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在“兩個結合”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 來源:
  • 作者:
  • 2023年09月12日
  • 審核:
  • 瀏覽(475)
  • 收藏
瀏覽字號: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貢獻新的中國力量,是我們承擔的新的文化使命。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其根本在于堅持“兩個結合”。

“兩個結合”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全面系統深入闡述了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我們深刻理解把握“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共同努力創造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兩個結合”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第一,“兩個結合”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高度一致。“兩個結合”是“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深厚的文明底蘊。從主體、目標、方向上看,“兩個結合”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兩個結合”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一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的命題。“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就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其主體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兩個結合”是中國共產黨在團結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得出的結論,其主體也是黨和人民。黨是領導力量,人民是依靠力量,其使命是一致的。而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本質上就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兩個結合”,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兩個結合”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一致。“兩個結合”既尋求解決中國問題的路徑,也與時俱進發展馬克思主義;既促進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扎根。中國共產黨推進“兩個結合”,其目標是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著眼于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目的是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梢姡瑑烧叩哪繕硕贾赶蛄私ǔ晌拿鲝妵?、實現民族復興。

“兩個結合”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方向一致。在“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百年大變局中,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命運所求。中國共產黨堅持走自己的路,緊緊聚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方向,在堅持“兩個結合”中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化,豐富了人民精神世界,賡續了中華文明,高揚了社會主義文明,開啟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第二,“兩個結合”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歷史連貫。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確立為指導思想的同時,就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擔負在肩。從歷史維度看,“兩個結合”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連貫性。

“兩個結合”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具有歷史連貫性。百年黨史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在此進程中必然會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自己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忠實傳承者和大力弘揚者,不斷推進“兩個結合”。從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擔當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從“一個結合”到新時代的“兩個結合”,表明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達到新高度,其相互成就的結果是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換言之,“兩個結合”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

“兩個結合”實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性轉折?;赝麣v史可以發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了中華文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融合發展與內在統一。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立足現實,把握好每個階段的歷史大勢,做好當下的事情”。“兩個結合”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科學論斷,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具有咬定目標、與時俱進、久久為功的特質”,也必然使中華文明綿延不斷、長盛不衰,進入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第三,“兩個結合”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路徑。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新時期實現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最佳途徑,換言之,“兩個結合”提供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路徑。

“兩個結合”提供了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不動搖的路徑。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中國共產黨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正如毛澤東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這種來之不易的“主動”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為中華民族指明了自身“歷史方位”,激活了中華民族主體意識,讓中華文化進入現代文明建設新階段。

“兩個結合”提供了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不動搖的路徑。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立足變化著的實際,從變化著的實際出發。“兩個結合”中的“中國具體實際”,指的就是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的原則,把我們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作為理論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以推進“兩個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為深厚的文化力量。

“兩個結合”提供了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不動搖的路徑。中華文化的立場可以概括為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吸收外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為當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價值引領和文化滋養。因此,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那些富有永恒魅力的概念、理念挖掘出來,使其適應于現代社會發展要求,既以“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也“以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當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并不是要搞文化上的自我封閉、自我僵化,而是要在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展現“尊重他者”與“自我認同”的自信,不斷為中華文化注入鮮活元素,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兩個結合”賦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嶄新形態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經由“兩個結合”而形成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形態。準確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嶄新形態,必須牢牢堅持“兩個結合”,從本體、時間、空間等基本向度出發,準確把握21世紀人類社會新文明的主體精神、歷史視野和世界意識。

第一,“兩個結合”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鮮明的主體精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本質上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經由“兩個結合”在新時代中國的歷史傳承和實踐發展,內蘊著對現代文明類型的主體民族性訴求,體現著中華文明總體性與主體性的辯證統一。

“兩個結合”厚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本體向度。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是一種本體性的,“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中華文明主體在新時代中國呈現出的自身發展趨勢,其本體向度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統一性,是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兩個結合”確認了這一本體性前提,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兩個結合”體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主體精神。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領導主體,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主體,這是近代以來,救國方案選擇與生長土壤結合的產物。“兩個結合”是黨在偉大實踐推進和理論創新中的科學判斷,它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鞏固了領導主體和文化主體,“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新境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引,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精神。

第二,“兩個結合”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寬廣的歷史視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新的歷史坐標,在“兩個結合”中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華,不斷培育和創造契合新時代的新文化,實現了現代轉型,顯示出恒久魅力,突出體現著中華文明連續性與創新性的辯證統一。

“兩個結合”實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內蘊的優秀因子,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激蕩中華文明在新的歷史語境中煥發蓬勃生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在“結合”中汲取中華文明“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的人文思想、“獨陰不成,獨陽不生”的辯證思維、“萬物并育”“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等,弘揚和光大中華民族歷經艱苦卓絕的生存斗爭而積淀形成的天下觀、哲學觀,實現了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賡續。

