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強大思想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就文化建設的諸多根本性問題闡明原則立場、廓清思想認識、明確前進方向,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豐富系統、論述深刻厚重,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切實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的思想遵循和科學的方法指引。
01 堅持正確指導思想與首要政治任務的緊密結合會
按照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不論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還是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都離不開正確思想的指導。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歷史和實踐向世人充分昭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是我們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新的實際出發,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作出了深刻而正確的解答,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對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包括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等在內,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和思想指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網絡生態持續向好,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提供了強大正能量。新時代新征程,百年變局的加速演進與民族復興的不可逆轉相互交織,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新形勢下展現新氣象、在新任務中實現新作為,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遵循。
文化作為人類的精神生產活動及其產物,是與人們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同時又影響、反作用于經濟和政治。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推動我國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要同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這個首要政治任務緊密結合起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來源,實踐發展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作為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一個不斷展開的、開放式的思想體系,必將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豐富發展。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持續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并自覺貫徹落實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不斷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偉大進程。
02 明確切實肩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原則
強烈的歷史感、時代感和使命擔當,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品質。新時代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和關鍵的歷史節點。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不斷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從而更好地掌握歷史主動。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而且從理論與實踐、歷史同現實、國際和國內的結合上,著重強調了建設文化強國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當遵循的方法論原則,即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文化自信自強,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實現文化自強。所謂堅定文化自信,簡言之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由此,立足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并使之提升為中國理論,絕不一味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照抄外國理論,從而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構成了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也要把文化自信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全面養成昂揚向上的民族風貌和理性平和的民族心態。
開放包容既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只有以開放的姿態和包容的胸懷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才能保持文明的旺盛活力。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文化強國建設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雙重要求,即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決定著要破解長期困擾我們的“古今中西之爭”,形成一批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文明成果。對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對于文化建設而言,守正是確保不迷失自我和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則是為了把握及引領時代。“守正”中的“正”,意指事物的內在規定與本質要求;“創新”中的“新”,意味著事物發展的新的內容及形式。守正與創新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在于守正,守正的目的與路徑在于創新。在文化傳承發展中堅持守正創新,就是要守好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守住“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牢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在此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這要求新時代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03實現文化理論創新和文化工作布局的有機統一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在于明體達用、體用貫通。這里的“體”指代本體或思想理論,“用”則意為實踐、方法;由此闡明的“體”和“用”關系,就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并且用理論指導實踐。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秉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悠久歷史和深遠影響的體用論,習近平文化思想既包括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突破,又涵蓋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主題鮮明、體系完備、邏輯嚴密、內容豐富,實現了文化理論創新和文化工作布局的有機統一。
綜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的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無論是將文化自信納入“四個自信”的創造性做法、“九個堅持”對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內在規律的概括、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提出、文化建設方面“十四個強調”的闡述、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總結、“兩個結合”重大意義的揭示、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及其遵循原則的闡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七個著力”目標要求的明確,還是在主持召開文化建設各主要領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一系列目標任務、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會議審議通過一系列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改革發展方面的規劃和方案、在全國各地考察各類文化傳承發展項目并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闡明對全球文化發展和文明交流互鑒的一系列中國立場與中國方案,都充分彰顯著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特點。
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重大課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v覽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百年發展中的重要思想、重要方針、重要事件、重要活動,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和系統闡述,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了強大偉力,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學的行動指南。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目標任務,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了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戰略部署。要緊緊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推動各項工作落地見效,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楊洪源,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新時代黨建研究中心理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