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韓昇:發揮家風家教家訓的教化功能
  • 來源:
  • 作者:
  • 2024年03月22日
  • 審核:
  • 瀏覽(391)
  • 收藏
瀏覽字號:

中華家風家教家訓呈現出中國自身的特點,映射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生產方式與生存形態。這種與自然、社會相處相生的智慧與教化功能,通過長輩的言傳身教在家族內部代代賡續,源遠流長。仔細考察,不難發現各種文明凝聚而成的家風家教家訓各有特點,千姿百態。

家風家教家訓是教育的重要抓手

中華古代家訓適應定居性農業文明的特點,特別重視族群內部的秩序與安定,注重家族和睦與互愛互助。孟子提出鄉井邑落里人際關系的形態,應該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實現這一目標的基礎是古代家族的倫理,亦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每個成員都要自律,加強自我品格修養,首先從自我做起,擴及家族,長大后走向社會,承擔起社會責任,貫徹道德修養,進而治理國家,實現天下大同,儒家把這個逐步擴展的過程歸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北宋宰相司馬光撰寫了歷史著作《資治通鑒》,取得這般成就與他童年受到的教育密切相關。孩提時對小朋友的關愛,長大后變成對民生的高度關切,不顧個人政治得失,為民請命;沉著冷靜的性格使他能夠客觀地理解和分析歷史,明察事物發生演變的來龍去脈,知曉歷史發展的趨勢。歷史表明,學齡前是人成長中非常關鍵的時期,通過對各種事物的認知,孩子在擴展對于世界的認識,同時也在樹立價值觀,人文與自然知識互動,培養理解與領悟的能力。在此擴展的過程,可以看出從個人品德修養到社會公德直至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道德基礎和理論升華,打通了個人的教育和社會公共教育的關系。由此可知,家教家訓是社會公德的基礎,也是人的教育的重要抓手。

傳統的力量在于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家訓不是用來對外吹噓和自我標榜的東西,它們屬于傳家秘籍,只在家族內部傳承,付諸實踐。家風家教家訓具有幾個重要的特點:真實性。因為家訓是經驗之談,所以,它不同于一般說教的書籍,讀起來覺得親切,而且踏實可靠,融合了社會的行為準則和家族的處世經驗,很少有大話虛飾,其中不少是秘不示人的獨家心得;實用性。許多美好的道德,崇高的理想,如果不能貫徹,便只是空中樓閣,停留于觀念之中,甚至是偽善。而家訓用來切切實實地調教子孫,因此,它必須把美好的道德化為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并且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從小做起,毫不含糊,最終成為生活習慣,無須刻意卻能自然而然地遵守;有效性。家風家教家訓是從人生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智慧,把倫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為規矩和禮儀,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千百年來成效顯著,潛移默化中規范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乃至構成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價值與族群認同的凝聚力。

看世界歷史,多少曾經稱霸一時的民族或國家卻早已煙消云散,不見蹤影,究其原因同樣在于文化。沒有強大文化的民族,無論軍事力、經濟力如何強大,最終都衰敗了。所有傳承至今的民族,都是靠著文化的智慧而生生不息。生存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的競爭,依靠的是智慧的導航。

歷史上廉潔奉公的官員多來自嚴格的家教

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做人的道理,培育善良氣質,樹立人生目標,在具體實施上要從小處著手。曾國藩對子弟的第一條要求是“習勞苦”,要勤理家事,嚴明家規。第二條,孩子在家里要嚴守規矩,謙和有禮,尊敬長輩,和睦族人,破除驕逸。第三條,從小一定要讀書。讀書為了什么?為了明理,而不為做官發財。曾國藩不希望孩子帶著功利之心去讀書。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官宦之家一般能夠延續一兩代,然后就沒落了;富裕家庭差不多可以維持三、四代;倒是在基層勤勤懇懇、謹慎做人的農耕之家,可以維持五、六代以上。從歷史來看,那些百年家族幾乎沒有例外,都要轉變為文化家族,文化家族才能綿綿不絕。第四條,不留家產。曾國藩做大官,清白廉潔,沒打算給子女留下萬貫家財。第五條,子弟不能沾染官宦人家的習氣,不能開口便稱我爸爸是誰,我家多有權勢,盛氣凌人,這就是官宦子弟的惡習。

 

