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
曾振宇 等著
青島出版社,2023年
內容簡介
本書是“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教育部重大委托項目“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結項成果、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科研成果、教育部儒家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山東大學)科研成果、 曾智明“曾子學術基金”科研成果、山東大學曾子研究所科研成果、曾子研究院科研成果。
全書共22章,150萬字,由20多位儒學研究專家、學者參與撰寫,從歷代思想家的儒學和民間信仰層面的儒教這兩個層次著手,將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融匯成一條思想長河,脈絡清晰地詮釋儒家的“仁、義、禮、智、誠信、孝、友、恥、勇、心、恕、樂、天理、良知、性情、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思想。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本書的出版闡明了儒家思想的價值就在于:從孔子開始,立足于為天下立法高度,為天下建構了人間秩序,建構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建構了“天下”意義上的人類共同價值觀。
第一作者簡介
曾振宇,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儒學研究領域泰山學者,美國康涅狄格大學訪問學者,山東省第九、十、十一屆政協委員,中國曾子研究會會長,中華孔子學會董仲舒學會副會長,國際儒聯理事,韓國儒教學會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中國墨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為孔孟荀先秦儒學、老子與莊子哲學、董仲舒與漢代思想、宋明理學、觀念儒學。迄今已在《文史哲》《歷史研究》《哲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春秋繁露新注》《四書新注》《二十世紀儒家倫理研究》《孝經今注今譯》等15部,合著11部,主編學術研究叢書5種。
目錄
序
曾振宇
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需要我們切實加以詮釋與研究。“儒家思想”這一概念應該從三個層次解讀:
第一個層次是歷代思想家的儒家思想。從孔子肇始,一直到牟宗三等現代新儒家,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匯成一條思想長河,奔騰不息。這一層面的儒家思想可稱為“儒學”。以儒家核心概念“仁”為例:孔子仁學在邏輯上具有不可言說性。在人性論層面,“仁者安仁”命題的建構意味著孔子開始將仁學建基于人性論基礎之上,“仁”具有先在性、超越性特點,由此被上升為一種哲學觀念。
在孔子去世之后,先秦儒家仁學呈現出三條發展路徑:一是以曾子為代表的工夫論路徑;二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心性本體論路徑;三是以荀子為代表的政治哲學路徑。董仲舒界定“仁”是“愛人類”。程明道首次提出“仁體”。王陽明繼而從“良知本心”釋“仁”。“心”是集合概念,可涵攝“仁”“義”“理”三個觀念:從“全體惻怛”情感而言,“心”是“仁”;從強烈實現自我的道德驅動力而言,“心”是“義”;從事物之“條理”而言,“心”是“理”。儒家仁學在兩千多年的演變中呈現出與時俱進的哲學特點。
第二個層次是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儒術。自漢代劉邦以大牢之禮祭祀孔子開始,中國歷史出現了一個規律性的文化現象,可稱之為“孔子定律”。每一個王朝在建立新政權的五十年左右時間內,一般會昭告天下,曰本王朝信仰孔子儒家思想,繼而興科舉、辦學校、推崇至圣先師。這是因為只有明智地祭出孔子的旗號,才能穩定人心,才能贏得天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支持。
但是,歷朝歷代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傳播都是片面地任意裁剪,與其說是繼承,不如說是利用。漢章帝曾經在曲阜宴請孔門子孫,命儒者講《論語》。酒酣耳熱之際,漢章帝對孔子第十九代孫孔僖說:“今日之會,寧于卿宗有光榮乎?”孔僖的回答不卑不亢:“今陛下親屈萬乘,辱臨敝里,此乃崇禮先師,增輝圣德。至于光榮,非所敢承!”孔僖一針見血地點破了皇家祀孔的真實用意,著實令漢章帝有些難堪。此后,南宋朱熹深刻指出:“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公、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所謂“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一語,當是椎心泣血之論。
第三個層次是作為民間信仰層面的儒家思想,可稱之為“儒教”。儒家的敬天法祖、長幼有序、夫妻有別、兄友弟悌以及禮義廉恥等思想從漢代開始逐漸構造起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文化心理,一直到現代社會依然發揮著穩定和深遠的道德文化建設作用。在新文化運動中,經過一番“打倒孔家店”、救出真孔子的洗禮,作為儒術的儒家思想得到清算,從漢代以降裹挾在孔子身上、散發惡臭的大成至圣臟衣服已被剝離出來。
本書研究的對象正是歷代思想家的儒學和民間信仰層面的儒教。
