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基于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德行優先原則的德育思想,影響了中國漫長的德育歷史。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孔子的德育思想針對個人的稟賦習性、生活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形成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為主要表征的內容與形式、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的三個統一的辯證邏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應以此為啟示,通過樹立因材施教的思政思維、拉緊社會結構與思政關系紐帶、抓住因時而新的思政脈搏,朝著精準化、科學化、時代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孔子;德育;辯證邏輯;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就要求我們汲取先賢智慧,結合新時代特征,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鬃拥掠枷虢⒃谝匀藶楸净A之上,圍繞民眾生活,依附于社會結構進行德行教育,其促使社會各階層形成穩固的階級秩序,實現民眾教化的目的,并展現出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和因勢利導的邏輯特征??鬃拥掠枷氲木枰x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耗散殆盡,而是追隨時代腳步,歷久彌新,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因材施教: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哲學上認為,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中國古代德育以四書五經、各類律法、祖宗家訓等為主要內容,以學堂教授、法律約束、家風建設等為主要形式,對民眾進行思想統治與行為修正,以維護政治秩序和社會穩定。古代經典著作、嚴刑酷法、宗祠文化雖然對人的教化作出了詳盡規定與要求,但在具體實踐中,又會因人而異,顯示出細微差別,展現出精細化特征。因材施教便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德育最顯著特征,是育人思想內核的外在表現,是育人思想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實現有效德育的重要路徑。因材施教將德育內容通過具體形式表現,又以一定形式將德育內容完整呈現,最終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統一。
孔子云,“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即人在天生的素質條件上差異微小,但后天的主動學習和環境塑造,造就了人的多樣性。材質不一,必然要求教育形式呈現多樣化特征。北宋教育家胡瑗將“因材施教”進一步發展,首創分齋教學制度。“故好尚經術者,好談兵戰者,好文藝者,好尚節義者,使之以類群居講習”。他將受教育者以興趣志向精準分類,實施分齋教學,實現教育效果最大化??鬃釉?,“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將學生劃分不同資質等級,進一步明確和厘清針對情況不一的受教育者的教育內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回答了現代教育語義中“教什么”“為何教”“怎么教”的三個教育元問題,抓住了教育的本質及其源動力。
圍繞以上三個問題,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德育內涵展現出了具體規定和特性:一是關注受教育者的內在需要,即回答“教什么”的問題??鬃訌氖芙逃纳硇某霭l,“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以考察受教育者的具體表現,引導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達成教育目標。如孔子晚年高足子夏所言,“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對待父母、君王和朋友等不同相處對象,受教育所要遵從或者學習的內容也不同。這體現出因材施教絕非一種簡單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而是始終貫穿教育過程中的指南,是教育目的、內容、方法和結果的必然統一。二是尊重受教育者的興趣,“通過啟發誘導,調動德育對象的學習興趣,引導德育對象主動思考,使德育對象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回答了“怎么教”的問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告訴學生,志向在道上,據守在德上,依靠在仁上,游憩在日常所用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上。興趣是天性稟賦和后天經歷的結果,是個體思想的具像化投射。因此,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興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良好的教育理當順應受教育者的天性、對受教育者材質進行準確研判、與受教育者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以此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并為其提供一個溝通與對話的平臺,促使他們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自覺躬行。三是教育者須保持寬容、耐心和謙虛。“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教書育人,孜孜不倦,引以為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伴同行的人身上必定有可學和可改之處,在保持謙遜的同時,尊重個體的差異性,這是對“為什么教”的側面回答。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相對狀態。二者知識存量、道德品質存在勢能差異,需要通過教育活動填充、彌補。因此,要求教育者對于受教育者的知識短板和行為偏差保有一定容納度,保持對受教育者的寬容和耐心,才能走進受教育者的心扉,達到默契狀態,形成“教育者的糾偏—受教育者的自我修正”的良性循環狀態。
