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其塑造自身發展道路與前途命運更基本、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文化主體意識和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創造性地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更新發展引領了更為光明的歷史前景,歷史性地開辟了中國特色文化建構的新境界。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開辟中國特色文化建構新境界的重大意義,深入把握這一思想所展現的中國特色文化思維新高度、文化道路新氣象和文化格局新圖景,將有助于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開拓中國特色文化思維的新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以及世界范圍內不同文化交流交往交鋒的時空特征,能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揭示中國特色和民族復興的文化本質,深刻闡發中國特色和民族復興的文化使命,深切展現中國特色和民族復興的文化格局,進而在此基礎上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崛起,既激蕩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主動,也呼喚著我們黨充分展現具有時代高度的文化思維及其建構力量。
面對新的時代特征與實踐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深刻揭示我們黨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深刻揭示我們黨推動理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為我們黨能夠在更高的理論思維界面上實現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提供了“最大法寶”。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以大歷史觀和正確文明觀展開對中國特色和民族復興具有文明自信和時代引領意義的創新建構,從而創造性地開拓了我們黨文化思維的新高度,時代性地生成了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新的理論優勢。
“兩個結合”筑牢了我們黨文化自覺的歷史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作為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堅持“兩個結合”,為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指導,也為我們黨能夠以自覺的文化思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厚植了歷史根基。
“兩個結合”打開了我們黨文化自立的創新空間。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思想解放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的百年歷史,就是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堅持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和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創新的奮斗歷程,究其根本,就在于我們黨找到并遵循了“兩個結合”這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堅持“兩個結合”,讓我們黨在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上徹底超越了理論與實踐、真理與價值、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也為我們黨能夠以自立的文化思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拓了創新空間。
“兩個結合”奠定了我們黨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中華民族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創立以來最偉大的歷史成就之一,就在于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鍛造了先行先覺、擔綱擔道的革命先鋒隊的同時,又推動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精神上從被動走向主動,從而深刻地喚起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文化主體性。“兩個結合”既是這一歷史進程及其偉大成就最為深刻的理論反映,也在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上引領并塑造了這一歷史進程及其偉大成就。堅持“兩個結合”,不僅深刻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也讓我們黨的文化思維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力量,讓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有了守正創新的堅實基礎,讓中華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有了和而不同的鮮明特性。
塑造中國特色文化道路的新氣象
堅持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并不斷塑造其新的時代氣象,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必然要求,也決定著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能否展現強大的現實感召力。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堅持以牢牢掌握黨的文化領導權去引領并保證中國特色文化建構的正確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去把握并彰顯中國特色文化建構的根本立場,堅持以激發全黨全民族文化使命去開拓中國特色文化建構的創新前景,從而歷史性地塑造了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的新氣象,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強大的實踐力量。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把牢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的正確方向。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能夠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堅持住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還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共產黨人繼續作出回答。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做好宣傳思想工作,要放到這個大背景下來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前所未有的前瞻性和力度堅持和加強黨的文化領導權,堅持從根本制度的高度闡發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守正創新中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及其話語體系的創新發展和與時俱進,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科學反映、表征和塑造時代精神、文明靈魂和人類共識的前導性、引領性功能,從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進一步堅持了黨的執政地位、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確保了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的正確方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彰顯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的堅定立場。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文明的雕塑者,也是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的建設者和踐行者。人民群眾的歷史奮斗、實踐智慧和情感指向,既支撐和維系著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又同時為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所塑造和引領。新時代以來所展開的中國特色文化建構歷程,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鮮明主線,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既展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新境界,也闡明了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的價值根基、價值導向、價值承諾。堅定人民立場,增強文化原創能力,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與質量,更好滿足人民精神生活新期待,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既充分激發了人民群眾文化創新創造的活力,也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能夠展現更新更高的時代氣象提供了最為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堅定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引領中國特色文化發展道路的創新前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最鮮明的寫照,也是蘊含在中國特色文化建構實踐中最深刻的感召和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根本目標,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根本底蘊,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根本路徑,以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根本氣象,堅持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更加自信地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更加自覺地展現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的大格局大氣象,更加自主地及時解答文化建設的時代新課題,更加自立地推進黨的文化創新成果的體系化、學理化,更加自省地從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中汲取創新智慧,從而以深切的歷史擔當彰顯了我們黨促進中華文化繁榮、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新前景。
展現中國特色文化格局的新圖景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當代中國的歷史選擇,也塑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為人類社會探索更合理發展道路與前途命運的文化格局。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由于堅持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文明觀去揭示中國特色的文明特征,以世界歷史的開闊眼光去闡發中國特色的文明追求,以人類解放的價值關懷去把握中國特色的文明承諾,從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國特色的文化格局和天下情懷,為人類文明的更新發展展現了不同于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及其現實表現形態的新圖景。
第一,徹底突破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忠實繼承者、堅定實踐者、創新開拓者。在百余年奮斗中,我們黨不僅從未停止對社會主義新文明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對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的批判和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實踐及其觀念建構長期面臨的復雜歷史與思想困境,習近平總書記放眼“兩個大局”深刻呈現的全新歷史處境和文明變革趨勢,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明創造及其歷史底蘊,創造性地展開對人類文明本質及其歷史創造的深刻闡發,為當代世界徹底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文明觀及其等級論思維方式實現了一次深刻的范疇性奠基,也深刻地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意義。展開來看,這一思想深入揭示人類文明在本質上所具有的多樣、平等、包容的根本屬性,深刻批判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及其文化霸權主義,展現了當代中國在人類文明本質問題上的根本觀點和思想立場;這一思想深入詮釋人類文明在互動關系上所具有的交流、互鑒、共存的根本特征,深刻批判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等錯誤思潮,展現了當代中國在把握和處理文明關系問題上的本質追求和實踐格局;這一思想深入闡發人類文明發展需要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的根本原則,深刻批判歷史終結論和反全球化思潮,展現了當代中國對于人類文明發展合理路徑的根本承諾與積極建構。
第二,全面消解西方現代化模式弊端。現代化尤其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模式,在推進人類文明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在人與世界的關系上構成了多樣而巨大的“赤字”或困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堅持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文明觀去把握和塑造人與世界的關系,深刻揭示中華文明在把握和塑造人與世界關系上所具有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從整體上消解西方現代化模式所造成的生態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仰赤字與和平赤字等提供了創造性解決路徑。展開來看,在生態赤字的消解上,中國特色的文明塑造實踐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發展赤字的消解上,中國特色的文明塑造實踐推動著我國全體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治理赤字的消解上,中國特色的文明塑造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在信仰赤字的消解上,中國特色的文明塑造實踐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在和平赤字的消解上,中國特色的文明塑造實踐強調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了重要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既鮮明地展現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所擁有的文化自信的底氣、開放包容的大氣和守正創新的正氣銳氣,也深刻表征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于塑造和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人類價值與世界意義。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不斷推進中國特色文化建構的深化與拓展,21世紀的中國正更加堅定地展開其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步伐,正更加堅實地展現其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邁向平等、互鑒、對話、包容新境界的天下擔當。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鵬志,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