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新時代人類文明觀的原創性闡發——讀習近平總書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02月21日
  • 審核:
  • 瀏覽(665)
  • 收藏
瀏覽字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是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的一部分,收錄在《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這篇重要文獻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規律,為我們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指明了方向。

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

在這篇重要文獻中,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文明發展演進規律,指出文明具有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的特質,同時揭示了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

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征,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同地域環境、文化傳統、語言特點、價值觀念造就不同文明樣態。不同文明既屬于某個地區、某個國家和某個民族,也屬于整個世界和全人類;既是某個國家和某個民族為主體的創造,也是整個世界和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多元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常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平等性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特點,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多樣的文明雖然有差異,但是不存在高低、優劣之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文明體現了人類解決自身生存困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代表著人類前行的獨特進路,不同文明之間具有強烈的互補性質,具有互學互鑒的內在要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

包容性是人類文明的內在訴求,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不同文明之所以可以實現融合,是因為不同文明的核心思想、哲學觀念、價值行為的“同”遠大于“異”。正所謂“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比如中華文明追求真善美,伊斯蘭文明主張敬主愛人,基督教文明倡導愛人如己,全世界對美與善的認知具有一致性。文明如果不具備包容性,其命運要么是固守成規,走向自我重復,僵化甚至衰??;要么就是生搬硬套、削足適履,產生混亂與動蕩。因此,必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這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礎。

堅持問題導向,深刻闡釋對待不同文明的正確態度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文明終結論”沉渣泛起。面對文明交流互鑒的障礙,習近平總書記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推動交流往來還是隔閡猜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要避免在文明接觸以前和不甚了解的前提下就主觀臆斷、憑空猜測,給其他文明貼上“落后”等標簽。不同文明應當共建交流的“橋梁”,而不是樹起阻礙交流的“城墻”。在這篇重要文獻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就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辟了絲綢之路,盛唐時與中國通史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此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更是頻繁展開,其中有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

實現取長補短還是斗爭對抗?任何一種文明的存在都有其歷史合理性,都有所長也有所短。因此,不同文明之間具有強烈的互補性質。在這篇重要文獻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于欣賞,而要吸納外來文明的優長,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不斷從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

追求共生共榮還是唯我獨尊?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越來越認識到“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文明終結論”必將給世界和平和人類文明進步帶來災難,只有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多做增信釋疑工作,充分理解彼此利益關切與價值理念,做到文明成果彼此共享,才能使各國文明相映生輝。只有開展文明對話,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人類文明才能充滿生機。

為推動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交流互鑒是中國共產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對“中華文明如何發展”“世界文明如何交往”“人類命運向何處去”等時代命題的深刻回答,為推動不同文明包容共存貢獻了中國智慧。

推動中華文明走出去。文明交流互鑒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題中之義。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既需要對內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更需要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不同文明國家之間交流互鑒越頻繁越深入,彼此之間也就越認同越尊重,誤解矛盾也就越少。不同于“西方普世價值觀”的文化霸權主義傾向,文明交流互鑒體現各國文明的平等關系,崇尚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不同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形成的文明成果有利于實現文明和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營造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氛圍。

為完善國際秩序注入強大動力。當前全球秩序仍是一個具有西方中心主義色彩和霸權主導特征的不平等秩序,這種不平等性既損耗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主權國家平等原則,又無法解決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危機。積極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有利于促進國際社會團結合作,通過加強國際協調合作,擴大全球統一行動,提高各國參與全球治理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全球治理有效性,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張楠楠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2月21日第3版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