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工作動態
新聞動態
“居仁與隆禮——孟荀思想解讀”第九講:王杰教授主講《孟荀孝道觀——尊親之孝與禮義之孝》講錄概要
來源: 2024年01月09日

640.jpg

12月22日上午,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山東老年大學主辦,孟子研究院、中共濟寧市委老干部局、濟寧市文化傳承發展中心、濟寧老年大學承辦的“居仁與隆禮——孟荀思想解讀”第九講在山東老年大學進行錄制,特邀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秘書長,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杰作了《孟荀孝道觀——尊親之孝與禮義之孝》主題講座。

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孝道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孝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愛心的根源,是人倫道德的基石,是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準則,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

西方文化沒有孝的觀念,而孝的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烏鴉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孝經》上說:“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魯迅說,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惡的人,不要把父母當做包袱和累贅。對我們兒女來說,不管從事什么職業,不管工作多忙,都要及時盡孝,盡孝不能等,盡孝要及時,不要相信來日方長,不要相信自己必有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別忘了,人生苦短,歲月無情,歲月不饒人!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還有些東西是無法彌補的,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發生在我們身上,一次生前的孝敬,勝過身后百次掃墓;清明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時端一碗水,送一口飯。

重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儒家的傳統。儒家從孔子開始就非常重視孝道,《論語》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將“孝”置于倫理道德之首。作為先秦時期,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兩位儒家學者,孟子和荀子繼承了孔子“孝”的思想,分別從“性善”和“性惡”的兩個理論基點出發,對孝道思想進行了闡發,形成了“尊親之孝”和“禮義之孝”的兩種孝道觀。下面我就孟子的尊親之孝和荀子的禮儀之孝與大家做一個分享和交流。

二、孟子的尊親之孝

孟子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他的單親家庭背景使他對于家庭倫理和親情關系有著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孟子的前輩孔子、曾子,都把孝道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孟子也不例外。在《孟子》七篇、38125字中,“孝”字共出現了29次,涉及到孝的觀念之處則有50處之多,由此可以看出,“孝”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正是在對孝的闡釋中,形成了他“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的尊親之孝,可以總結為以下八個方面:

1、人性善是尊親之孝的人性基礎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內心都具備良善的情感,這種善良的本性不是由外面滲入到我內心的,是我來就有的,而這種善良情感應該得到培養和引導,其中尊重、孝敬父母是培養善良情感的重要途徑之一。

2、孟子十分重視五倫關系

孟子最早提出了五倫,所謂五倫就是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里講的是人際關系和行為準則,在這五倫觀念中,尊親之孝被放置在了父與子的關系之中,顯示出其在家庭倫理中的重要地位。

3、孟子還認為,所謂堯舜之道,就是孝悌

“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由此可見,孟子關于尊親之孝的思想,不僅體現在家庭倫理中,而且還從家庭倫理擴展到了社會倫理。

4、“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人生兩件大事:一生一死。就是說,父母健在之時奉養父母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有為父母送終辦好葬禮才是大事。對父母的孝,不但體現在生前,也體現在死后。既要養生,還要送死;既要養老,還要送終。父母去世后,孟子強調喪事的置辦要與自己的財力相匹配,要按照禮的標準去安葬、祭祀,否則就會失禮于父母,是不孝的一種表現。

如果說前面四點側重于價值觀層面,那么,下面四點側重于踐行層面:

1、為人子女者應首先滿足父母基本物質生活需要

首先,我們要滿足父母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仰足以事父母,如果連基本的物質保障都實現不了就是不孝,孟子把這種對父母物質上的滿足,叫做“養口體”。

2、養父母之志,給予精神情感上的滿足和慰藉

養口體”是物質生活上的保障,除了基本的物質層面的滿足,還要對父母在精神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滿足和慰藉,這叫“養志”。

3、父母有過,合理規勸

若父母有了過錯,做兒女的就要規勸父母改正錯誤,而不是一味的順從,否則就會陷父母于不仁不義之中。規勸父母時,要和顏悅色,婉言相勸,不要指責、虐待甚至打罵父母。

4、小孝要升華至大孝

孝敬父母天經地義,但這種孝敬只是一種小孝、一種小愛。到了孟子,他把這種孝,由家庭推及到社會,變成了一種大愛,變成了一種大孝,使這種愛在社會上形成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風尚。

三、荀子的禮義之孝

說過孟子的尊親之孝后,我們再來談一下荀子的禮義之孝。據統計,《荀子》32篇、90817字,共出現孝字達47次之多,超過了孟子,由此也可看出荀子對孝道的重視。荀子的孝道思想雖承接于孔孟,但對于儒家傳統孝道觀有繼承、亦有揚棄,可謂是儒家孝道發展史上的一次嬗變,最終形成了其自己的孝道體系。荀子在對孝的闡釋中,形成了他“禮義之孝”的孝道思想。在學術之風、社會之風都陡然變化的戰國末期,荀子的禮義之孝不僅回應了當時的時代價值問題,而且為西漢《孝經》入律、“孝治天下”提供了理論基礎,下面從六個方面來簡單介紹一下荀子禮義之孝思想的內涵:

