論語·先進》),猶云端委,未必有取于殷冠??鬃友裕荷倬郁?,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按見《禮記·儒行》),似章甫與委貌亦有微異。魯人歌,袞衣章甫,愛得我所,又似當時章甫與委貌亦通行,可通稱,未必夫子以殷人常服章甫也。

3.png

冠弁 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我們前面談到,西周以后許多宋的貴族已服從周禮,改用周族“伯某父”的取“字”方式,其所冠“章甫(父)”,為了表明為“父”,也該是服從周禮的??鬃由倬郁?,還未成年,因穿逢掖之衣,長居宋,已過成年,因戴章甫之冠。后來儒家講治周禮,沿用古服,章甫又成為儒服。《墨子·公孟》載:“公孟子戴章甫,搢笏,儒服”,公孟子說:“君子必古言服而后仁”,墨子反駁說:“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可知章甫還是“法周”的“古服”。但是也可能,西周、春秋時宋人所戴禮帽,通用章甫的名稱,其式樣也還保存著殷人的遺風。

委貌和玄端合稱“端委”或“委端”,到春秋時貴族還經常用作禮服,用來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如晉文公接受周襄王的冊命,曾“端委以入”(《國語·周語上》);“陽谷之會,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榖梁傳》僖公三年);劉定公對趙文子說:“吾與子弁冕端委以治民,臨諸侯”(《左傳·昭公十年》),董安于說:“及臣之長也,端委韠帶,以隨宰人,民無二心”(《國語·晉語九》);子貢說:“太伯端委以治周禮”(《左傳·哀公七年》)。由此可見,“冠禮”的所以加冠,無非表示授予貴族“治人”的特權,表示從此可“以治民”和“以治周禮”了。所以《冠義》說:“冠者禮之始也。”

4.png

玄端 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行“冠禮”時再次戴上的皮弁,也是周族人上古時的一種帽子?!妒抗诙Y》:“皮弁服,素積緇帶,素韠。”鄭玄注說:“皮弁者,以白鹿皮為冠,象上古也。”孔穎達正義說:“上古也者,謂三皇時,冒覆頭,句(鉤)頷繞項。”《白虎通·紼冕》篇又說:“皮弁者,······上古之時質,先加服皮,以鹿皮者,取其文章也。······積素以為裳也,言腰中辟(襞)積,至質不易之服,反古不忘本也。”這種服裝,主要有兩部分:皮弁用白鹿皮制成,取其有花紋,其形式“冒覆頭,鉤頷繞項”,很明顯,是上古野蠻時代的一種皮帽,所謂“古之王者有務(鍪)而拘領者矣”;素積是素色的布積疊制成的裳,腰部依靠用折疊的襞積構成,也是上古一種原始的服裝。

5.jpg

皮弁 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6.png

選自李薇主編:《中國傳統服飾圖鑒》,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5頁。

看來,周族在氏族制末期,就是穿著這種服裝從事打獵和戰斗的?!栋谆⑼?middot;紼冕》篇又說:皮弁素積“征伐田獵,此皆服之”?!豆騻鳌沸葑⒁舱J為“皮弁,武弁”(宣公元年);“禮,皮弁以征不義,取禽獸行射”(昭公二十五年),徐彥疏又說:“韓詩傳亦有此文。”(成公二年)在比較原始的部落中,戰斗和狩獵確是用著相同的服裝的。到西周建立國家以后,禮節上所用的服裝,還多保存著舊有的形式。但逐漸有些變化和分化,后來這種皮帽就分化成了韋弁、皮弁、冠弁等三種?!吨芏Y·司服》說:“凡兵事,韋弁服;胝朝,則皮弁服;凡甸,冠弁服。”他們把“韋弁”用于有關軍事的儀式,“皮弁”則已用到朝廷上去,只有“冠弁”仍然用于田獵上。孫詒讓《周禮正義》認為田獵用的“冠弁”,就是“玄冠而加弁”,這種皮弁即所謂皮冠,該是正確的。春秋時各國貴族田獵時所戴皮冠,也還和行“冠禮”時所戴的皮弁一樣,保持著原始的式樣,同時還保存著原始的風習,有下列三個故事足以證明:

