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習近平文化思想: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的根本遵循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 作者:
  • 2024年02月23日
  • 審核:
  • 瀏覽(498)
  • 收藏
瀏覽字號: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和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等重要場合均作出要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指示,多次強調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性。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在堅持“兩個結合”根本原則下,推動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是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蘊藉和積淀,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賡續不斷的文化基因、開放包容的文化特質、以人為本的文化追求,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賡續不斷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最能展現中華民族賡續不斷文化基因的是漢字,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現的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統的漢字體系,反映了中華民族先民在創造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卓越智慧。地不愛寶,今人有幸,甲骨文、青銅器、簡帛、碑刻、封泥、印璽、磚瓦、銅鏡等材料源源不斷問世,為我們進一步認識漢字的物質載體和發展演變提供了更多可能,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精神載體的地位日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話語影響力的不斷提高,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使用,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今天國際化的現代漢字,漢字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得到傳承發展。

開放包容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特質。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文明不僅各具特色,而且交流頻繁、渾然一體。關于中華文明起源,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考古學文化區系類型理論的基礎上,先后提出了著名的“滿天星斗說”和“多元一體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秉持開放包容的胸懷,注重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互鑒。如三星堆文化既有其鮮明的古蜀特性,同時又與中原文明、長江中下游文明有明顯的共性。三星堆文化在傳承自身文化的基礎上,通過交流互鑒不斷豐富自身文化內涵,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明樣態,是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優秀代表。中國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促進了共建國家的物質交流與文化互動,而且奠定了中外精神層面交流融通的基礎。

以人為本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追求,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是中國文化一貫的價值追求。東漢思想家仲長統曾云“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精辟地概括了儒家人本思想的精髓。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牢牢扎根。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我們黨領導和推動文化建設的鮮明立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宣傳思想文化事業中的具體體現,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中華文化中“以人為本”價值追求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

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厚植中華文化沃土,汲取中華文化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中華文化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來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激發全民族的創新創造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吨芤?middot;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品質從古至今都是激勵中華兒女剛毅堅卓、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必將持續賦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

中華文化增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認同。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構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創新發展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儒家的以德化民、墨家的兼愛尚同等思想對增強民族認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中華文化拓展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際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自古就長于交流互鑒,且善于學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中國古人在二合范鑄造技術的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復合范鑄法,鑄造出造型復雜的青銅器,在東地中海青銅文明和亞歐草原青銅文明之后,形成了獨特而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在保持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中華文明善于汲取其他文明中的有益成分并創造出新的文明樣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國際視野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成為世界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中華文化是推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勁動力

馬克思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更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勁的實踐動力。

中華文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積蓄了深厚的思想偉力??鬃拥娜收轮嗡枷氲玫搅朔▏枷爰曳鼱柼┑母叨日J同。伏爾泰認為儒家思想可以為法國政府提供借鑒,他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這與孔子的思想高度契合。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天下為公,萬國咸寧”的公平觀、“以義為先,義利并舉”的義利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觀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源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偉力。

中華文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豐富的文藝形式。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藝形態,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經典,以及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這些被中國先民傳承下來的文學藝術成果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至今仍然流行在我國乃至很多國家,成為人們創作或創新源源不斷的“活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更加突出,中華文化中的文藝百花園不僅為推動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給養,更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中國特色的文藝素材。

中華文化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了卓越的中國智慧。引領世界的“四大發明”不僅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重要影響。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高度肯定了“四大發明”等中國古代科技對改變西方文明進程和推動世界文明進程所作出的貢獻,“在人類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國人是有過貢獻的,而且貢獻是偉大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有關文化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論述中,多次談到要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中國智慧。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勁動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是一個守正創新的過程,是貫徹落實“兩個結合”原則的根本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不僅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而且充分運用、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是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作者:鄒芙都,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