二、因地制宜:現象與本質的統一
因地制宜原意是指,根據各個地方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適宜的辦法。“因”是根據的意思,“地”可以理解成地方、地勢,即具體的地理條件,環境情況。在德育語境下,因地制宜是據環境制定教育內容與方法。“地”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受教育者生活生產的長期環境,它強調空間概念,是對個體產生塑造效果的長期環境。二是指受教育者身處的瞬時環境,是個體所處的具體情景,對受教育者的心情、心理狀態具有瞬時影響的短期環境。二者必須兼顧才能實現對受教育者的精準把握。如果過分強調長期環境的塑造,即受教育者的資質、性格、能力等因生長環境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品質表現,而忽視教育活動時的具體情形即瞬時環境的營造,教育者就會對受教育者的心態、心理等微觀方面產生錯誤研判,進而導致定位模糊的問題,降低德育的針對性。但如果僅關注到受教育者身處的瞬時環境而不去考察其長期生活生產環境就會失去對受教育者的本質掌握,容易形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局面,進而造成認識片面的問題,降低德育的有效性。馬克思曾指出:“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這表明,教育者也會是受教育者,且環境和人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概言之,我們只有對受教育者的長期環境和瞬時環境進行綜合考察,對個體的行為表現、言行舉止等進行現象探究,同時對人的性格品質、道德素養等進行內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單純的本質探究,才能客觀揭示事物內部聯系和外在表現之間的相互關系,施以最佳德育手段,達到實在效果。
孔子根據受教育者的現象與本質,形成了以下幾種德行教育方式。一是察言觀色。它是針對受教者的具體表現(即現象)和性情品質(即本質)而形成的綜合評判和教育方法??鬃訉Φ茏宇伝氐脑u判就是,“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品德高尚,能時時刻刻保持內心之仁??鬃悠綍r對其講學時,沒有絲毫違背,沒有提出任何不同看法。但孔子留意他私下與別人談話時卻發現,他對自己的講解頗有發揮,并不是像在孔子講學中表現得那么愚笨??鬃油ㄟ^察言觀色留意受教育者長短期、課內外具體情況,全面了解顏回的品行才能,做到了對一個受教育者的多角度評判,從歷史觀察和現實表現作出精準判斷,綜合評價和教育學生。二是以德配位??鬃幼⒅貙Σ煌芙逃叩滦衅焚|的長期考察,然后作出職業建議,將人的品德差異外化為職業差異。即知人善任,實現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以價值導向實現分流教育。季康子分別問孔子,可以派仲由、子貢、子有去處理政事嗎?孔子道:“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孔子認為仲由辦事果斷、子貢通達事理人情、子有多才多藝,處理政事都是沒有什么困難的。“《論語》問同而答異者至多,或因人才性,或觀人之所問意思言語及所居之位。”孔子以德行品質作為對學生長期考察的主要方面,以同一問題的不同解答來闡釋對學生的不同認識,并通過職位建議來指明學生個人的價值導向,這是瞬時建議和長期考察的統一,是教育結果和方式的統一。三是人以群分??鬃雨P切受教育者的長期環境形成的性格特征、天性稟賦、興趣愛好、能力品行,以此分類受教育者。“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以及“達者”皆是孔子根據品德高下來進行的人群區分,并據以進行不同的教育。盡管如今的教育理念已經不再提倡將受教育者進行優劣之分,但是根據受教育者的個性天賦、家庭結構、生活環境等因素,將受教育者進行分類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快速、精確認知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實現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根本依據。四是自我認知。要實現自我精確認知,需要向內實現自我剖析,向外進行環境認知,以達到內外統一,消弭認知偏差。這是精準教育的重要一環,是教育過程的前置步驟。“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鹱诱f。”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對自己有清晰認知,并自謙認為自己信心不夠,不足以為官??鬃勇犃藚s很高興。一方面,孔子的很多弟子均想為官,略顯浮躁,而漆雕開博覽群書,學問淵博卻說自己信心不足,體現其為人謙虛謹慎,令孔子悅;另一方面,漆雕開不想為官的意志證明他仍專注學問,而孔子認為其對自己認知明確,達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之下,德育理應關注受教育者身處的長期環境和瞬時環境。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告訴我們,關注個體應該從其社會生產關系去考察。古代德育精準化的模式和邏輯就展示出這一特點:在關注個體內在因素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對于其生活生產環境的關切,并以此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德育活動??鬃痈鶕茏拥难孕信e止、德行地位、特征特質、自我認知幾方面的差異來進行針對性的規訓和教化,是孔子德育思想的另一表征。
三、因勢利導:原因與結果的統一
因勢利導,出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意為順著事情發展的趨勢,向有利于實現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導。這一深刻思想和實踐指導是中國古人關于“順勢”狀態的智慧。在古代德育語境中表現為順著社會的階級梯度,開展德育活動,致使德育既是原因又是結果。自夏朝始,至清朝終,古代中國建立起以階級為主要結構的社會形態。統治者往往借助階級梯度順勢宣導思想意識,在每個階梯層級上施行不同的德育方式和內容,達到精準有效的德育目的。在以血親宗族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孔子把德育、教育與政治合一”。一方面,孔子以“仁”作為德育的內容與結果,又以“禮”作為形式與原因。將樹“仁”和守“禮”統一在德育的原因和結果之中。“禮”強調的是整體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的意義,故而“禮”的基本精神首先應當是秩序精神,其中包含了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等內容。作為規定和約束各種行為規范的普遍準則,其目的是幫助統治者鞏固其統治,維護尊卑有序的等級秩序和社會政治的穩定,體現的是秩序的精神。另一方面,完整的等級制度和體系營造的階級梯度又為德育供應了“勢能”,形成了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的規定性德育樣態。在統治民眾思想和行為的同時,又提倡關注民生,從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汲取執政智慧,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反饋機制,營造了德育和社會結構和諧共生,相輔相成的局面。社會結構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結構依附,最大限度發揮了德育價值,而德育在價值發揮的過程中又更加穩固了社會結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故而因“勢”利導的德育思想既是穩定社會結構的原因,也是穩定社會結構的結果。