“兩個結合”實現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發展。一切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性崛起,都是以文化創新和文明進步為先導的。創新性是中華文明的內在基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從歷史沉淀和現實觀照轉向未來發展,創新是必然選擇、必由之路。“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就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發展的創新之路。正所謂“‘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間向度蘊含著繼承與發展的統一,繼承是為了賡續歷史文脈、發展是為了譜寫時代華章,都是為了賦予文明演進以不竭動力。

第三,“兩個結合”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闊的世界意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廣納世界文明精華,重塑了21世紀人類社會文明的新格局、新走向和新關系,代表著中華文明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正走向并引領世界新文明類型的創生。以“兩個結合”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突出體現著中華文明開闊的世界意識。

“兩個結合”正確處理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的辯證關系。當今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伴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衍生出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同時世界一切先進文明的優秀成果也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賡續發展提供了借鑒參考。這就決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空間向度的二重性,既要立足中華文明,又要著眼世界文明。因此,正確理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空間向度,就必須堅持“兩個結合”,既要充分認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馬克思主義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又要充分認識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追求文明平等交流的和平性,從而正確處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

“兩個結合”主動實現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扎根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容多元文明,突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全球其他文明包容借鑒,必將極大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同時,帶著歷史主動和國際視野開展文明和平交流對話,突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追求和平、和合、和睦、和諧,必將為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提供強大的文明力量和文化支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空間向度內嵌著中國與世界的統一,立足中國是為了實現中華文化繁榮發展,放眼世界是為了促進外來文化融合轉化,都是為了實現人類文明在新時代中國的融合發展。

“兩個結合”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意蘊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種嶄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在實踐路向上既要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時代價值,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共同行動,還要在此基礎上建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方案,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世界意義。

第一,“兩個結合”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時代價值。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兩個結合”打開了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文明的創新空間,賦予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時代價值。

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具有一致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為甄別傳統文化的方法,為批判繼承中華文化提供了人民群眾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標準。同時,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需要繼續堅持唯物辯證法思想的指導,對中國的具體實際做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的理性判斷。堅持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指導,用好“兩個結合”,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做好自己的事情。

貫通馬克思主義精髓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馬克思主義精髓本質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內在契合。馬克思主義精髓在中國的運用、完善以及被中國人民所認同,既要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更要激活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同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革命思想、共產主義理想凝聚中國力量,投入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綻放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光芒。

突出馬克思主義在文明轉化方面的實踐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需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運用和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實踐,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教訓在新的歷史語境下,成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性發展的素材、契機和養分。進入新時代,“兩個結合”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推動中華文明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現代文明轉化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第二,“兩個結合”匯聚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共同力量。共同行動和廣泛參與是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不斷推進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加強和深化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日新月異。

中國共產黨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領導力量。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中國共產黨肩負著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使命,在實踐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兩個結合”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源性作用。在具體實踐中,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同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相互促進,加大對教育、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投入,推進文化事業與科技企業的合作與融合,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

人民群眾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歷史和現實已經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既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劇中人”,也是“劇作者”,只有全體人民自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文化興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明素養,才能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營造文明和諧的內部環境,才能匯聚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磅礴偉力。

第三,“兩個結合”敘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中國篇章。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領導人民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兼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文明特色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建構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

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于偉大的中國實踐,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把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有機融合起來,體現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明底色,建構了中國式現代化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新型文明觀,統籌協調了中華文明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之間的互動互惠關系。

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文明特質有機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中華文明特質使中國共產黨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能夠站穩腳跟,二者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的偉大實踐中,實現了有機統一。一方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同時,也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真理力量、時代精神激活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實現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統一,筑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文化根基。

第四,“兩個結合”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世界意義。在漫長的世界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取得了領先世界的文明成就。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秉持“休戚與共、命運與共”的文明理念,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展現了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彰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世界意義。

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提供中國智慧。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以資本為中心”“以自利排他性為基礎”的現代化道路,蘊含著人類現代化進程的普遍經驗和智慧價值,向世人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和“社會主義失敗論”的失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借鑒、范例參考和中國智慧,彰顯出科學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

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中國理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中華文明的精華,為世界和平的建設、全球性生態危機的緩解和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提供思想文化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兼愛非攻”“親仁善鄰”“以和為貴”的和平思想為世界和平事業提供借鑒;“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等生態智慧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協和萬邦”“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等開放包容理念為人類文明的多元共生奠定文脈基因。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別榮海,鄭州大學黨委書記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