家教從古到今,方法不同,道理都一樣。南朝有一員名將叫做王僧辯,統軍馳騁疆場數十年,屢立戰功。最讓人稱道的是這位在戰場上叱咤風云的將軍,性格非常平和,待人接物從不高人一等,說話和氣,關心別人,根本看不出他是讓敵人聞風喪膽的虎將。而且,王僧辯善于治家,把一個大家族治理得和睦相親,長輩慈愛,子孫恭敬。人說“家和萬事興”,王僧辯家一派欣欣向榮的和氣。他為人低調,一再自抑,反而步步高升,當上了朝中位高權重的大司馬官,位極人臣,滿朝文武乃至鄉間百姓無不羨慕。王僧辯有這樣的品格是因為母親很好的教育。他母親管教孩子很嚴,從小立規矩,嚴格執行。王僧辯40多歲當上大將軍,仕途當紅,也已經身為人父,可母親對他的要求絲毫沒有放松,只要做錯了事,母親一樣還會揍他,動用家法。

唐朝盛世,五彩斑斕。然而,打造盛世的官員們嚴以律己,生活十分簡樸,廉潔奉公,可以看得出家教的影響。身為宰輔大臣的中書令岑文本,住在低濕之地,家里沒有帷帳裝飾之物。赫赫有名的魏征,所居家屋竟然沒有正堂,晚年生病,家里人多吵鬧,難以安養。尚書右仆射溫彥博,經濟拮據,家里沒有正堂主臥,去世的時候只能停柩于偏房。這些事例都反映出唐朝的官風。一大批廉潔奉公的官員,來自嚴格的家教。

640.jpg

從漢唐盛世看家風家教家訓的作用

劉邦出身于社會基層,受到的文化教育甚少。但是,他在多年的戎馬生涯中深刻體會到家教的重要,所以,在他臨終的遺囑中鄭重交代子女要努力學習,好好做人。這篇遺囑堪稱劉氏家教的開山之作。劉邦年輕時貪酒好色,向往奢華的生活。到漢朝建立之后,他以身作則,勤儉節約。按照禮制的規定,天子乘坐六匹駿馬的座車,然而他鑒于社會殘破、民生凋敝的現實情況,帶頭厲行節儉,乘坐四匹雜色馬拉的車子,成為歷史佳話。重要的是因此推動了勤儉的社會風氣。每一個盛世,不是盛于奢,而是盛于儉,家訓說成于儉,敗于奢,就是這個道理。勤儉、樸實,通過努力的學習,提高眼界,開拓胸懷,奮發向上,才能鍛造出蒸蒸日上的偉大時代。

唐太宗非常重視對子女的家教,特別強調人格的培養和學習的提升。從魏晉南北朝許多失敗的歷史教訓中,唐太宗君臣認為驕奢是導致敗亡的根本原因,他指出創業的第一代罕有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生長在民間,深知百姓的疾苦,立志救國救民,自身克勤克儉,所以取得成功。唐太宗對此看得很準,南朝陳后主屬于奢靡王國的類型,北朝至隋朝末代皇帝屬于驕橫自大的類型。無論哪一種,都是缺乏家教的表現。為了引起子女們的重視,唐太宗專門命令史臣匯集古代帝王成敗事跡,編成《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一書,分發給子女們認真閱讀,好好思考。

生活條件優裕,父母溺愛,是子女走向失敗的開始。唐太宗講了曹魏家族中曹操溺愛曹植的例子,因為受到曹操的偏愛,所以不守規矩,逾越等級身份,對太子造成威脅,曹操死后受到魏文帝的嚴厲拘束。破壞規則乃至觸犯國法,往往是從小沒有家教,目無法紀造成的。生活簡樸,懂得約束自我,長大后做事便會謹慎,處處知道法律的邊界。

對于領導者而言,學習至關重要。眾所周知,反秦大起義的領袖劉邦鄙視文化,時常作踐士人。然而,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深刻體會到文化的重要性。學習將改變人的眼光和格局,關系到事業的成敗。所以,他臨終的時候給接班人惠帝最后的遺囑,叮囑他好好學習。唐太宗認為首先要樹立起謙虛恭敬的態度。貞觀三年,唐太宗給太子聘請李綱為師傅。太子給師傅的書信以“惶恐”起首,用“惶恐再拜”結尾。總的來看,唐朝重視家教,歷代皇帝水平比較高。盛世是逐漸建造而成的,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興旺發達的時代莫不如此。唐代以前公認的盛世為漢朝,漢朝從劉邦建立以后,歷經惠帝,進入著名的“文景之治”時代,再上一層樓達到漢武帝建構國家主導文化,走向繁榮昌盛。家教家訓的重要性,有目共睹。

 

作者:韓昇,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