中國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無論是奴隸制時代還是封建制時代,都屬于階級統治的時代,因而當時的思想道德教育無不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幾乎每個個體都有著準確的身份歸屬和社會任務的規定:皇帝、三公、九卿、士大夫、農、工、賈,即所謂的“人以群分”。此時德育也跟隨社會身份劃分,精準到不同人群,形成了從統治者到民眾自上而下的思想規訓體系。為了維持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和穩固性,統治者利用“家國天下”的概念演繹思想道德規范,在以家庭為基本單元的穩定關系中,提倡“禮”“孝”“義”消弭思想分歧,達到思想統一和規訓作用。“天下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的號召縮近君主與臣民的間隙,形成以利益、榮辱、價值為基礎的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思想在民眾腦海中根植,致其在言行舉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養成穩固模態,從一定程度上維系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形成穩定的價值序列和社會結構。
“政治上推崇并實行‘仁政’與官府大力提倡宣傳道德的生活相輔相成。前者接近于制度上的保障,后者則是意識形態的教育。”和以“孝悌”為思想規范的教化內容??鬃右?ldquo;無違”、“能養”且“敬”、以好臉色勞其事,饌酒食,回答了孟懿子、子游、子夏三人的問孝??梢娍鬃訉?ldquo;孝”的解釋是根據學生的性格特質、家庭背景及生活環境的具體考察形成,是對于社會結構和個體階級的準確把握。另一方面,德育促進了社會治理與基本的人倫關系的結合。在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中形成微小層級系統,從父子、兄弟、長幼等親近關系中構建等級秩序,在等級秩序中塑造的等級秩序差,形成了差級“勢能”,順勢推進了價值的傳輸與引導。從強制規定性中,形成了權威、榜樣和模范,將德行、品質、知識、技能順“勢”傳遞。
分析中國古代的社會層級結構與孔子德育思想之間的關系發現,孔子的德育思想強調的是依附于社會層級結構、功能和模式,在價值的引領、傳導、發散上具備天然的結構優勢,是“上行下效”的強制灌輸模式和“自下而上”自然回溯方式的有機統一。君臣、父子、師生等關系范疇存在政治身份壓制、經濟實力落差、知識話語霸權的特質,為思想灌輸和價值引導規劃了清晰的教化和規訓圖景。基于社會結構等級差的價值傳遞模式,政治制度將權威者、示范者固定在一定的倫理道德框架之內。儒家思想將其德行以“君子”的標準去修正,“修己”“篤恭”“取義”“周而不比”成為身教示范乃至“平天下”的先導,在激勵和范導民眾之前達到對自己的價值規范即“自我教化”。
然而,中國古代德育在注重典范效應、率身垂范之外,將民意、民欲、民力亦視為治理的重要參照。“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將民意上升為天意,從邏輯上將人民的價值觀念附加在統治者的治理理念之上,逆勢形成思想價值交流渠道。此外,“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為邦本”、“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概莫能外,皆是中國古代德育中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良好互動。與此對應的道家主張統治階級在德育中要尊重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不能過多強調灌輸和訓導,墨家以“兼愛”思想為文化形態,倡導統治階級與民眾相互關愛與尊重,從另一個維度闡發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理想狀態,從整體上關照民眾的精神需要,以求實現愛與和平的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教育根本問題作出系統性闡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方式和原則,是中國古代德育和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隔空呼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汲取孔子德育思想的豐富資源,從中獲取啟發,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朝著精準化、科學化、時代化方向發展。
第一,樹立因材施教的思政思維。教育總是緊隨時代腳步,教育技術也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向前推進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教育從內部結構需要和外部力量兩方面都催生了變革的動力。現代教育的內生動力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智能科技的力量,推進標準化、規?;墓I化教育向個性化、多樣化的智能化教育全面轉型。”個性化、多樣化的教育是未來教育的趨勢,教育中心會愈來愈向個體傾斜,更加關注個體的情緒、思想、背景和動態,在關切生活成長背景的同時,更加聚焦于微觀狀態。樹立精準教育理念與教育目標,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是當代提高思想政治精準性的重要遵循。