(一)有一次衛獻公請孫文子、寧惠子來共進食,二人都穿著朝服侍候在朝,誰知天色很晚,衛獻公再不召請,卻獨自在園囿中射鴻,二人跟從到園囿去見他,他“不釋皮冠而與之言,二子怒”(《左傳·襄公十四年》)。

(二)有一次楚靈王在州來狩獵,后來趕到乾谿。“王皮冠、秦復陶(杜注:“秦所遺羽衣”)、翠被(杜注:“以翠羽飾被”)、豹舄(杜注:“以豹皮為履”),執鞭以出,仆折父(杜注:楚大夫)從,右尹子革夕(杜注:“子革,鄭丹;夕,暮見”),王見之,去冠被,舍鞭(杜注:“敬大臣”),與之語”(《左傳·昭公十二年》)。

(三)有一次齊景公在沛澤田獵,用弓來招呼虞人(掌山澤之官),虞人不進,景公派人把他捉來,他說:“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見皮冠,故不敢進”(《左傳·昭公二十年》)。

楚靈王見右尹子革,“去冠被”,所以表示敬大臣;孫文子和寧惠子到園囿中去見衛獻公,獻公“不釋皮冠”,二人就發怒??芍す诓粌H是田獵的帽子,原來該是武裝的帽子,所以在禮節上,即使與臣下相見也要脫帽。古時只有戴武裝的帽子,見客要脫帽,如“郤至見客免胄”(《左傳·成公十六年》)。

這樣看來,行“冠禮”時再次戴上皮弁,原來的意義就是把他武裝起來,以便從事田獵和戰斗,因為“二十冠而成人”,需要“與戎事”了。

行“冠禮”時,第三次所加的爵弁,是一種祭服?!栋谆⑼?middot;紼冕》篇說:“爵弁者,周人宗廟之冠也。”它是一種平頂的帽子,與冕略同,所不同的,冕頂前低后高,爵弁則前后平,冕前有旒,弁沒有旒?!抖Y記·雜記上》說:“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可知弁在禮節中,與冕的用處有相同之處,只是低一等而已。”

7.png

爵弁 選自聶崇義《三禮圖》

《士冠禮》解釋三次加冠弁說:“三加彌尊,諭其志也。”諭些什么志呢?從上面的論述,可知初次加冠,無非表示授予貴族“治人”的特權:再次加皮弁,無非表示從此要參與兵役,有參與保護貴族權利的責任;三次加爵弁,無非表示從此有在宗廟中參與祭祀的權利。因為當時“國之大事,惟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冠禮”的舉行,就是表示已具有參與“大事”的大志了。當時貴族的“冠”,既代表著他們身份和特權,又代表著他們參與“大事”的大志,因此十分重視,直到死,還是要戴著,不能“免冠”?!蹲髠?middot;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發生內亂,“下石乞盂黡敵子路,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在西周金文中,我們常見周天子把服飾車馬等賞賜給大臣,其用途不外乎“用事”、“用獸(狩)”、“用政(征)”、“用歲”,例如:

8.png

9.png

《夏禹王像》馬麟(南宋)

選自李薇主編:《中國傳統服飾圖鑒》,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4頁。

周天子在對臣屬下令的時候,賜給許多服飾車馬,不僅是表示恩寵,更重要的是表示具體地授予了特權和任務。所謂“用事”是指所擔任的職官的任務,所謂“用歲”是指周年祭典,所謂“用政(征)”是指出征,所謂“用獸(狩)”是指狩獵,古人是用狩獵作為軍事訓練的。所謂“因搜狩以習用武事,禮之大者也”(《榖梁傳》昭公八年)。當時周天子賞賜服飾的用途,不外乎“用事”、“用歲”、“用征”、“用狩”,同樣因為“國之大事,惟祀與戎”。當“冠禮”舉行時,由賓客三次加冠弁,當然不同于周天子賜予服飾,但是,其實際意義,也是代表貴族具體地表示授予特權和任務。

原載:選自楊寬《古史新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51-257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