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推動構筑中華文化新氣象,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秉持開放包容,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從而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一是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華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為植根于中華文明發展5000多年的偉大實踐。偉大的中華文化,又推動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繼續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一以貫之走好自己的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明進步。
二是要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積累了寶貴的中國經驗。對于這些經驗,要用中國道理加以總結。中國道理既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成果之中,也體現在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之治之中。這既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接續奮斗的力量源泉。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總結好中國經驗,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三是要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是對經驗的概括總結。沒有理論上的清醒,就沒有政治上的堅定,就沒有行動上的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善于將豐富鮮活的實踐經驗提升為科學化、體系化的理論,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并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秉持開放包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歷史潮流勢不可當。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秉持開放包容,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一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以及新時代事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偉力和實踐偉力,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二是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三是要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中華文明之所以薪火相傳、一脈相承,離不開對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學習借鑒,所以要始終注重吸收人類文明創造的有益成果。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方針是,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合理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才能推動中華文明更好發展,使之煥發新的生命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做到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堅持守正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不斷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從而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一是要不斷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不斷彰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從中汲取智慧,使之融入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促進人民更好地認同中華文明,不斷鑄就新的輝煌。
二是要不斷深化拓展“第二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第二個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不斷創新。
三是要不斷創造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結合”的結果是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一文化形態,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了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用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用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要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不斷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互信互敬,從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燕連福,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