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潛入悄無聲,未品濃秋已立冬。”不知不覺,立冬已悄然來臨?!对铝钇呤蚣狻氛f:“立,建始也。”表示冬季來臨。“冬,終也,萬物收藏也。”農作物收割后要貯藏起來,動物也開始進入冬眠期。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目之所及,依然是深秋的景致。“旱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h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 元代詩人陸文圭《立冬》描繪了立冬見到的景象:黃菊沾露,紅葉飄零,號角聲起,農人以歌互答。
明代王稚登的《立冬》,就顯得較為凄冷。“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秋風吹盡,葉黃楓丹,守著孤燈殘月,陣陣寒意襲來。
時至立冬,氣溫趨低,仍有菊花傲然綻放。古代詩人多喜賞花吟詩,立冬也不例外。“閑繞籬頭看菊花,深黃淺紫自窠窠。清于檐卜香尤耐,韻比猗蘭色更多。”這是南宋沈說的《次韻古愚立冬日觀菊》。在籬笆旁邊賞菊,看菊花簇擁,其芬芳意蘊與蘭花一樣,而顏色更為豐富。
冬日萬物寂靜,百蟲蟄伏,農事漸閑,人也變得慵懶。李白在《立冬》中寫道:“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立冬,天氣微凍,筆墨冰涼,正好偷懶,依偎著火爐飲酒以驅寒。他看到硯臺上的墨漬花紋和皎潔的月光,依稀如雪花,恍惚中,竟以為村子已被茫茫大雪所籠罩。詩人的閑情逸致,躍然紙上,別有意趣。
文人多惜時,豈能任由時光虛度。天寒之日,筆墨雖不可用,人卻不能閑著。宋代紫金霜的《立冬》:“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白霜寒氣逼人,讓人清醒,借著窗戶透進來的殘照余光,正好讀書。風寒之日,還能臨窗讀書,足顯閑情雅致。
古人講究冬季食補,在一些“立冬”詩中得以體現。元代張翥的《立冬前二日》:“高秋日凄冷,且復閉門居。蟹壯輸芒后,醅香出榨初。霜籬存晚菊,臘甕作寒菹。更好山翁唱,陽春恐不如。”詩中就提到了冬季食補的習俗,比如吃螃蟹、釀酒、腌制酸菜。
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蟹,八月腹內有芒,芒真稻芒也,長寸許,向東輸與海神,未輸芒,不可食。”立冬,蟹芒已脫落,終于可以吃到肥美的螃蟹了。人們紛紛準備甕罐,腌制酸菜,貯藏以備越冬食用。
立冬時節,品讀經典詩詞,不僅能夠欣賞到古人筆下立冬的美麗景致,還可以感受古代風俗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