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為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術性保障,使得精準思政、大數據思政、人工智能思政等具有了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在此之前,難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全面達到因材施教,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育資源有限,特別是教師資源和數字資源有限,它們平分至個體的體量較少,通常是對比較有突出問題的受教育者分配較多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無法對于每一個體都提供較為充足的資源,建立起對每一個體的精準把握體系。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個體的行為舉止和思想動態得以記錄、分析、反饋,形成了精準學生畫像,為創設新型智能化的精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撐。它通過關注個體差異和細節特征,通過細節數據波動精確把握思想變化,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難以測量的難題。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在孔子的因材施教基礎上加強過程觀、主體觀、目的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免陷入虛無主義、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
第二,拉緊社會結構與思政紐帶。中國古代德育根據社會結構、歷史背景、社會環境的不同提出了“統治者—民眾”之間的映射關系,試圖解決在兩者之間由于統治與被統治關系而形成的矛盾,打造以“和”為主要立場的文化和精神環境。無論是儒家通過等級森嚴的階級制度形成價值共同體,還是道家的“無為”思想消弭萬物邊界,構建虛幻之境,亦或是墨家提倡相互關愛,拒絕戰爭討伐,營造和平環境,甚至是法家通過以法治天下,打造嚴格的治理體系,皆是中國古代德育的不同樣態,為具體的目的宣介學派思想,影響民眾,形成思想合力,以期實現建立學派的理想社會,并“在社會整合、成員規范等社會價值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鑒于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應與社會結構緊密結合。一方面,我們應厘清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結構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深嵌’于一定的社會結構中,它所具有的特征和屬性依賴于它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和發揮的功能”。在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和形式也應當緊扣社會結構和社會階級,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與社會結構相融合,形成共生關系,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進一步發展,使其系統根據社會矛盾的變化和時代特色不斷調整和優化,其方法也隨著教育方式的變革和科技的進步而不斷創新。同時,我們還應將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借助社會結構的梯度優勢,傳播和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和精準性。另一方面,我們應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結構的發展和穩固作用。“社會結構是由人的各種社會關系構成的,對社會關系的調節是為了保障和推動社會結構的發展。”維護和鞏固社會結構是不同時代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任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體現。
第三,抓住因時而新的思政脈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現代德育工作中的具體表現就是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現代語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注重個體差異、價值曲線、時空流轉等,呼吁將“因材施教”進行現代性構建,途徑就是著重“材”的具體化,并與“教”精準配合。具體而言,就是要借鑒孔子教育思想中關于天賦、情景、價值取向的理解,配以科學的教育方法,從現代語義學上分析“因材施教”的具體含義。“因材施教”中,應該將重點放在“材”和“教”上,兩者之間應屬于因果關系,由“材”決定“教”。此外“因材施教”還存在一個隱藏主語,需要進一步分析和澄清。施教者應根據受教育者的資質或材質(包括年齡、性別、性格、能力和興趣等)施行教育行為;在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的同時,應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增加教學的親和力。一方面要不斷深挖因材施教在教育領域的時代內涵,把因材施教理解為一個生成性和發展性的概念,做到因時而進;另一方面要在與世界文化交流與碰撞中,在具體實踐中合理融入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當然,因時而新不是對過去的全部舍棄和割裂,而是建立在經典理論之上的進一步發展,即在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將馬克思主義的要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進去,“通過對文化傳統的提煉和運用來獲得‘結合’的維度、方式、途徑和效果,使馬克思主義獲得新的生長土壤和根基,綻放新的生命活力,從而昭示未來”。因材施教理念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應有屬于那個時代的特征,只有堅守“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目標,在教育過程增添時代特色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才能引導受教者不斷修正非主流、非核心的價值觀念,建立符合時代意義的價值觀,最終形成牢靠堅固的價值體系。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生成邏輯及提升路徑研究》(編號:19BKS141)。
原載:嶺南學刊
作者簡介:鄭田宏,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王濱,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