1、納孝入禮

荀子說,“以禮義事親為孝”,“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荀子·性惡》)。就是說,依照禮義之道去侍奉父母就是孝,孝道是要靠踐行禮義來實現的。這也是荀子正式“納孝入禮”的體現??梢姡髯诱J為,“孝”是需要借助外在的禮義來表達、來實現的。

2、強調以禮治孝,養生送死、祭祀皆依禮而行

荀子強調要“以禮治孝”,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為人子女者對待父母養生送死的過程之中,不論父母健在與否,對待父母的那顆心都要保持忠誠篤厚,在具體的踐行上要遵照禮節,這樣才能符合孝的要求。

與孟子相比,荀子更加看重和強調的是禮的作用,無論是生前的侍奉,還是去世之后的安葬、祭祀,都要依禮而行。這些都體現了荀子以禮治孝、以禮載孝的孝道觀。

3、將道義介入孝道,破除忠孝不能兩全的困境

這一點尤為體現荀子禮義之孝思想與過去傳統儒家孝道思想的不同。荀子認為,子女對父母的孝,不是一種愚孝。荀子反對對父母的盲目孝順和不論是非就一味順從父母意愿的行為,荀子的“禮義之孝”不是唯父母之命是從,而是將道義視作最高原則??梢娷髯拥亩Y義之孝是通權達變的,這與孔孟的親親相隱,為人子者要無條件的孝順、服從于父母有所不同。荀子認為,指出父母的過錯,也是出于對父母的敬愛。如果順從父母之命會使父母陷入危險,會讓父母蒙受恥辱,會讓父母做出不義之舉,那么,我們就不必順從父母之命,荀子看到的是孝的結果而不是孝的形式??此撇恍?,實則是大孝,這也體現出荀子不順從父母之命背后的大智慧。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了荀子禮義之孝思想的價值內涵,以及這一思想是如何結合時代背景對傳統儒家孝道思想突破的,不難從中感受到荀子深邃的思想魅力及人文關懷。當然任何一種孝道思想,其本質作用在于指導實踐,維護家庭和諧、社會秩序。那么在實踐層面,荀子的孝道思想又是如何體現的呢?主要是以下三點:

1、踐行孝道、推廣孝道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荀子的禮義之孝,并非單純為了鞏固封建禮法,更多的則是出于對于“孝”這一道德品質的重視,所以他的孝道實踐觀是希望有志、有識的君子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孝行去感化、熏陶、影響周邊的人,將孝道推而廣之,以至教化天下。

2、行孝要按照禮義之道善始善終。

誠如前文所說,荀子之所以對祭祀之事、三年喪禮如此重視,是因為在他看來,作為一個踐行孝道的人,其孝行要始終如一,不能只是父母健在時侍奉,在去世之后就不管不顧,真正的孝、合乎禮義的孝是這樣的:不論是父母活著還是去世之后都要盡心盡力去行孝道。

3、孝敬父母還要得到好的名聲

如果一個人在家里對父母做到了奉養、誠敬、辭遜、色順,但是還是沒有孝子之名,那就是和自己交友不慎有關。荀子也十分重視交友問題,并把它與孝道聯系起來。為人子者,除了自己要踐行孝道之外,還要審慎交友。言外之意,就是在要家踐行孝道,提高道德修養,以免在外交到損友,影響自己的良好名聲。

四、尊親之孝與禮義之孝的異同

孟子和荀子作為先秦時期,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兩位學者,他們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在孝道思想上也不例外。兩位儒家先賢在孝道觀上既有一脈相承的觀點,又有獨具個人特色的孝道觀視角,二者有同有異,同異之間兼收并蓄,共同塑造出了豐富的儒家孝道思想。

(一)相同之處

孟子和荀子作為戰國時期的兩位重要儒家學者,盡管他們在某些觀點上存在差異,但在孝道思想方面也有一些顯著的相同之處。

1、強調孝道的重要性

孟子和荀子都強調孝道的重要性和價值。他們認為,孝道是儒家倫理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維護家庭和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孝道都應該受到尊重和遵循。這一點是兩位思想家的共識,他們都認為孝道是維系社會穩定和倫理秩序的基石。

