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山東老年大學主辦,孟子研究院、中共濟寧市委老干部局、濟寧市文化傳承發展中心、濟寧老年大學承辦的“居仁與隆禮——孟荀思想解讀”第六講在山東老年大學進行錄制,特邀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丁四新作了《良善之端與大清明——孟荀的心論》主題講座。
“心”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極其重要的哲學概念。“心”是身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古文字中即像心臟之形。古人以為是思維、情感、道德活動等的生發地和中樞。心居于一身之中和一身之里,故又常以此種方位名詞指稱心,如清華簡有《心是謂中》篇。古人尚中,心是諸體之主宰,常用的比喻是心君體臣,以君臣關系來比喻心體關系。關于孟荀的心論,目前一般看法是認為,孟子的心是道德心,而荀子的心是認識心。但缺乏分梳,有些理解和觀點是不對的,缺乏更具體的比較。
一、論述孟子的心論
孟子的心是道德心,是從善性而來的道德心,而道德心又是通過道德情感等體現出來的。從善性到四端的善心,是貫通一體的,是一實。反之,從四端的善心可以上達天命之善性。正因為如此,天生烝民故有物有則,民之秉彝故好事懿德;故在工夫論上可以盡心知性知天。概括而言,孟子的心體即是性體,善心即是善性,或者說良善之端既是對于善性的證明,又是上通于善性的。具體來看:
在善性與善心方面,孟子論證人性善約有四重:其一,引《詩》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告子上》),從天賦于人的道德性類本質來論證所謂人性善;其二,“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若夫為不善者,非才之罪也”(《告子上》),從初生之“才”具現的人的道德性類本質來論證所謂人性善;其三,“惻隱之心”(《公孫丑上》《告子上》)云云、“孺子將入于井”(《公孫丑上》)云云,俱以四端之心(善心)的呈現或乍現來論證所謂人性善。其四,從人禽之辨的角度論證人性所含的道德性類本質不同于禽性獸性所含的非道德性類本質,由此斷言人性善。
此外,孟子認為,善性即是善心,善心(四端之心)即是善性的表現,它同時可以通達善性。純善之性是人之性體,純善無惡之心是人之心體。心體與性體、善心與善性在孟子那里是完全貫通的,它們雖然有位格、生成的不同,但其實體無二。在孟子思想中心性不是二分的、斷裂的。若本心不是善的,則本性之善無以表現;或者,若心之活動是善的,但此善不是善性之開顯,則此心善是后天人為努力的結果。故孟子所謂仁義皆內,必是此本心之善的開顯,同時是此本性之善的生發:本性之善通過本心之善的活動、開顯而生發出來。
在四心四端四行與良心良知良能方面,孟子也進行了許多論述。如關于四心四端四行,孟子在《公孫丑上》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關于良心良知良能,首先,孟子認為,良心即仁義之心,即四行之心;良心本有。其次,孟子指出,良能良知,良知本有。如《盡心上》中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關于體有貴賤大小,孟子在《告子上》中說:“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又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在盡心知性與存心養性方面,孟子也進行了許多論述。關于反求諸己,孟子在《公孫丑上》中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又《離婁上》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關于反身而誠,孟子在《盡心上》中說:“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關于盡心知性知天,《盡心上》中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即盡四端之心、存養、操存、擴充;知性,即通過盡心以知性,知“惻隱之心,仁也”。
關于存心(操存舍亡)與求放心,孟子進行了許多論述,如《離婁下》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又《告子上》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放失的本心、良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關于擴充,孟子在《公孫丑上》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關于大小體之養、心之官則思與養心莫善于寡欲等問題,孟子在《告子上》中說:“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盡心下》曰:“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二、論述荀子的心論
在根本上,荀子的心是認識心。心的認識功能是反映道,道即禮義之道。認識和反映道的目的是政治和社會治理。心如何可能認識和反映道?虛壹而靜,進而達到大清明的狀態。在大清明狀態中,心即可以徹底認識、反映和把握道。荀子的修身思想包括虛壹而靜、擇道而壹及以禮治氣養心。荀子的心還有從惡性而來的利欲一面,利欲之心也是通過虛壹而靜、擇道而壹及治氣養心之術來對治的。具體來說:
在認識心及其主宰性方面,關于心性二分與心辯知的問題,荀子在《荀子·性惡》篇中說道:“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就來源看,心來源于性,故謂之天君;但就功能看,性心是二分的,本質不同的。心的根本內涵是“辯智”。
關于認識心的主宰性,荀子的心是認識心,且對體具有主宰性,但不是道德心?!短煺摗分姓f:“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藏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鼻口形能態,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解蔽》中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
關于解蔽,荀子認為,“心知道,然后可道。”那么心何以知道?就是通過虛壹而靜而到達大清明的狀態。
在治氣養心方面,荀子還談到了“莫徑由禮”的治氣養心之術,以及“養心莫善于誠”等問題。
三、辨析孟荀心論的區別
概括起來說,孟子的心是良善之端,心體即是性體,二者內通,均是善的。荀子的心則是認識心,認識心在大清明的狀態中即可以全然反映道和把握道。并且,在荀子那里心性是二分的,荀子主張性惡偽善,心是人為之善的本原。具體來說:
(一)心的天道本原性質不同
孟子心性論的本原——天,是天命,是超越的終極根據和價值之源,帶有極強的宗教性。荀子心性論的本原——天,是陰陽大化流行的天,是質料性的天,性和心雖然來源于天的陰陽大化流行,但是它不具有宗教性,不是超越的終極根據和價值之源。
(二)心、性兩者的關系不同
在孟子那里,心性是貫通一體的,心體即是性體,性體即是心體,在心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在性為仁、義、禮、智四德。四端之心是通過心的端緒活動而開顯或呈現其在性之四德。四端,指在心本具而呈現之仁、義、禮、智四種德行之端緒。在荀子那里,從生化流行來看,性先于心,心后于性,心是性的生化流行,但就其本體來看,心、性的本質不同,心大別于性。荀子說,性中包含好惡喜怒哀樂之情,而心則以思慮、認知為其特質,這是知識理性和功利理性。后天之心或經驗中之心是可以變動的,可善可惡、可好可惡。但智慮、認知(辯智),是心所獨有的,性則不具有此一特征。在荀子思想中,“性”是消極的、被動的本、始、材、樸,是自然流行而在人物中的氣化凝結處。
(三)心的功能及其作用的對象不同
孟子的心是道德活動的本體,是四端之心;同時是道德操存、擴充、思求的主體。本心活動的目的是成德,進一步是成就君子和圣人人格。荀子的心是認知心、思慮心,其首先功能是認識道和進行功利算計,當然無可否認在認識道的基礎上荀子的心論也有成德之義。成德是通過對于禮義之統的認識、把握,進而作修身和外王的活動的來實現的。
(四)心的修養觀念和方法不同
孟子修養論的根本原則是: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性事天。荀子心靈修養的根本原則是:擇一而壹之,擇道而壹之;處一之危,養一之微。當然,荀子的心靈修養也包含道德性內容。
(五)目的不同
孟子盡心修養的目的是道德人格的成就,并將道德人格的成就看得遠高于功名利祿的成就,君子、圣人的地位遠高于把握世俗權力的侯王;外王在其思想中居于其次位置。荀子在突出禮義之統的政治功能基礎上強調了法先王和法侯王,非常重視功業的成就,重視儒家的外王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