統而論之,儒家思想的價值就在于:從孔子開始,立足于為天下立法高度,為天下建構了人間秩序,建構了以“仁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建構了“天下”意義上的人類共同價值觀。在西方,建構人類共同價值觀的使命是由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完成的。在古老的中國,這一“為生民立命”的文化大業由孔子開其端。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長夜”隱喻社會道德秩序和人類共同價值觀的晦暗不明,“仲尼”代表人類文明之光熠熠生輝、亙古長存。
近代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嘗言:兩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一系列腳注而已。每一時代的人都是帶著自身獨有的“前見”詮釋既有的觀念,在詮釋的同時又何嘗不是給歷史上流傳下來的觀念注入“新鮮血液”? 一切詮釋實際上都是立足于“視域融合”基礎上產生的“效果歷史意識”(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語)。
本書的思維路徑和表述方式正是立足于東西方現代哲學高度,從觀念史角度切入儒學史,考鏡源流,掘發其現代價值。
1922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阿瑟·洛夫喬伊教授創辦了“觀念史學社”。1936年,阿瑟·洛夫喬伊教授出版了《存在巨鏈》一書,標志著觀念史學科的誕生。1940年,阿瑟·洛夫喬伊教授創辦了《觀念史雜志》。1964年,國際觀念史學會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式成立。
觀念史研究范圍非常廣博,阿瑟·洛夫喬伊指出:觀念史研究不是僅僅局限于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而是涉及文學、史學、哲學、法學、經濟、藝術、宗教、科學等領域,是對人類思想史中重要觀念的反思和研究。換言之,觀念史是對人類多元文化的綜合研究。
觀念史脫胎于哲學史,又有別于哲學史。哲學史從哲學與史學雙軌并行的視野,對哲學流派、哲學體系和哲學家思想進行梳理與研究;觀念史側重于對哲學流派、哲學體系中的“結晶體”--“單元觀念”進行分析與研究。
觀念史研究的特點與意義可以粗略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從觀念史入手,進而研究哲學體系、哲學流派和哲學家思想,可以從紛繁復雜的思想之網中找出深邃的思想之結,辨清哲學思想的本質,進而更加客觀地從整體上認識與評價哲學體系、哲學流派的思想所達到的哲學高度。恰如阿瑟·洛夫喬伊所言:如果沒有關于觀念史的知識,要想理解西方哲學思想是不可能的。
第二,觀念史學派代表人物阿瑟·洛夫喬伊認為:“觀念是世界上最具遷徙性的事物。”觀念史研究應該注重某一觀念在某一個時代如何在社會上傳播及其學術和社會影響的意義與作用何在,而不是刻意從國別、民族的視角研究觀念。換言之,應該從“共時性”層面關注與研究觀念的產生與散播。
我們說“中國的觀念史”固然重要,但“觀念史在中國”更加值得深入探討。觀念史學派另一位代表性人物昆廷·斯金納更加強調觀念的變化。他認為:觀念最大的特點就在于與時俱進,而不是常駐不變。時代改變了,觀念也隨之變化。觀念是歷史的產物。昆廷·斯金納的這一觀念史研究方法就是典型的語境主義。
我國學者金觀濤、劉青峰教授所著的《觀念史研究》運用大數據研究方法,梳理、分析“科學”、“共和”、“民主”、“革命”、“富強”、“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流傳過程及其產生的時代效應,揭示出這些觀念大多源自西方,有其自身歷史與宗教背景,但這些觀念傳播到中國之后,與中國近現代特殊的歷史變遷相結合,又無不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貌相。
第三,觀念史不僅關注和研究學術史上著名哲學家思想體系中的單元觀念,還關注并研究某一時代集體思想中的觀念。譬如:儒家“孝”觀念衍變至兩漢時期,為何形成瘋狂的血親復仇社會思潮?這既有兩漢政府出于“以孝治天下”意識形態的設計,又有社會大眾對儒家孝道認識的偏差。在政府層面,漢代政府對復仇者的同情、寬容與獎掖,客觀上助長了復仇之風的蔓延。兩漢時期赦令頻繁,世罕其匹。有的學者統計: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凡十八赦。元帝時翻了一番,在位十五年,凡十赦,不足兩年即有一赦。哀、平帝在位時間不長,幾乎無年不赦。東漢自光武帝始,屢頒赦令。桓、靈帝之時達到高峰?;傅墼谖欢荒辏彩?。靈帝在位二十二年,達二十赦之多。桓、靈帝二代赦令之頻繁,可謂空前絕后。大赦是復仇者的福音,因為大部分的被赦免者是復仇者。
《后漢書·酷吏列傳》記載:陽求的母親被人欺侮,陽求不僅把對方殺了,還把對方的家人殺害了。這種殺人犯不僅未受到任何法律制裁,反而“初舉孝廉,補尚書侍郎”,此后又“拜九江太守”。東漢橋玄任齊國相時,有一孝子為父報仇,被囚禁于臨淄獄中。橋玄“愍其至孝”,計劃上書請求減刑。縣令路芝搶先一步,依照刑法條例將孝子處以死刑。橋玄覺得“深負孝子”,于是將縣令路芝逮捕。橋玄認為縣令路芝有負于孝德,竟然將縣令路芝鞭打至死。橋玄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笞殺以謝孝子冤魂”。在橋玄看來,孝子為父報仇雖違于法,但合于孝道;路芝依法殺孝子雖合于法,但有違于人倫。這種在社會集體思想中呈現出來的觀念,或許與觀念創立者思想相比較已有云泥之別,但這恰恰又是觀念史魅力之所在。
在人類政治、經濟、文化和道德觀的變遷中,深刻影響人類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歷史進程的觀念不應只是抽象概念的歷史,而是觀念的社會文化歷史。明乎此,才能真正體悟觀念史的奧義。就此而言,本書既是對儒家思想觀念及其發展流變的詮釋,又是對儒家思想時代價值之闡發。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