2、注重對父母的養生送死

孟子和荀子都十分重視對父母的養老送終。孟子講求善始善終,當父母去世后,為他們送終辦好喪事才是孟子心中的大事,在喪事的置辦上盡心盡力,也表達出了對父母從一而終的孝子之心。荀子也認為,為父母送終是孝道的結束,對待父母自始至終都能保持孝道的原則,這是孝子該做的事情,通過祭祀,也可以將心中對父母思念的孝心充分表達出來。通過對比來看,孟子和荀子在對父母養老送終的觀點上異曲同工,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3、強調表里一致、內外統一

孟子和荀子都強調了內外統一的原則。他們認為,真正的孝子不僅僅是表面的行為,還包括內心的感情和意愿。孝道應該是內外一致的,即內心感情和外在行為應該一致。這個觀點反映了他們對孝道的深刻理解。

4、肯定孝道的社會價值

孟子和荀子都認為,孝道不僅僅是一種個人道德行為,還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他們認為,孝道的實踐可以傳遞道德價值觀,促使人們遵守規則和法律,有助于社會和諧和穩定。這個觀點反映了他們對孝道作為社會價值觀的理解。

5、強調孝子應具有高尚的品質和君子風范

孟子和荀子都認為,真正的孝子應該具備高尚的品質和君子風范。他們將孝子視為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風范的人,因為他們不僅僅是對父母孝順,還在社會中起到榜樣作用。他們認為孝道的實踐可以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成為君子。

(二)相異之處

孟子在論述孝道時,關注更多在孝親的本身,圍繞著孝親這個圓心,刻畫著他孝道觀的大圓。他從孝順父母的角度出發,談到了仁政的實現離不開對父母的孝,做任何事情需先從孝親開始,這些都體現出了孟子的孝道觀特點。而荀子則認為,孝道需要后天禮義的支撐,禮義就是我們行孝的標準,沒有了禮義,倫常就會無序,社會也會混亂,而遵循了禮義之道去侍奉父母就可稱之為孝。這就是荀子的禮義之孝。

在先秦儒學發展史上,孟子主要繼承、發展了孔子的“仁”學,由重視主體自覺而走上了內圣之路;荀子則主要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禮”學,由重視客觀約束而邁上了外王之道。這是孟子與荀子的主要分野,而這種分野也體現在了他們的孝道觀中。具體表現為:

1、人性觀的差異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或道德心),他們天生具有善良的道德傾向。因此,孟子的孝道思想強調的是發揮人性中的善良和仁愛,使之得以充分表現。他認為,如果人們遵循內心的道德感覺,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孝順和道德。相反,荀子持有一種不同的人性觀點。他認為人性本惡,人天生自私,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荀子強調,孝道的執行需要糾正人性的惡,通過道德教育和社會規范來約束個人的行為。他認為,孝子應該通過遵循、踐行禮義才能實現孝道,而不僅僅依賴于內在的道德感覺。

2、孝道的基礎不同

孟子將孝道的基礎置于“親親,仁愛”之上。他認為,孝順父母是一種對他人的仁愛和關懷的方式。孟子認為,人們應該通過仁愛之心去孝順父母,將其視為一種道德自覺的行為,而不僅僅是基于規則和義務。荀子的立場則截然不同。他強調孝道的基礎在于社會規范和法律。他認為,法律和禮儀是確保孝道執行的工具,而不是仁愛和關懷的體現。荀子認為,孝子應該按照社會規范和法律的要求來履行孝道,無論他們是否感到內心的仁愛。

3、強調的重點不同

孟子的孝道思想特別強調了孝與仁政之間的關系,并說明仁政的實現離不開孝道的踐行,這也是孟子孝道思想的獨特之處。此外,孟子更加強調內在的感情和自覺的道德行為。他關注的是培養人們的仁愛之心,認為這是孝道的核心。孟子認為,如果人們內心充滿仁愛,他們自然會表現出對父母的孝順。荀子則更加強調外在的社會規范和法律。他認為,孝道需要通過教育和遵循禮義之道來強化。他認為,即使人們沒有內在的道德感覺,也可以通過遵循規則和法律來履行孝道。

4、禮義的角色不同

在孟子看來,禮義是培養孝道和仁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孝道的終極目標。他認為,過于拘泥禮義的表面形式可能會偏離道德的核心。荀子則將禮義視為維護孝道和社會秩序的關鍵。他認為,禮義和法律應該嚴格執行,以確保人們遵守孝道和其他倫理規范。荀子認為,禮義在培養道德品質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總的來說,孟子和荀子在孝道思想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孟子特別說明了仁政與孝的內在關系,強調人性本善,將孝道的基礎放在仁愛之上,注重內在的道德感覺。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將孝道的基礎置于社會規范和法律之上,強調外在的規則和禮義。這些區別反映了兩位儒家大師對孝道和倫理的不同理解,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基礎,為后來的儒家學派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整理:劉奎 馬冰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