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古今之民智,承千載之悠思。浩如煙海的古籍凝聚著古圣先賢的深邃智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令中華文脈不曾中斷。被譽為“千古巨制、文化淵藪”的《四庫全書》,所謂“四庫”是指經庫、史庫、子庫、集庫。唐朝時,就已經有了四庫的名稱,把儒家的經典——經部的書放在一個庫里,歷史書放在一個庫里,諸子百家的書放在一個庫里,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放在一個庫里。每個庫都有管理人員,朝廷設崗稱其為經史子集四庫,自此四庫的傳統便流傳下來,沿用至清朝。
《四庫全書》纂修對當代文化戰略有什么啟發?近日,在山東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系列專題學術講座上,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文學院院長、文化傳播學院院長杜澤遜就上述問題作出講解。
△文津閣《四庫全書》
乾隆為何要修《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中的3400多種書,全部都是手抄在雪白的紙張——開化紙上。手抄以后,用包背裝的形式裝訂。它的封皮很講究,分四種顏色,代表春、夏、秋、冬。
關于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的起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盛世修書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太平盛世要修書,修書干什么?作為文化事業,傳之于后代,好讓后代人知道他重視文化。第二,清朝的帝王喜歡傳統文化,特別重視修書。幾乎每個皇帝都有修書的工程,如《全唐詩》《全唐文》《古今圖書集成》等,這些書絕大部分都流傳到了今天。第三,乾隆皇帝的雄才大略,是超越其祖父康熙皇帝的。乾隆時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這個時候修書,無論是文化上學者的人數、學者的水平,還是經濟上的能力都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樣就有了修一部更大的書的基礎和條件。第四,這一時期學術方面的發展也起到了客觀上的推動作用??登⑹乐畷r,涌現出一批著名的學者,也正是這批學者對學術的不斷探索,讓整個社會越來越需要一部可以包容萬象、縱覽古今的叢書,更進一步推動后世學術的發展。
《四庫全書》是怎么修成的?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初四,乾隆皇帝向全國下詔,要求各省的巡撫和學政向朝廷獻書——皇帝要建立一個大圖書館,以便自己看書。在這個過程中,安徽學政朱筠建議將《永樂大典》中的佚書輯錄出來,乾隆皇帝認可朱筠的提議并派劉統勛督辦《永樂大典》輯佚事務。后又下令將從《永樂大典》中所輯佚的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樣《四庫全書》纂修就有了眉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成立修書機構“四庫全書館”,也叫“辦理《四庫全書》處”,成了常設機構??偛镁褪莿⒔y勛,還另設副總裁,這個班子逐漸完善起來了。
各處書獻上來以后,“四庫全書館”館臣展開編輯工作,將入選書目審一遍,整理并確認入選《四庫全書》的書籍,然后再交付謄錄手抄寫。鑒于書冊大小不一,便全部用開化紙,工楷重新謄抄,統一裝潢。前后共有3000多人參與《四庫全書》的纂修。經過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一部巨大的書就整整齊齊地修好了,謄錄了七份,放在了七個地方: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沈陽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杭州文瀾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以及鎮江金山寺內文宗閣。
《四庫全書》僅三部半存世
《四庫全書》的纂修,離不開紀昀、陸錫熊、戴震、邵晉涵、程晉芳、姚鼐和翁方綱等多個重要人物??傋牍偌o昀可以說將其一生都貢獻給了《四庫全書》,陸錫熊主要負責《四庫全書》的錯誤檢查工作。戴震,身為乾嘉學派的領袖之一,非但經學厲害、文字學厲害,而且通古代的算術、天文,像《九章算術》這些書都歸他修,他干出的工作都是樣板。史學大家邵晉涵則是史部的臺柱子,《舊五代史》就是他從《永樂大典》里輯出來的。翁方綱留下了一大摞關于《四庫全書》提要的手稿,即《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是為“四庫學”研究史料的重大發現。
