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推進文化‘兩創’座談會”在曲阜召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黨委書記、副主任國承彥參加會議并作交流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在孔子研究院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要求發揮孔子家鄉優勢,潛心鉆研,在儒學研究、國際交流等工作中發揮作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牢記總書記囑托,實體化運行三年來,在省委堅強領導下,創品牌、建陣地、拓載體、強隊伍,創新多種“打開方式”講好“尼山故事”,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交流。
一、抓創新、出爆款,打造“大流量”品牌矩陣。在打造精品上下功夫,形成多維度、高密度的傳播品牌矩陣。一是全力辦好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高標準承辦第七、第八、第九屆論壇,舉辦儒商文化論壇等分論壇,在維也納聯合國總部、意大利、泰國、印尼等國家舉辦5場海外分論壇,在希臘舉辦孔子—亞里士多德21世紀倫理學術論壇。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一帶一路”國家<論語>譯介叢書》獲評中宣部“優秀地方文化外宣品”。二是做大做強中國孔子網融媒體。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第一網”優勢,打造 “爆款”網絡產品,今年全網訪問量首次突破4億次。舉辦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觀看量達3300萬。推出全球“云祭孔”大型直播活動,觀看量突破2100萬,入選中央網信辦“中國正能量網絡精品主題活動”。三是創新打造“尼山”系列品牌。加強與新華網、央視頻、山東廣播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合作,推出公益公開課“尼山講堂”88期、對話節目“尼山杏壇”17期,觀看量突破1.3億次。
二、創特色、優布局,搭建“高能級”傳播陣地。以“兩院一館”為重點,打造既統籌發展又各具特色的傳播陣地??鬃友芯吭簞撔?ldquo;春秋講壇”學術交流品牌,設立國際儒聯曲阜研修基地,打造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累計接待來自130多個國家的師生。“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研究基地”獲批山東省社科理論重點研究基地??鬃硬┪镳^發揮“國家一級博物館”作用,立足近70萬件館藏文物資源,創新展陳語言表達,“孔子文化”創意設計大賽收到全球作品11851件,館藏明代服裝保護修復項目獲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論語》主題展入選國家文物局重點推介展覽。孟子研究院打造“孟子學堂”“孟母學堂”傳播品牌,出版大型古籍整理類圖書《孟子文獻集成》240卷,“新編孟子正義”課題項目榮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同時,儒學中心集聚優勢資源,在國內設立14家分中心、4家研究基地,在海外設立4家分中心,在海內外設立 3227家孔子學堂,有關經驗被中央政研室《學習與研究》(2023年第4期)刊發。
三、高定位、廣覆蓋,拓展“全方位”交流載體。創新多種載體形式,“浸潤式”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一是打造文獻載體。提升核心期刊《孔子研究》辦刊質量,持續辦好《中國儒學年鑒》,啟動《口述儒學史》編纂工作,普及刊物《走進孔子》入選《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赌嵘轿膸臁肥着瞥鲫悂?、王志民、舒大剛、楊朝明、朱漢民等五位學術委員專著,榮獲“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尼山叢書”出版《孔子文化獎學術精粹叢書》《國學經典音注》等普及推廣類圖書33本。二是豐富研學載體。在孔子研究院打造干部政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基地,培訓黨員干部群眾5.1萬人次。開發“孔子密碼”主題研學,獲評“全國博物館十佳社教案例”優秀獎、“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三是創新活動載體。舉辦海峽兩岸孔子文化春會、沿黃九?。▍^)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大賽等“兩創”活動。與國際儒聯合作開展“青年漢學家培養計劃”,舉辦中外青年學者文明對話、國際青年泰山文化體驗營等活動,培養一批知華友華的國際青年學者。
四、搭平臺、重培養,強化“高素質”人才保障。把人才作為推動傳播交流的關鍵力量,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一是優化政策環境。與省委宣傳部等八部門聯合出臺儒學人才高地建設《意見》,實施“儒學大家”“尼山學者”計劃,設立“儒學大家工作室”,引進“儒學大家”2名,“泰山學者”特聘專家11名,“尼山學者”特聘專家10名。二是強化激勵引導。與教育部合作發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A類專項課題,探索設立“儒學創新崗位”,推行課題項目“揭榜掛帥”制,充分激發科研熱情。三年共推出學術成果560項,獲批立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2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項,科研獎項23項。三是搭建培養平臺。在教育部支持下,創新成立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與國內16所一流院校共同培養研究生1099人,開展集中研修,打造“面向世界的儒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論”等共同課。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與中央黨校聯合招收培養3名博士后,努力培養一批“兩創”人才后備軍。
下一步,儒學中心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守正創新、砥礪奮進,扎實推進學術本色建設,全力打造“四個高地”,加快建設具有全球主導力的世界儒學中心,在奮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打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高地上作出新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推動出臺推進學術本色建設《意見》,優化學術研究體制機制,明確重點研究方向,加大學術研究投入,整合學術資源和人才力量,組建學術團隊,打造學術特色。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課題申報、評審、立項等工作,科學設立招標項目和年度項目,推動形成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在人才引育方面,創新建立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育和激勵機制,出臺儒學中心人才柔性招引制度,優化人才激勵辦法,鼓勵科研人才多出成果。推進聯合研究生院學術委員會建設,不斷完善共建院校課程體系。在傳播普及方面,加強中國孔子網融媒體建設,重點打造“尼山講堂”“尼山杏壇”“孔子學堂”等系列傳播品牌,實施“中華經典共讀計劃”,推出“兩個結合”大講堂,持續辦好“兩創”品牌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在交流互鑒方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與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合作,推動海外孔子學堂與孔子學院融合發展。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國家《論語》譯介工程。建立海外論壇常態化機制,推動在更多國家舉辦學術會議活動,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原載:中國孔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