在鼎盛的乾隆年間,纂修這么一部空前巨大的書,在當時應該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四庫全書》總共抄了七套,還有一套底本存放在翰林院。這七套書到今天存世的只有三部半,毀掉了三部半,幸存的三部半也全都因種種原因挪移了地方,無一部還在原處。
翰林院的四庫底本,主體部分在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前夕被大火焚燒掉。當年,各地獻書都運到翰林院,存放在敬一亭,在那里登記、蓋戳,準備《四庫全書》修成之后發還原主,但因種種原因,《四庫全書》仍存放在敬一亭。八國聯軍進北京前夕,翰林院不斷發生軍事沖突,這些尚未發還的書被付之一炬,留存下來的很少。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的《四庫全書》,在太平軍占領揚州和鎮江時也全部被放火燒毀,文源閣《四庫全書》在咸豐年間英法聯軍放火燒圓明園時亦未能幸免于難。
皇宮里文淵閣的《四庫全書》在國民黨撤離時被帶到臺灣,現在被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沈陽文溯閣《四庫全書》,在中國和蘇聯珍寶島沖突的時候,被緊急調撥到甘肅蘭州,后蘭州新建了文溯閣用來保存《四庫全書》。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四庫全書》被搬到了北京圖書館保存,較為坎坷的是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太平天國時期,由于文瀾閣被太平軍推倒,《四庫全書》被壓在亂瓦之中。當地的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雇用了很多人夜里潛入杭州城里,從亂瓦之中把那些書偷運出來,大概搶救出一半。他們不斷根據《四庫全書總目》進行抄錄,到民國年間,浙江地方又派人四處找書,基本抄齊并保存在杭州的庫房。
《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辛亥革命以后,對《四庫全書》的評價貶大于褒,認為這是有預謀地篡改古書的行為,這一說法直到今天還沒有消弭。當前,我們應該如何去定位《四庫全書》呢?
首先,《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端膸烊珪芳仁且徊矿w量巨大的叢書,也是儒家典籍的總匯——相當于一部“儒藏”?!端膸烊珪愤€保存了很多珍貴典籍。民國時商務印書館曾將文淵閣《四庫全書》中珍貴罕見的典籍輯印成《四庫全書珍本初集》。
在《四庫全書》修書的過程中,對許多流傳于世的書籍中的錯誤作了訂正,還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了很多重要典籍,如宋蘇過的《斜川集》就是四庫館的館臣周永年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出來的。因此,《四庫全書》在典籍的校勘和輯佚工作上具有很大的貢獻。
此外,《四庫全書》的分類法是中國圖書四分法的集大成者,具有典范意義。古代典籍的圖書分類法以《四庫全書》的分法最為完善也最具代表性,它將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若干小類,稱之為“四庫法”。在修《四庫全書》過程中還產生了大量副產品,從《四庫全書》中衍生出的相關書籍不下幾十種,這些副產品也是不朽的作品。不過,《四庫全書》也有一些欠缺,如篡改行為、謄錄底本失誤、謄錄錯字、輯佚不徹底等。
《四庫全書》對后世又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呢?因纂修《四庫全書》還引發了一個學科“四庫學”,乾隆以降,陸續產生了一批四庫學新成果,例如《宛委別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續修四庫全書》等等。在中國文獻學史上,因為纂修一部書而引發一門幾乎是顯學的專門學科,《四庫全書》也許不是唯一的,但卻是最受人矚目的。
乾隆皇帝修《四庫全書》,把當時流傳于世間的古書都收集起來,用統一的標準加以選擇、對每一部書作評價,并且進行系統分類,從而完成了一次對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大總結。在“多元一體”格局中,《四庫全書》做的是一項了不起的“一體”工作,繼承了司馬遷《史記》以來的傳統,把我國文化的“多元”逐步匯為“一體”,把無數支流匯為長江、黃河。我國文化的“多元一體”格局,就是經過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共同努力形成的。只有實現文化上的“一體”,才有文化上的認同,只有實現文化上的認同,才有中華民族的大一統,我們應當從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四庫全書》。
原載:大眾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